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交通工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 龙陵交通尽开颜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1日 10:31 浏览:[] 作者:段庆华 来源: 打印

40年的发展突飞猛进,40年的变化日新月异。1978年以来,龙陵交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稳定发展,全县交通人上下万众一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懈努力,全县交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路网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的目标,建管养运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机构沿革。1958年成立龙陵县工业交通局,1971年龙陵县工业交通局革命委员会成立,1995年撤销原县工交局,成立龙陵县交通局,2010年组建龙陵县交通运输局,为政府工作部门,将龙陵县交通局的职责、其他部门指导城市客运方面的职责整合划入龙陵县交通运输局,内设7个机构,下设龙陵县地方公路管理段,为县交通运输局管理的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3年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研究同意成立县交通运输局“出租车管理办公室”,为县交通运输局内设股室,共计8个股室机构。

1978年至“九五”末交通建设基本情况。1978年,龙陵和全国一样,站在共和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该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346公里,其中国道昆畹线过境78公里,省道龙腾路境内段16公里,县乡道路229公里,专用公路6条26公里。在总里程中,晴雨通车里程仅155公里。当时全县14个公社尚有河头、天宁、碧寨和木城未通公路,从公社至大队多为便道。1978~1983年间,贯彻“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国家公路建设方针,公路建设有了运度发展。至1983年,全县通车里程为678.8公里,除国道、省道各1条84公里外,县乡8条公路里程延至336.2公里,村乡公路151.8公里,专用公路15条106.8公里。在总里程中,晴雨通车里程170公里。该年实现了由县到每一个公社通公路的目标。1984~1999年,龙陵贯彻全省公路建设会议制度的“地县自筹,省给补助,各方集资,群众投劳”的原则,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共投入资金2113.76万元,投入工日30.85万个,上级补助粮食292吨、棉花5800公斤、布匹12400米,使公路里程量有了重大突破。在这期间,一是对原来修建的8条县乡公路作了多次改造,改造里程达462.3公里,提高了路面质量;二是新建了红勐、象达两条公路,延了黄勐、段木、镇龙公路,新建公路总长134.1公里,使其与镇康、潞西、腾冲相衔接;三是大力修建乡村公路,使之达到63条706.2公里,于1998年4月全县121个行政村办事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四是完成了国道320线大龙段西段45.88公里和龙双段21.93公里的改建以及省道蚂黑线龙陵境内段25.34公里的修建;五是投资61.1万元(不含茄子山至三江口电站厂区公路),修建了专用公路9条,共113.2公里。截至1999年12月,全县公路里程达1545.64公里。其中,国道320线过境60公里,省道2条(含省道县管1条)157.34公里,县道省管2条(段)72公里,县乡公路9条335.8公里,旅游公路2条7公里,乡村公路63条706.2公里,专用公路24条220公里(其中蔗区公路14条103.3公里)。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干线,辐射12个乡镇、121个村(办事处)、15个厂矿以及边防驻军、林区、蔗区、旅游风景区的公路网。

“十五“交通建设情况。“十五”期间,我县共实施交通建设项目14项。其中新建公路2条41.67公里,铺筑弹石路面7条156.131公里,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1条135.38公里,实施乡镇文明路4条(段)1.585公里。 “十五”期间共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14480.05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2081.73万元,其中2005年完成2473万元),其中争取到国家、省、市建设补助资金11444万元,从其他渠道筹措到公路建设资金近3036.05万元。“十五”期末,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1548.1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3.68公里。县内有国道1条58公里,省道2条157.76公里,县道15条495.5公里,乡道76条726.5公里,专用道5条110.4公里。全县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共有二级公路22公里;三级公路61公里;四级公路930.97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26.7公里;等外公路534.19公里,比“九五”期末减少85公里;油路路面里程254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35.38公里;弹石路面里程253.88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56.131公里;砂石和无路面里程1040.28公里,比“九五”期末减少190.51公里。全县通乡公路路面硬化里程达360.7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204.48公里,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的乡(镇)达10个,比“九五”期末增加4个;全县实现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的行政村有50个,比“九五”期末增加22个。

