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古城始建于明万历13年(公元1585年)。明万历11年2月,耿马罕虔,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勾结缅酋莽应礼,纠集10万象兵,发动分裂大明的叛乱。叛军一路“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今昌宁、云县、凤庆一带),寇勐淋(今镇安),杀官军,剽焚为烈,恃象马所向无前”,滇西危急,全滇震动。云南巡抚刘世曾一面从滇东往滇西调兵戎险;一面向朝廷告急,请求援兵。朝廷急派参将邓子龙率兵从江西驰援云南。邓子龙携精兵三千,于明万历11年5月抵达姚关,经“姚关、湾甸、耿马”三大战役,三战三捷,大败叛军,余部向西溃逃至勐淋(今镇安)。邓子龙挥师西进,在镇安坝子与叛军血战数日,双方伤亡惨重,镇安坝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战之后,缅寇溃不成军,邓子龙一鼓作气,将叛军逐出国门。镇安古称勐淋,史书上把这次战役称为“勐淋之战”。邓子龙在战后有诗为证:“潞江初瘴鸟不飞,勐淋旧垒乌欲啼。”描述了勐淋之战的惨状。至今在镇安的东山头还留有邓子龙驻兵的营地遗迹,称作“老邓营”。
战后,为安抚军民,祈求边关永固,邓子龙亲自下令将勐淋守御所改为“镇安守御千户所”(镇安之意为“镇守安抚”),统领18土舍。并筑镇安所城(施甸姚关恤忠祠内清平洞旁的“恤忠祠记碑”对此有明确叙述),城墙夯土而建,并在土城四周修筑了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南门和北门六座城门,城门砖砌而成,驻马步军兵八百九十名。镇安古城东门原址在东门二组村民王家艳家后面的楂子树旁(东门为“财门”,人死后至今仍不允许从此门抬出);小东门已在原址复建;南门原址在粮管所大门往南约30米;西门原址在朴香树旁;小西门原址在西门往北约120米处;北门原址在镇安小学大门往下约15米处。城墙从今镇安小学上至文昌宫,弧线向南至东山脚后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东门后穿过粮管所仓库弧线向北延伸至西门朴香树,再顺势转向镇安小学汇合。城呈椭圆形,周长约2100米,圈地面积约520亩(民间称其为“荷包城)。清乾隆年间所废城存,今仅存南城墙两段(位于南门一组张正芳家菜园地旁),总长15.5米,残高1-3米,厚1-2米。城西北外壕尚可辨认,宽约5米。大部分城门解放初期尚存,后因城镇扩张和破四旧运动损毁殆尽,2008年,在部分热心人士的倡导下,民众自发修复了小东门。(张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