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按照“突出优势、稳经扩粮、提质增效”的农业发展思路,我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及时兑现惠农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着力化解霜冻、干旱、暴雨、大风等多种不利天气的影响,实施科技增产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全县夏收粮食生产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2016年全县粮食生产情况
2016年全县粮食生产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我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实现490647亩,增加23亩,比去年略有增长;产量达152146吨,同比增加4139吨,增长2.8%;每亩产粮310公斤,同比增长2.65%。
(一)夏粮面积产量平稳增长。2016年全县夏收粮食总产量达31581吨,比上年增加1962吨,增6.6%;播种面积153088亩,比上年增加8亩,略有增幅。其中:小麦播种面积达20250亩,同比持平,实现产量3285吨,同期上涨6.86%;每亩产量达162公斤,同比增长7.28%。大麦共播种50100亩,较上年同期持平,完成产量14000吨,同比增加649吨,同比增长4.86%;实现亩产279公斤,同比增长4.89%。
(二)秋粮面积产量再获丰收。2016年全县秋粮总产量达120565吨,比上年增加2177吨,增1.8%;秋粮播种面积337559亩,增加15亩,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21304亩,与上年持平,产量52577吨,比上年增加573吨,增1.1%;每亩产量433公斤,同比增长0.93%。玉米播种面积151157亩,与上年持平;产量56353吨,比上年增加1368吨,增长2.5%,实现亩产373公斤,同比增长2.75%。
二、抽样调查数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要求,样本包括全县10个乡镇中的20个村民小组。其中,龙山镇河头村黄粟场小组、龙江乡勐柳社区杨家村小组、腊勐镇大垭口村会家松园组、龙新乡龙新社区杨梅坡组、象达镇赧洒村杨家寨组为今年秋收实割实测点。5个样本点(村民小组)的粮食平均亩产与全县及所在乡镇平均亩产对比如下:
样本点与全县粮食平均产量对比情况 |
玉米(公斤/亩) |
中稻一季晚稻(公斤/亩) |
5样本点平均产量 |
全县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5样本点平均产量 |
全县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378.84 |
373 |
1.54% |
434.424 |
433 |
0.33% |
通过对比看出:样本点平均亩产与全县全面统计平均亩产基本一致,由此反映出本次抽选的样本点在我县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样本点与所在乡镇平均亩产对比(横向对比)
样本点与所在乡镇平均亩产对比情况
玉米(公斤/亩) |
玉米(公斤/亩) |
中稻一季晚稻(公斤/亩) |
样本点名称 |
样本点平均产量 |
乡镇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样本点平均产量 |
乡镇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河头村黄栗场小组 |
382.32 |
353 |
8.31 |
431.28 |
417 |
3.4 |
勐柳社区杨家村小组 |
355.2 |
352 |
0.91 |
467.04 |
462 |
1.09 |
赧洒村杨家寨小组 |
354 |
344 |
2.91 |
420 |
423 |
-0.71 |
龙新社区杨梅坡小组 |
363.72 |
356 |
2.17 |
301.92 |
288 |
7.33 |
大垭口村会家松园小组 |
438.96 |
458 |
-4.16 |
552 |
533 |
3.56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样本点与所在乡镇亩产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部分乡镇还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主要有:一是地理气候差异。地理气候因素主要是指海拔、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这三个因素与粮食单产成正相关关系。我县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乡镇中的村(社区)与村(社区)之间海拔变化突出,温度差异明显,再加之土壤肥力状况不一,同一乡镇各村之间粮食单产差异较大。以河头黄栗场小组为例,黄栗场小组是河头社区海拔最低的小组之一,年平均温度略高于全镇平均气温,历年粮食单产在全镇处于前列,与此相反腊勐镇最高海拔2550.6米,最低海拔637米,是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大垭口会家松园小组的样本地块主要位于高海拔地区,单产在全乡相对较低。二是耕地质量差异。耕地质量主要体现在土壤养分、质地、构型、耕地障碍、灌溉等方面,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粮食的单产。龙陵县杨梅坡样本地块主要位于茄子山水库的正上方,大春期间水库水位处于高位,农户只能种植水库上段耕地,梯田坡度超过15°,土质养分相对较低,水稻产量一直处于低位。
通过与全面农业统计对比,我们发现抽样调查的结果虽与各乡镇平均水平存在差别,但都客观真实反映了各样本点今年的秋粮生产情况。
(二)2016年与2015年样本点实割实测平均亩产对比(纵向对比)
为全面反映今年秋收抽样调查数据的情况,将通过比较2016年、2015年两年实割实测点的平均亩产差异情况,分析数据波动原因。
2016年与2015年样本点实割实测平均亩产对比
玉米(公斤/亩) |
玉米(公斤/亩) |
中稻一季晚稻(公斤/亩) |
样本点名称 |
2016年样本点平均产量 |
2015年样本点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2016年样本点平均产量 |
2015年样本点平均产量 |
差异情况(%) |
河头村黄栗场小组 |
382.32 |
433.876 |
13.49 |
431.16 |
400.44 |
7.67 |
勐柳社区杨家寨小组 |
355.2 |
352.2 |
0.85 |
467.04 |
472.4 |
1.15 |
赧洒村杨家寨小组 |
354 |
365.76 |
-3.32 |
420 |
415.92 |
0.98 |
龙新社区杨梅坡小组 |
363.72 |
342.7 |
6.13 |
309.12 |
273.36 |
13.08 |
大垭口村会家松园小组 |
438.96 |
412.86 |
6.32 |
552 |
542.4 |
1.78 |
1.天气因素影响。由于今年雨水充足,出苗整齐,特别是沿江河谷的热区苗情好于往年,根叶健壮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热区玉米出苗率达95%;高海拔冷凉山区幼苗长势过旺,茎干不粗,扎根不深,后期出现部分倒伏,但是都发生在灌浆后期,对产量影响不大。
2.各种增产措施效果明显。一是良种的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今年全县推广玉米良种130000亩,水稻良种120000亩;二是农作物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绿色增产模式、粮食作物地膜覆盖、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等科技增粮措施的大力推广,为粮食增产注入新的动力;三是随着千亿斤增粮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低产田地项目等大项目的实施(共实施千亿斤增粮项目1个,12500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个,2994.8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9个,53300亩),灌溉条件、机耕路、土壤肥力得到改善,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全面对比,可以看出数据波动存在一系列原因,但都客观真实反映了各样本点的粮食产量。
三、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
(一)耕地因素。首先,在退耕还林的大背景下,我县的总耕地面积将很长时间维持现有水平,又由于“两烟”、甘蔗、石斛等经济作物占用部分耕地,致使无法再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粮食产量。其次,我县还存在大量的中低产田,一些耕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风蚀,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自然气候因素。我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海拔变化突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今年我县出现局部暴雨、干旱和大风,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个人收入因素。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冲抵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好处,种粮效益偏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大量农民情愿种经济作物不愿意种粮。其次,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植粮收入,农村大批劳动力转移进城镇,大量耕地仅仅靠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妇女耕种,种粮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很小,今年我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90647亩,比上年仅增加23亩,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能力成正比,是保证粮食总产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应有水平,同时要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行先进的耕作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效益。
(二)突出良种,办好样板,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良种是农作物增产的基础,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确保用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在良种推广上,加强宏观指导,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把粮食的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生产能力调强,扩大市场需求较多的优良品种,要不断提高水稻、苞谷、大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依托各类项目,办好农业示范样板,引导农民走科学种植结构调整之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提供保障。充分认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总产出和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力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模式等增粮措施,进一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巩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