“十一五”交通建设情况。共实施改建项目82个,改造公路里程1229.1公里;客运站点建设7个。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2.296公里,新增弹石路面里程14.21公里,新增沥青混凝土路面里程98公里,新增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48.7公里。新增通达弹石路面及其以上的行政村25个。至2010年底,全县公路统计内通车总里程已达1747.467公里(不含统计外村道里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公路94公里的18.59倍;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初期拥有公路346公里的5.05倍;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0.59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龙陵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和经济干线为骨架,辐射全县10个乡镇,121个村民委员会及厂矿、边防、驻军、林区、蔗区、旅游区的公路网络。至2010年底,全县已有75个行政村通达弹石路面及其以上公路。

“十二五”交通建设情况。“十二五”期间,共实施项目65个,改造公路里程969.5公里。县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6.585公里,新增加37.89公里。2013年、2015年保腾高速公路、龙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重点推进龙腾二级公路龙陵段、施甸七0七至龙山卡红色旅游线松山至龙山卡段和G320国道龙陵城区段改建等项目,截至2015年末,完成国道、省道升级改造39.8公里,正在改扩建5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69.3公里,占“十二五”规划调查入库数的100%。全县121个建制村全部实现水泥路到达,通畅率达到100%。2014年11月,大理至瑞丽铁路龙陵境内的怒江特大桥和高黎贡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龙陵县无铁路的历史即将终结。

近三年来交通建设情况。“十三五”以来,共实施项目38个,改造公路里程236.866公里。其中,2016年实施项目16个,改造公路里程94.8公里;2017年实施项目12个,改造公路里程68.366公里;2018年计划完成项目11个,改造公路里程73.7公里。红色旅游公路一期工程及龙山至勐柳村出口公路建成通车,保腾高速公路龙江特大桥建成通车,完成G320线龙陵境内段改扩建工程,G219黄南公路顺利推进,七零七至龙陵龙山卡红色旅游线建成通车,瑞孟高速进场道路开工,征地18公里。“溜索改桥”蛮旦大桥和中涨河大桥建成通车;完成龙五公路、腊碧公路安保工程、摆达至碧寨段大中修工程和龙天公路、三江口至茄子山公路安保工程;腊碧路腊勐至摆达段、回欢至岭岗寨公路和厥叶坝至邦腊掌公路29.222公里养护大中修工程圆满完工。省道233线隆阳区三达地至龙镇桥段二级公路和省道234线龙陵勐糯(半斤坝)至木城隔界洼段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加快。投资400余万元建成象达镇勐蚌村至芒市灰竹坝5.4公里水泥路,助力挂包村脱贫摘帽。

截至2017年底,全县公路统计里程2192.926公里,较1978年346公里新增里程1847公里。村组公路2426.196公里、农业开发公路1711.013公里、旅游景区公路2.718公里,码头、口岸公路6.976公里(含桥梁链接公路0.573)、其他公路468.771公里。全县1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21个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320国道和保龙、保腾、龙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集结,大瑞铁路、中缅输油输气管道穿境而过;保山机场、腾冲机场、芒市机场三面环拥,陆地和空中立体交通网络已全面形成,瑞丽姐告、腾冲猴桥、镇康南伞等口岸相距较近,瑞孟高速蓝图已经绘就,国道219改扩建有序推进,全县以农村公路为主导,水运、高速路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具雏形。

交通运输。道路运输:1937年以前,龙陵境内无交通公路,运输靠人力、役畜完成。1979年经县委县政府邀请保山汽车运输总站跑龙陵至象达、平达后延到勐糯线路,每天一班与县车队对开。1980—1989年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坝区人挑、抬、背运输大量被汽车、拖拉机所取代,山区人力运输虽然普遍存在,但年人均运输量不断下降,多数是短途的挑、抬、背运。1990—1999年,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人力运输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如木料、柴草、肥料、粮食等,可挑、抬、背到公路边,后用汽车、拖拉机运输。上市物资大量被汽车、拖拉机运输代替,少量仍为人、畜力运输。1999年末,除保山至龙陵、保山至勐糯线路班车仍继续营运外,其余班车于1997年自行停业,由私营中巴车所取代。1996年3月县交通联营服务中心成立,改变了以往个体客运沿街、沿路随意停放,车容不整,顺接沿路四处找客,交通秩序混乱,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不定时不顶线的风貌。2012年全县87辆出租车统一车型、外观,全部挂靠保交集团龙陵分公司经营管理。目前,道路运输条件逐步改善,截至2018年6月。全县共开通公交路线5条,其中,城市公交2条14辆,城乡公交2条24辆,镇村公交1条4辆,共投入公交车42辆。全县共有营运线路49条,营运客车160辆。高级客车15辆,中级客运35辆,普通客车110辆,全部车辆技术等级均达到一级。全县共有客运企业1户:保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陵分公司(含龙陵公交分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县内班车客运、县际班车客运、省际包车客运、县内旅游客运、县际旅游客运、市际旅游客运、城市出租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客运站经营、普通货运、货运站经营。二级汽车客运站1个:龙陵客运站,四级客运站6个:勐糯客运站、镇安客运站、平达客运站、龙江客运站、腊勐客运站、碧寨客运站;列入规划客运站2个(木城客运站和龙新客运站)。共有84个招呼站。

