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紧抓产业振兴,着力建设群众满意、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让边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张大哥,你家烟烤好了,下午就可以来出烟了。”眼下,正值烟叶烘烤旺季,在木城乡新建的电烤房群,一排电能烤房整齐排列,日夜不停地运转烘烤出一炉炉黄澄澄、金灿灿的烟叶。相比老式烤窑,智能化的电烤房烤烟过程只需烤烟技术员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烟农李苍每天采收烟叶之后都会第一时间把烟叶送到烤房进行烘烤,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电烤房比过去的老烤窑方便多了,来这里烤烟,自己也不用一直守着,烤出来的烟叶质量也更好。”
“这个烤窑后边还有个显示屏,能看到烤窑的温度、湿度,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就可以掌握烤烟烘烤的情况。”烤烟技术员李杨升介绍道。
电烤窑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准确、稳定,不仅能减少人工成本,还解决了以往用木柴、炭烘烤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为烟叶生产注入“绿色动力”。
目前,木城乡电能烤房已达3座45窑,并将逐步覆盖全乡。
山下烤烟香,山上栽树忙。进入雨季正是咖啡栽种的最佳时节,在咖啡种植户匡大元300多亩咖啡基地,工人们正在半山坡挖塘、植株、浇灌,抢抓农时补植咖啡苗,确保满栽满种。匡大元说:“我们采用有机种植,不用除草剂,全是人工除草,肥料也全是生态肥。目前,卖出去的价格也比较好,今年可以卖到1000多块钱一公斤。”
近年来,龙陵县木城乡紧盯群众增收,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水利建设、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建设之外,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烤烟、香料烟、甘蔗、坚果、咖啡等特色产业,不断推进肉牛、生猪、黄山羊等畜牧业发展,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3.45亿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4.92元。
除了产业振兴,近年来,木城乡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组路网通达、网络通畅。通过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户厕等改造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边境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鱼塘垭口村,群众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起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景观,不仅实现了果蔬自给自足,还扮靓了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据木城鱼塘垭口村监委会主任蒋贵成介绍:“我们种植的蔬菜主要是以矮杆作物为主,选择一些一年四季常绿的品种,能够保证老百姓一年四季有蔬菜吃。”
在村民蒋有珍的小菜地里,各种时令蔬菜鲜嫩水灵,她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家栽着姜、苤菜、茴香,还撒着点白菜、红豆,青菜拔完又种上一些,基本够我们一家人吃了。”
产业发展兴旺,家乡越来越美,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木城。杨海春和丈夫原来在外地打工,靠着做得一手好菜,夫妇俩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不仅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很可观。“我们主要做的是木城的特色菜,比如笋子煮干巴、苦肠生、木城杂菜等等,客人多的时候一天有五、六桌,年收入也有六万元左右。”杨海春开心地说道。
如今,杨海春一家住进一栋三层楼的现代化“小洋楼”里,房屋干净明亮,各式家电一应俱全。杨海春母亲李云焕脸上挂满了幸福地笑容,她说:“以前的地板都是七坑八洼,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现在哪里都是平平坦坦、干干净净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过了。”
大多数群众日子越来越好,可少数有困难家庭、收入低的群众怎么办呢?木城乡木城村及时建立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并挂牌督办,做到机关党员联系党支部,农村党员联系农户,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三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排查矛盾纠纷、收集民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木城乡木城村村民余来珍丈夫患有尿毒症,原来每周需要到县城做三次透析,挂钩党员知晓情况后,主动为其排忧解难。
“村上对我家非常关心,我爱人生病,他们主动帮忙联系车辆接送就医,还帮我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让我们顺利度过难关。”余来珍感激地说。
截至目前,木城乡木城村组织开展了集中入户走访、宣传各项政策18轮次,收集意见建议590余条,为民办实事500余件,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关心与关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龙陵县将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纵深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