今年4月至5月,龙陵县文化馆业务人员深入龙江乡弄岗村对傣族民歌进行录制,用音频的形式对濒临失传的傣族民歌进行挖掘、记录,让傣族的这一文化瑰宝继续以生动、具象的方式,在民族“守望相助”中得到传承、弘扬,持续散发其独特艺术魅力。

龙江傣族民歌于2018年1月被列为龙陵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民歌起源于明代初期,格调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龙江傣族民歌从曲调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山歌,应用欢快奔放的格调,唱词上除少部分有习惯性的模式外,多数唱词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即兴演唱。第二类是要烟调,要烟调共五十八个唱段三个层面。第三类是对唱调,对唱调是龙江傣族民歌的主体核心部分,共四十个曲目,近千个唱段,每个曲目都有署名,其曲目称谓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对唱调曲调委婉动听,给人如痴如醉的感觉,演唱时若加上一些情感方面的渲染,真乃似入仙境,让人沉醉在情感深深的回味中。第二类要烟调和第三类对唱调,是对联或诗词式的模式唱词,每组唱词分上段和下段,无作者,无文字记录,全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靠记忆传承的文化。据调查,在龙江弄岗和邦焕等傣族村寨中,对龙江傣族民歌知者则年迈者屈指可数,出现了人老艺亡的严重断层濒危现象。近年来,龙陵县傣学会会长腾发明也一直致力于民歌的整理和发掘。他收集民间调子,开展傣族民歌传承人培训班,组织举办傣族民歌比赛,他本人于2018年被列为县级传承人。

此次傣族民歌的挖掘整理,文化馆先后录制了《四段歌》、《八段歌》和《赞美歌》三个曲目共46个唱段,并将录制音频转发到龙江傣族民歌微信群中传唱,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然而,要完成龙江傣族民歌四十个曲目、近千个唱段的录制,目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