海事航运:1990年对全县的37个渡口进行了检查整顿,准予符合安全标准的10个渡口继续摆渡,对27个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渡口作了封渡处理,到1999年止,全县核准摆渡的10个渡口不变,截至目前,全县核准摆渡的渡口有8个,船舶9艘。

公路管养

(一)龙陵公路分局。1950年6月,龙陵工务段成立。1952年1月,龙陵工务段更名为龙陵公路养护段。1956年,龙陵公路养护段改由芒市公路养护中心段管辖。1979年1月1日,龙陵养护段改归保山养护总段管辖,管养里程139公里,其中昆畹线123公里,龙腾线16公里,职工143人,11个道班,即仕官寨、莽林寨、一丘田、红旗桥、岭岗寨、腊勐、松山、大坝、黄草坝、花桥、那乃,1个柏油组、1个机修组、1个桥工班(腾龙桥)。1980年,经交通厅批准,公路养护段改称为“公路管理段”,但没有正式挂牌,对外仍沿用公路养护段的牌子,隶属省公路管理局;1982年1月龙陵公路管理段正式挂牌办公。1989—1990年,云南省“八五”重点公路建设工程将国道320线大(官市)至龙(山卡)段改建成三级沥青公路;同时,原来的昆瑞线七(0七)至龙(山卡)段公路从国道降为县道。1996年,国道320线龙(山卡)双(坡)段由省交通厅批准后改扩建,路面等级提升为二级公路。1998年6月,省重点经济干线蚂黑线(S317线)25千米(K0—K25)三级砂石路面正式移交龙陵段养护,龙陵段增设了水沟管理所,至此,龙陵段养护里程达201千米。1998年10月龙双段改扩建工程竣工,撤消黄草坝所收编入新组建的花桥管理所。1998年年底,龙陵段管养G320线、保腾线、七龙线、腾龙线共计201千米,有在职职工117人,下设11个养护所,1个腾龙桥守护所,1个工程队、1个修理组。1999年,根据上级“大所小点”管理要求,撤销了七龙线上的8个管理所中的仕官寨、一丘田、岭岗寨、松山管理所,人员收编入保留的莽林寨管理所、红旗桥管理所、腊勐管理所、大坝管理所,同时把镇安所并回欢所,组建了大所,管养国道320线大龙段36千米沥青路。2002年1月,撤消横山管理所兼并花桥所,同时在所内空地上种植了各种树苗、花卉,建立了一个苗圃基地。同年,根据上级组建大管理所的整体思路,重新组建镇安所并收编回欢所,同时撤消大坝、红旗桥管理所;养护工程队更名为“养护机化站”,负责管辖路段干线公路及七龙线沥青路面病害修复、内部大中修工程、重点路段水毁保通以及临时性工作,同时向外承揽外委工程项目。2003年6月,腾龙桥管理所并入花桥所,并更名为“花桥管理所腾龙桥维护点”。2004年2月,撤消水沟管理所。同年,根据省公路局“321”工程建设要求,组建了龙山卡机化站;新建成花桥公路管理所;在距离机化站10千米处征用了1个占地10.03亩的石场,彻底解决了公路养护备料难问题。2005年年初,各项工程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和使用,圆满完成了“三大工程”建设任务,至此龙陵段大管理所模式基本形成。同年,按保山市人民政府与省公路局有关黄(草坝)至南(伞)线公路置换协议,2月27日,在龙陵县交通局举行黄南公路、龙腾公路养护管理交接仪式,省道黄(草坝)至南(伞)公路(黄草坝至龙镇桥段K0—K135)共135千米四级县级沥青路交由龙陵公路管理段管养,县道龙(陵)至腾(冲)公路K0—K16共16千米(沥青路、砂石路)交由龙陵县交通局管养,县道七(0七)至龙(山卡)K8—K51共43千米移交保山公路管理段管养;同时,龙陵段移交出莽林所、腾龙桥维护点,增设平达管理所,莽林所、腾龙桥维护点的人员调整到平达管理所,负责省道黄南线135千米全面养护工作。2006年,段将机化站与石场脱离,按单价承包形式承担全段沥青路面养护工作,实行自苦自吃,自负盈亏,推行计件工资,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段做宏观调控,镇安、花桥、平达、腊勐管理所从事路基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2007年,按照省公路局干线公路“管养分离”改革思路,对站所人员进行调整,把年轻、体强、技术好的职工安排到机化站从事路面生产工作,共有机械操作和技术管理人员26人;管理所保留2至7人从事日常养护管理,在管理所的路基日常养护中实行向社会工进行承包,由内部职工负责作业计划下达、生产检查考核以及各项管理、监督工作,按月支付工资,基本实现了“路面机械化、路基社会化”的养护目标。2008年,根据“管养分离”改革思路,再次调整养护生产结构,下设花桥、平达、腊勐三个管理所和一个龙山卡机械化养护站,其中花桥设镇安1个小点,实现了公路养护“一线一所”的目标,管理所中平达所、腊勐所脱产进行路基社会化养护管理,主要负责社会工的全面管理、养护作业计划的下达以及生产技术的监督、指导。2010年1月1日,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龙陵段正式接管龙山卡收费站。2012年1月1日零时,根据省、市关于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相关会议精神,龙山卡收费站停止收费,并拆卸挡车器上的栏杆,放车通行。同年3月6日,龙陵段正式接管镇安治超检测站。同年7月12日,恢复水沟管理所职责,正式接养保腾二级公路。

