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活力龙山
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社区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7日 08:31 浏览:[] 作者:罗明焕 来源: 打印

一、基本情况

赧场社区位于县城北部,属于城乡接合部,有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辖26个居民小组,户籍户数1137户,总人口3157人,其中少数民族97人。自社区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始终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推动社区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措施,本着“健全机制,全面创建,促进和谐”的工作定位,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基础。

赧场社区在2015年通过争取实施总投资220万元“十百千万工程”示范社区项目建设,其中申请省级补助60万元,整合民政部门补助资金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及社区自筹8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有效解决了各民族老年人照料、妇女儿童等问题,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2015年底,赧场社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

赧场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民政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民委发〔2011〕34号),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大力宣传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和个人。社区成立了由社区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工作人员、各小组长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社区创建工作标准、任务和具体责任人,做到了创建工作与社区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局。

(二)强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

赧场社区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活动中,着眼于把创建工作与提高社区居民道德素质相结合,与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相结合,与满足各族群众在风俗习惯和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服务需求相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将“小、老、困”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儿童之家”、“党员之家”为主阵地,组织党员、居民群众、志愿者开展假日课业辅导200余人次,做好为“小”服务;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党员日”活动, 开展“爱心助老”服务等活动20余人次,做好为“老”服务;依托社区“爱心超市”,挂包单位开展帮困助困活动,为辖区的困难家庭提供解难救急、生活救助、精神慰藉等服务,做好为“困”服务。通过开展针对性强、广接地气的为民服务活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增强了社区居民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同时,以创建卫生县城、文明县城为契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将明显改善,加快了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的创建的进度。

(三)维护团结,力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赧场社区结合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无邪教社区创建活动,不定期组织辖区各族居民群众和学生参加无邪教社区创建讲座,引导居民和学生认清邪教危害,远离涉邪涉恐活动,对所有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所有行为坚决予以抵制。二是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将社区内有威望、懂民调的老党员、老干部、小组长等30多人组成“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逐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楼院,重大疑难纠纷不出社区”,更好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三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积极提供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法律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及时了解各族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加强宣传,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奠定基础

一是社区把民族政策学习纳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居民培训计划,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广大社区干部和居民中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座谈讨论、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广大干部和居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干部和居民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干部和居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社区充分利用节假日、节庆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活动,推动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落实,从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把社区公示栏及各网格宣传栏作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一个窗口,不定期的利用公开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四是为充分调动居民对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社区将村级活动场所全天候面向辖区居民开放,并定期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艺联谊活动,加强社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团结友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如:依托社区优势资源,建成舞蹈、合唱等2支文艺活动队,“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庆日期间,组织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不忘初心跟党走、共建美好新家园”等主题文艺演出8场次。此外,社区还定期组织开展居民趣味运动会,通过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各民族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自主建设和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辖区各族居民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巩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营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平等互助、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是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落实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在基层民族工作方面的组织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堡垒。

(二)思想引领是关键。强化思想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坚持由上而下、不留死角、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和谐是基础。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诚信、和谐的氛围,为服务群众发展致富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党务、村务公开,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