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动态
“土巴拉”歌飞醉彝山 香堂佳人等你来——记龙陵县木城乡彝族香堂人“土巴拉”乐器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0日 10:09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土巴拉”在龙陵方言中是不时尚、原生态的意思。龙陵的土巴拉乐器,是流传在彝族“香堂人”民间原始的草根乐器。心灵手巧的香堂人用随手摘来的一片树叶、一节竹筒、一根木头就能演奏出天籁般的音乐,“土巴拉”外表虽“土”,但却“吐”出了韵味,“吐”出了灵性,让人如痴如醉。

龙陵是一块丰腴的民族民间艺术沃土,在这片热土上,每座山峦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每条溪流都流淌着歌的音韵,有山就有歌,有水就有情,有情就有舞。

繁衍生息在木城乡大亮山麓的彝族香堂人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彝山的每一条山溪,每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散发着音乐的旋律。香堂人摘一片树叶可以作笛,取一节竹筒可以当鼓,他们用彝山常见的“酒醉筒”、“拔地鼓”、“牛柯罗”、“竹弦鼓”、“无毒哇”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土巴拉乐器演绎出一部旋律清新音色优美的乐章,歌颂彝家的新生活。几件土巴拉乐器在彝家小伙和姑娘手里,魔幻般流泄出奇妙的音韵。忽而清冷曼妙,忽而流泉淙淙,忽而闲静如云。行云流水似的旋律融入山岚水音,一如天籁之声——这是大山的诉说,让人行进在优雅的旋律中,踏着音符、踏着山径,一步步走向远山……‍

目前,木城乡“土巴拉”器乐家族主要成员有:酒醉筒、地鼓、竹弦琴、叮咚、柯罗、乌威、将军号、腊咩等。2000年,彝族香堂人土巴拉乐器在保山市举办的永昌歌会上荣获特等奖;2002年,以土巴拉乐器演奏的《彝寨奏情》在龙陵县第四届民族民间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2003年,土巴拉乐器演奏的《欻豆》获得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彩云奖”金奖,被央视文艺频道录制向海内外播出。2009年,《吱吱qio》荣获云南省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银奖。‍

多年来,龙陵县、乡高度重视对土巴拉器乐这一民族民间乐器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土巴拉器乐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木城乡文化人收集、整理、提升后,其音域、音量得到拓宽和加强,音准也达到国际音标水准,令人陶醉的土巴拉器终于登上了民族民间乐器的殿堂。

非遗传承人——王云常:长期从事“土巴拉”器乐的保护、收集、整理及研究推进工作,他用一双巧手捕捉山野的声音,树枝、竹筒在他的手中幻化成音乐的精灵,他用一份执着将自然的和声搬上了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他挚爱的民间音乐上。

竹弦琴:竹弦琴是当地彝族香堂人用随处可取的竹子,顺手砍一节,简单加工,敲击就可以发出声音,拿在手上敲敲打打以求娱乐的一种乐器,但没有音阶,不能演奏旋律。经改良制作组合后,现已达八个音阶,一般的民族民间小曲调都能演奏。

地鼓:地鼓是木城彝族香堂人在天旱的年时,举行求雨仪式时的一种祈求器物。原始的地鼓就地而做,就地而用,不具移动性。人们地挖一个直径25公分、深1米左右的圆形土坑,用一片当年生长的龙竹笋叶盖严坑口,再用当地生长的一种阔叶草科植物的叶子将笋叶穿通,固定于笋叶的中心点。祈求仪式开始时,祭师双手蘸水轮流向上摩擦使其振动而发出声音,音色浑厚、沉闷,似天际遥远的春雷声,以求神灵赐予雨水,滋润大地。

木城乡艺人根据原始地鼓的发声原理对其进行了改良。它的制作方法与传统的鼓大体相似,不同的是地鼓的底面是不封鼓皮的,而是中空的。其次是地鼓上面的鼓皮正中间要穿一个孔,将一条一米多长的麻绳的一端固定在鼓面上。经过改良的地鼓,音色效果更加雄浑低亢,外观更具观赏性,更易移动携带,它的最大魅力就是,全世界的鼓是经敲打而发音的,而木城彝族香堂人的地鼓是拉而发音的。

酒醉筒:酒醉筒是用当地一种寄生藤科植物的枝干做成,目前已具有24度的音域,换调自如,不受调式的限制,它既有管乐的音量、音质,又可奏出弦乐的效果,只要声乐能演唱的酒醉筒都能演奏,最富表现民间曲调的特色润音。它能从24度的最低音毫无裂痕的滑向最高音或从最高音滑向最低音,这种效果在当今所有中、西乐器中没有任何乐器能达到。酒醉筒独特新异的声音及演艺效果将为中、西器乐家族和交响世界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