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转作风、提素质、促发展”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和“作风革命、效能建设,争当新时代好干部”专项行动以来,龙新乡坚持党建引领,以“一村一品”创建为抓手,大力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破除思想积弊,以抓铁有痕的力度改进工作作风,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势必以优良作风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培植富民产业,绘就产业兴旺“经济卷”
龙新乡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为纽带、生态为底色”的发展思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品牌塑造为抓手,大力践行“典型引路法”,凝聚振兴动能,促进乡村发展。围绕“农民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建设目标,立足村情,统筹规划,结合特色,制定一村一方案,打造一村一示范,以勐冒社区、绕廊社区、荆竹坪村为中心,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点。依托勐冒社区地理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肥沃土地,大面积推广“一年三熟”耕地轮作技术,形成“春种玉米、秋种青菜、冬种土豆”的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绕廊社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养殖户”发展模式,全力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群众增收渠道,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目前全村肉牛养殖户826户,现肉牛存栏数达2500多头,预计产值225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致富1.4万元。荆竹坪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石斛种植,以“总支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形式构建石斛种植与枫斗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培植种植、加工人才,充分发挥“领头雁”效应。目前全村紫皮石斛种植面积1100亩,总产量350吨,生产总值达2000万元,种植户254户,枫斗加工126户,实现户年均紫皮石斛产业收入12216元。
深化移风易俗,绘就乡风文明“幸福卷”
龙新乡坚持以创新理论“铸魂”、以农耕文明“塑形”、以乡土文化“提神”,推行“项目工作法”,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持续抓好文明家庭、乡村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打造饮水思源、顾德重义、求实向善的淳朴乡风民风,塑造出具有时代感染力的乡村文明。茄子山村坚持以“自治”强基、以“法治”固本、以“德治”扬风,完善“爱心超市”积分制,建立妇女调解委员会,集智力为民生,集群力解民忧,2022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497个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雪山村秋场组立足特色、推陈出新、助推文化传承。多方聚力,盘活文物资源,先后修复市级文物保护水碾水磨群6座;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打造农耕文化墙体;多点创新,统筹协调,打造“风车大道”“竹篱小道”“雪山瀑布”等景点,创建原生态“雪山碾子米”“豆花香”特色品牌。黄草坝社区小米地组结合傈僳族民族特点,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资源、民间文化故事、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山川秀美,绿水秀灵优势,打造文旅融合的民族特色村寨。
守牢绿色本质,绘就美丽宜居“生态卷”
龙新乡始终树立“两山”理念,积极探索“党建+生态”模式,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打造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生态乡镇,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振兴之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集中学习会、党员大会、户主会、火塘会等形式,全乡共学习宣传60余次。启动“五毛钱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流转土地13亩,购入花种100斤,播下“希望种”,耕好“幸福田”。各村(社区)以党员日为契机,组织党群干部清理辖区沟渠白色垃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筑牢绿色、生态理念,真正实现辖区沟渠岸绿、水清、景美,齐心共建美丽坝区。截至目前共开展“清河行动”17次,清理河道沟渠30余千米,清除垃圾90余吨。通过党员带动群众,激发内生动力,自觉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种植全长近15千米种植红樱4000余株、五彩樱500余株、其余花卉5600株。
下一步,龙新乡将继续精准发力,深入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践行好三个工作法,积极探索“以乡村振兴促进成果巩固、以乡村振兴谋求乡村发展、以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治理”的经验模式,打造好至美山水、至善盛情的美丽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