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防震减灾
龙陵县地震监测员做好地球“肚脐”把“脉”人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30日 17:06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监测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就像给大地“把脉”,一丝一毫的讯息都不能放过。自龙陵县邦腊掌地震监测站建站45年来,地震监测员每天坚守岗位,认真完成数据采集,监测着滇西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用心做好地球“肚脐”把“脉”人。

邦腊掌属省级地震观测台,被誉为“地球的肚脐眼”、“地震灵敏点”、“地球的一个穴位”,共有600多口温度为40~100摄氏度的泉水中70多口有观测编号,其中1号泉自1976年4月开始作为观测水氡、水温、流量及其它辅助测量手段。多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西南部中、强地震发生前,泉眼溢出的流体携带的异常信息从地壳深部传出,理化数据就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前兆。

每天早晨7点,龙陵县地震监测员岳家葵起床后就要开启一天的采集工作,从独立突出的变质片麻岩石上取出水样本进行采样、监测、登记,观测出来的数据通过专用网络直接传送至中央、省、市地震部门作为重要参考。这样看似简单却又非常专业的地震前兆监测操作,龙陵地震人一做就是45年。在这里,建站第一天的监测数据至今都完好保存着。

“地球就像个淘气的孩子,喜怒无常”,作为地球“肚脐”把“脉”人的岳家葵及同事也感到十分头疼。面对破坏性的地震灾害,我们总是期望能够实现提前预报,这也是岳家葵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目前全国震前预测的准确率虽然只有5%至10%,但地震人长期的坚守也换来“收获”:从1976年至2004年期间,澜沧、耿马、施甸、丽江、保山等周边地区发生过5.0级以上地震,邦腊掌1号泉的水氡、水温、流量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龙陵县地震局监测预报股工作人员岳家葵面对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的工作虽然没有体力上的辛苦,但我们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我们十分的认真,才能更好地完成数据采集,为地震监测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作为一名地震人,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既然我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会努力钻研地震相关业务知识,默默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龙陵县地震局局长李正双对记者说:当前地震监测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但我们始终坚信,地震是有规律可循、有异常可查。龙陵县地震局树牢‘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爱岗敬业,为地震监测奉献出应有的力量,用我们的坚守守护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