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山镇森林资源丰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壮大中草药种植,让“小草药”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立足定位,从“小”到“大”规模化发展。紧扣“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持续巩固烤烟、茶叶、畜牧等传统产业,下大力气发展石斛、中药材等特色农业。龙山镇2022年种植石斛总面积达8800亩,有石斛种植户1211户,石斛鲜条预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2亿元;石斛枫斗加工从业人员2771户3314人,年加工收入2895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村(社区)为龙山镇尹兆场社区,尹兆场社区共种植中药材1958亩,其中石斛650亩、重楼1050亩、三七80亩、黄精150亩、八角莲28亩。实现年产量655.5吨,其中石斛年产162.5吨;重楼年产315吨。在尹兆场社区张公岩建立市级示范基地1个,在新下寨村大田坡建立示范基地1个,均已完成参观通道铺设及管理用房建设,石斛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技术培训,让中草药“质”与“量”并重。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因地制宜制定培训方案,根据农民需求,有针对性的邀请实用技术、种植中草药专家就中草药种植进行专题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带着工具作现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并重。根据农民的兴趣特点、知识盲点、关注热点,采用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用大众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技术培训的教学管理,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精心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按需设置培训专业,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民种植中草药更加得心应手。
增强优势,让农民从“让我种”到“我要种”。中药材产业是能耗少、污染少、带动面广、辐射性强、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也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龙山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中草药生长,所产中药材产量适中、品质优,有利于组织GAP(药品种植质量规范)生产。一是龙山镇重点发展石斛(紫皮、铁皮、珍虫石斛)、重楼等中药材,建立龙山镇中药材(石斛交易)中心2个,销售服务网络数十个,畅通销售渠道,为中草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条件。二是持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电商”等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出、卖得好转变,带动经济发展、群众增收。龙山镇尹兆场社区2022年内通过“村委会+公司+药农”的形式力争发展滇黄精林下种植270余亩,努力通过五年时间扩大基地规模达2000余亩,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实现一产带动药农稳定就业600余人、年均增收3000余元。三是依托河头紫皮石斛、尹兆场重楼两个正在申报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一批以石斛、重楼、核桃、草果为抓手的专业村、特色村,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
建设示范基地,传统“种植”向现代“技术”发展。龙山镇逐步改良中药材品种品质结构,发现并保护新品种,完善良种技术专利,抓好规范化种植并在基地核心区择优推广GAP认证。尹兆场社区百姓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同保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签订《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共建协议》,为合作社争取建设经费6万元;2022年6月,尹兆场社区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同东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龙陵县石斛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申报省科技厅《紫皮石斛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GAP基地建设示范》项目,目前已进入技术答辩阶段,申报成功有望争取300万财政经费支持。同年9月,“保山市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在张公岩建设落地,现共建有“保山市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龙陵县石斛种植市级示范基地”两个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