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一个责任体系、两个融合发展、三个引领传承、四级共治机制”的“1234”工作模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一个责任体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上下联动、系统推进、严密组织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全县上下坚决扛起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龙陵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县财政安排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和县委政治巡察、重点工作督查、年终综合考评及基层党建考核内容,形成挂牌督战任务清单;聚焦“9+N进”载体,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创建了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5家。通过切实履行创建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督查责任,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注重“两个融合发展”,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以“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根本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推进。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3.71亿元,全面落实稳岗就业、产业奖补、返贫防控等精准帮扶措施,全县10个乡镇和121个建制村公路、动力电、饮水管网、广电宽带网络全覆盖,各族群众住房安全稳固,全县80个贫困村、15737户6453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兑现了“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打造绿色硅材、石斛、旅游“三个百亿级”产业,2020年实现绿色硅材产值70.5亿元、石斛产值25亿元、旅游总收入50.1亿元,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在沿边村寨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278个,投入资金2.79亿元,边境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3亿元,增长5.7%;实现人均生产总值 44972 元,增长6.1%;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55元、1262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4%。
三、强化“三个引领传承”,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政治、红色、文化”为引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史作为龙陵县郑垧靖基层宣讲团和书记课堂、火塘课堂、文艺课堂、指尖课堂、文化课堂、先进课堂等“六小课堂”宣讲内容,全县共举办各类宣传培训6000余场次,进一步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效应,先后建成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李鑫故居、朱家璧故居、西山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各族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激发各族干群共同推进示范县创建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繁荣发展,扎实开展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抗战史诗剧《巍巍松山》、红色剧目《云岭星火》、彝族香堂人土巴拉器乐《欢乐的香堂人》等文艺精品蜚声滇西大地,“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念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
四、建立“四级共治机制”,筑牢边境安全稳定铜墙铁壁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平安龙陵建设紧密结合,一体推进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社会维稳、基层治理等工作,坚决筑牢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大力推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模式和县、乡、村、组四级边境管控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龙城飞将”专项行动,形成了“3户5户”联防联控社区管理责任和“一屏观全县”“一网管全域”的智慧管控模式,坚决扛起“不让疫情过怒江”的重大政治责任。强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联动作用,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全县79276户居民共建立16525个联防联控网格小组,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境内外联防联控,探索形成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边境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全面提升,先后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殊荣,综治维稳责任目标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至2020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