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搬迁安置
重实际 出实招 求实效 “五个注重”着力推进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5日 15:4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重实际  出实招  求实效

“五个注重”着力推进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龙陵县“十二五”规划期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成效明显

 

龙陵县地处高黎贡山南麓的怒江、龙川江之间,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7乡、121个村(社区),2014年末总人口29.58万人;县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2100㎜,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县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全县主要河流有8条,其中径流面积在100㎡以上河流有5条,境内有大小河流44条,人均拥有水资源1.22万m³,是全国人均拥有量的4.5倍、全省人均水平的1.5倍。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2万kw,(怒江和龙川江过境段按50%统计),2014年底,水能装机53万kw,占可开发装机33.3%。已建、在建、拟建水利水电工程59件,其中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9件,工程建设涉及10个乡镇64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经国家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4821人,其中搬迁人口2548人、生产安置2273人。

注重学习提高,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强化理论武装。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认真领悟党的移民政策、法规,在工作中依法依规操作;组织开展对“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大讨论活动,更好地运用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明辨是非,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党政纪法规的学习,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履职,落实好“一岗双责”和“主体责任”,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营造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进一步规范行为、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三是加强作风建设,践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聚焦“四风”,对照“四面镜子”切实改进作风,继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联系工作实际,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业务工作中,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促进部门工作,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知恩、知责、知足”的思想,切实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四是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移民干部队伍,以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确保移民与全县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注重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实施。“十二五”后期扶持规划和两区规划坚持“尊重移民意愿,确定扶持方式;以人为本,改善民生;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维护稳定”的原则,紧紧围绕解决移民温饱和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为目标。科学编制,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于2011年6月委托云南聚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龙陵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2011-2015年)和《龙陵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后扶项目规划总投资1514.64万元,其中直补753.36万元,项目扶持761.28万元;两区规划中共规划项目53个,总投资1050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806万元,其他专项资金1300万元,移民投工投劳或自筹4690万元,有序推进后扶政策的落实。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后扶资金兑付到位。2011年至2015年实际到位后扶资金1171.605万元,支出资金757.5万元,其中:人口直补支出650.4万元,项目支出107.3万元,结存资金413.905万元。二是加强项目实施,加快两区建设。为进一步加速移民致富的步伐,切实把加快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产业开发和技能培训等工作作为移民增收致富突破口,带领移民早日奔小康。2011到2015年,全县实施两区规划项目38个,向上级争取移民专项资金4626.75万元。改善了法治条件,促进了移民增收,如2012年实施项目3个,争取移民专项资金1212万元,其中石斛产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扶持石斛面积401.78亩,平均亩值3万多元,每年移民种植户可增收1200多万元。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云移发〔2012〕214号文件,充分征求移民意愿,按合同拨款,坚持项目验收、审计、移交。

注重政策动向,化解遗留问题。龙陵县茄子山水库是苏帕河流域一库五级水电开发的水量调节水库,位于怒江干流右岸的一级支流苏帕河上游。茄子山水库库容1.25亿?,淹没面积4.615k㎡,其中耕地面积3581亩,林地面积1264.91亩。建设征地涉及龙新、象达2个乡8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1220户5758人,共安置移民894户4263人(原迁人口),其中:外迁安置498户2296人(县外安置437户2059人、县内安置61户237人),后靠安置396户1967人。

由于德宏州距龙陵较近且资源条件优于龙陵县,龙陵与德宏在管辖权上曾相互隶属,(1770年到1932年,芒市、遮放、畹町归龙陵厅管辖,1956年4月到1963年7月龙陵归芒市管辖,1963年、1964年又从龙陵迁了一部分人到德宏),德宏与龙陵的群众有许多姻亲或血亲关系,当时正是瑞丽边境开发和德宏各农场用工的高峰期,所以,在茄子山水库建设过程中便有一大部分移民采取了投亲靠友的方式到德宏州进行自行安置。当时政策不完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移民自身和农场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些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茄子山水库自迁移民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一是部分移民户籍问题尚未解决。二是住房困难。三是生产资料匮乏,生活困难。多年来,移民上访不断。如今这些移民是情感上的龙陵人,地缘上的德宏人,现实中的困难人。2013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的机遇,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争取到了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来重点化解茄子山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

纳入试点项目的移民469户2134人,项目资金8536万元,其中德宏州范围内350户1694人,项目资金6776万元,龙陵县内119户440人,项目资金1760万元。经保山德宏两地共同调查,茄子山、岔河水库自发迁到德宏州境内的移民人数为2639人。2013年12月18日,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专题协调会,会议决定:茄子山水库、岔河水库自发外迁到德宏州的2639名移民纳入2013年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范围统筹解决,项目资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拨付保山市、德宏州。但德宏州纳入项目范围的仅为1694人,还有945人未纳入项目范围,解决945人移民问题所需资金4000万元,由保山市筹措给德宏州。

由于避险解困项目不具有全面性和普惠性,而困难移民群体人数多,没有纳入试点范围的移民意见较大。为此,省移民局另外安排给德宏州2000万元、安排给龙陵县1000万元的突出问题资金,用于平衡面上工作。通过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的实施,困扰龙陵县近20年的茄子山水库外迁德宏州移民历史遗留问题将得到解决,外迁移民生产生活也将得到改善。

注重动态管理,定期核实移民。龙陵县共核定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4821人,动迁直补人口2548人,生产安置人口2273人。其中:茄子山水库1167人,岔河水库676人、三岔河水库409人、八○八水库379人、弄另水电站148人、腊寨水电站157人、等壳水电站491人、腾龙桥二级站1326人、阿鸠田水电站64人,外地迁入4人。在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有段家坝水库和腾龙桥一级水电站。其中:段家坝水库建设共涉及搬迁移民43户224人,其中搬迁174人,生产安置50人,现已完成搬迁84人,2015年底预计累计完成搬迁22户110人;腾龙桥一级站涉及龙陵县1个乡镇4个村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不涉及人口搬迁,规划生产安置人口585人,由于电站建设还处于前期工作阶段,暂未有生产安置人口。加强移民人口的动态管理,定期对移民进行核实,到2014年共核减动迁移民154人。

注重宣传引导,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加强移民政策法规宣传。利用广播、板报、标语,加强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扩大移民的知晓度和认同感。县政府及时组织宣传移民政策法规。利用各种会议,发放宣传册,制作宣传栏,利用联村入户、领导干部蹲点进村入户、创作文艺节目等方式进行宣传。目前共发放宣传册3600份,制作宣传栏18块,配合市移民开发局举办了《故土情深》移民文艺专场。通过宣传提高了移民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二是积极协调,及时回应群众诉求。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颁布实施后,部分移民不得享受后期扶持政策(扶持范围:大中型水库动迁的农村移民),这部分移民便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建设单位群体性上访。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次与云南保山苏帕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保山科源硅电有限公司进行协商,最终达成协议,由三家公司从2008年起,每年出资102万元(云南保山苏帕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72万元,保山电力三江口电场15.2万元,科源硅电三江口电场14.8万元)对茄子山水库库区和1—5级电站建设区未享受国家后扶政策农户及农转非移民按照被征占的水田每年340元/亩、旱地170元/亩的标准给予生活困难补助,期限为20年;主动与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尽力解决移民历史遗留问题。三是畅通信访渠道,变上访为下访。在安置移民较多的村组建立联络员,及时了解移民动态;定期到移民安置区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移民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深入一线调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四是始终把建设征地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移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抓好库区移民的后扶工作,帮助库区移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小康库区”;进一步加强移民工作的组织协调,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