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清新龙新
龙新乡茄子山村:现代版“桃花园”建成记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5日 09:04 浏览:[] 作者:宣传办 来源: 清新龙新 打印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龙新乡通过党建引领,深化“三法”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现推出“喜迎二十大 乡村新变化”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龙新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茄子山村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218户,户籍人口约945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4名,茄子山村是典型冷凉贫困山区,农民人均耕地1.51亩,产业发展难,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近年来,茄子山村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以“自治”强基、以“法治”固本、以“德治”扬风,以党风带民风促社风,形成了“为民惠民靠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从一个国家级贫困村跃升为全国先进村。2019年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2021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获省级文明村,2022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497个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强“自治”之基。“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茄子山村始终紧扣“时代要求”,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干部,真正把好“入口”关,坚持把口碑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配到下设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并结合党员“三亮”工程,督促党员敢于“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不断强化村组干部、普通党员的岗位承诺制度,用承诺倒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茄子山村自2000年制订首份村规民约以来,先后结合社情民意修改完善4次,现有17章61条,对村民有违法犯罪苗头、发生矛盾纠纷、打架斗殴、涉黑毒邪诈倾向等社会治理内容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党员带头、干部作则、老人督促、群众自觉,长期不懈地坚持,让制定好的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起到了“规村”“约民”的治理作用。

固“法治”之本。“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在农业生产、农村喜忧事办理、农村美食等方面已成为事实上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农村文明建设、主导家庭事务、和谐邻里关系的主要力量。坚持发扬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组建妇女小组长队伍,增加11个女小组长,通过宣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妇女先进典型等办法,鼓励妇女群众学习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并以“平安家庭”建设为抓手,引导广大妇女群众争做防黑毒邪诈的战斗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美好生活的主力军,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妇女调解员义务解决一件件对老人不孝、婆媳矛盾等清官难断的家务事,解决一个个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的江湖事,用自己感情、真情去化解,真正当家做主,使一个个家庭和睦齐心,她们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当发生矛盾纠纷时,先由各小组长负责进行3次调解,无法调解的报妇女调委会调解,复杂的才报司法所进行调解。10多年来,凡经妇调会解决的矛盾纠纷,没有一起上交到乡司法所,当事双方或多方均服从调解,心悦诚服握手连心同创理想生活。自发成立由村党总支书记、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等10人的党群义务联防队,明确工作职责,并认真落实三级三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定期巡逻护村,坚持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与村级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扑火队形成治安联防“网”。

扬“德治”之风。秉承“用劳动赢得社会尊重,让美德提升村内温度”的宗旨,依托“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结合村情、户情,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致富带头户、文明家庭户、“美丽庭院”的评选,旨在树立、宣传一批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普通党员群众,从而激励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结合当前的政策法规、身边的变化、真实的故事案例持续开展各类主题宣讲,不断加强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全村人民共同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生力军”。

 “党建+自治”是目标。基层社会自治重点解决治理的具体形式和载体问题,加强农村社会各个载体的治理能力。正确处理好党的建设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内部协同关系,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增强农村居民参与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党建+法治”是保障。基层社会法治重点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手段问题,加强农村群众的依法办事能力。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优势,发挥村级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村规民约等作用,提升农村矛盾预防能力、农村矛盾化解能力、村民利益意愿表达能力,让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确保乡村治理更加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党建+德治”是基础。基层社会德治重点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围绕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强化思想舆论引导,讲好村民身边的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对主旋律和正能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价值推动力,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