2013年5月10日,龙山卡公路超限检测站经过前期的修缮改造正式运行。同年8月2日,水沟公路管理所正式挂牌成立,有职工6人,主要负责国道320线12公里、省道蚂黑线25公里养护管理工作,办公地点从老道班房搬迁到原水沟收费站。2014年11月28日,国道320线龙陵过境公路顺利通过交(竣)工验收,龙陵段正式接养国道320线龙陵过境公路5.49公里,原管养的老国道320线龙陵城区公路5.04公里移交县人民政府养护。2015年1月1日起,龙陵段对下属管理站、所实行站所合一模式,将腊勐管理所、水沟管理所合并到龙山卡机化站,将镇安管理所、平达管理所合并到花桥管理所,原腊勐所、水沟所、镇安所及平达所成为养护点,原先的5所2站合并成为1个机化站、1个管理所、1个治超站的大站所格局,进一步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和养护设备,提升了管理效能。同年4月10日,为有效遏制来往车辆超限超载,龙山卡超限检测站开始执行双向检测。2016年4月,龙陵段接养龙腾二级公路龙陵境内段K0+000-K14+200段,共14.2公里。同年9月24日,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云南省公路局下属部分事业单位更名的批复》,龙陵公路管理段进行了更名挂牌仪式,正式更名为龙陵公路分局。同年10月,国道320线(龙塘至五板桥)开始实施国道改建工程,并在公路沿线建成旅游厕所3个、观景台1个,进一步完善了公路服务载体,提升了公路服务职能。2017年4月龙山卡治超站改建项目和龙山所新建项目完工。同年11月12日,花桥公路管理所正式搬迁至新址并根据上级文件有关要求更名为龙山公路管理所。2016至2017年,龙陵分局不断完善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机关、站所、重大桥梁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2018年上半年,实施了机化站住宿区(原镇安所)、机化站水沟点房屋改建项目,站所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18年6月,龙陵公路分局设有综合办公室、资产财务股、设备物资股、人事安技股、养护计统股、社会管理办公室、纪检监察、工会8个管理部门,下设龙山公路管理所(包括龙山点、平达点)、机化站(包括腊勐点、水沟点)、龙山卡超限检测站,管养国省干线公路4条共289.105千米。

(二)龙陵县地方公路管理段。1997年成立,由地方公路队改制而成。专门负责全县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于2008年成立了龙陵县恒通路桥工程养护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县道的日常养护工作,同时10个乡镇均挂牌成立了“交通管理所”,落实了专兼职养护管理人员,强化管养职能,大力推进管养承包制。2018年,管养里程达到1693.80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