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龙陵县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成效显著。茶产业是龙陵县的传统产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工种植、加工的记载。如今,龙陵茶已发展到10.96万亩,从“茶叶”走向了“茶业”。
这天,龙陵县振兴茶厂的产品销售店里迎来了一批外省游客,大家正在精心挑选自己中意的茶产品。河北省邯郸市的游客程延平说:“这儿的茶生态、实惠。快过年了,给老家的亲朋好友们带上一些。”
在龙陵县,茶企营业收入50万元到500万元的小型茶叶企业有9户,500万元到2亿元的中型茶叶企业有4户。龙陵县振兴茶厂便是其中一家,鲜茶采收期,从县内的龙山镇、镇安镇、龙新乡、龙江乡等地收购大量鲜叶进行加工,年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目前,我们安装绿茶、滇红工夫红茶、CTC红碎茶生产线各一条。产品主要以‘顺国’商标为主打造滇红系列红茶,产品销往浙江、两广、重庆、福建、西藏、新疆等地。”龙陵县振兴茶厂总经理李家振说。
除了滇红系列销往全国各地,龙陵县振兴茶厂的CTC红碎茶主要通过口岸出口销往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此外,本土企业龙陵县龙眉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也以产品的多样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电商方面格外“亮眼”。公司副总经理杨林枝说:“到目前,公司已开发100多款产品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销往国内外,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在电商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增长的态势,并多次获得‘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荣誉称号。”
产品能够走出去,质量最关键。龙陵茶叶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连绵起伏的山峦上,常年云雾缭绕、水汽氤氲,黄色土壤上一坡坡茶树汲取日月精华、雨露甘霖尽情生长,继而将最生态、最纯正的“茶味”回馈人间。这样的环境里,龙陵县还保存有古茶园面积17171.5亩、古茶树群落16个,集中连片株数3.2万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来,龙陵县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塑品牌、扩市场抓销售、创机制谋成效”为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全县在稳定茶园面积10万亩的前提下,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加,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效显著。
据龙陵县农业推广三级研究员张维成介绍,截至2022年,龙陵全县茶叶面积已发展到10.9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9.4万亩。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58个,全年加工干茶8600吨,总产值达到了8.8亿元。发展到如今,龙陵茶已经从“茶叶”走向了“茶业”。
今年70岁的莫聪仁是龙陵茶业50年发展史的亲历者、受益人和见证人。这50年间,他始终坚守在生产制茶一线,充分运用掌握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为龙陵县茶叶良种繁育、茶园新植、低产茶园改造、丰产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研究、普洱茶加工制作、研究推广、培植新人等作出了杰出贡献。退休后的他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届“一带一路”滇茶杯云南名茶评比大赛并获奖。今年他选送的3份茶样又在1182份参赛茶样中脱颖而出并荣获大奖。莫聪仁告诉记者,他跟茶打交道50年,这50年来他爱上了茶,与茶结下了深深的情缘。现在参加这些比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外界推介龙陵好茶、保山好茶。
龙陵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具备了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条件,茶产业发展中还出现了许多新亮点、新典型。2021年中华茶人联谊会与央视网共同发起,中华茶人联谊会联合中国茶产业联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了“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公益推选活动。推选出了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和该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龙陵松山红、龙陵县农业推广三级研究员张维成在活动中成功入围,分别成了全国“百县·百茶·百人”的先进典型。
为让全县茶产业走向深远,龙陵县还充分利用松山二战红色旅游景点打造茶旅融合模式,宣传推介龙陵县松山古茶山古茶产品,综合销售收入1240余万元。龙陵县老浓茶家庭农场引导游客体验茶叶“采、制、品+餐馆”美食一体化发展模式,综合销售收入达到50多万元。“来到我们农场,可以吃我们的茶叶菜,现在开发的菜品已经有10多种了。”看着一拨拨客人来到农场,龙陵县老浓茶家庭农场主段明保高兴地说。
在推介龙陵茶上,龙陵县通过举办首届斗茶大赛和古树茶开采推介现场会,在取得很好效果的同时,也拓展了茶企视野,推介了龙陵茶产品及品牌。如今,龙陵全县茶产业农业产值已达1.99亿元,涉及茶农13.2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达1720元。下一步,龙陵县将着力从建基地、培龙头、提工艺、强品牌、广宣传等方面入手,继续推动全县茶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徐 静 贺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