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工作动态
龙陵:双语宣讲进边寨 党的声音传边疆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9日 09:26 浏览:[] 作者:董秀芬 王佳凤 来源: 龙陵新闻 打印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一衣带水,国境线长达19.71公里,是龙陵县唯一的民族乡和边境乡。在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用“双语”传播党的声音,让党的春风吹遍边疆。通过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边境一线,把宣讲移至田间地头,把“书面语”讲成“知心话”,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小场景展现大情怀,他们以“田埂”为背景,以“广场”为舞台,用地道的方言敲开木城百姓的“家门”,打开边疆群众的“心门”,这就是木城乡“国门宣讲团”。

697D1

凝聚合力搭起国门宣讲通向基层的“桥”。木城乡是龙陵县唯一的民族乡和边境乡,有4个抵边村,边境管控风险较大,边境理论宣讲存在宣讲难、深入难、持续难、接受难问题,为筑牢边境群众的国家、国土、国门、国防、国民意识。凝聚起强边固防、边境管控的基层群众力量,共同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木城乡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凝聚合力,组建起由在职领导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民间文艺骨干、少数民族群众、离退休党员、村寨老乡贤等组成的“国门宣讲团”,实现各村(社区)都有宣讲团、行行都有宣讲员。

乡土教材扎深国门宣讲通向基层的“根”。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更好地传播党的“好声音”,木城乡结合自身实际,用好宣讲“一根针”,串起书记课堂、思政大讲堂、火塘课堂、志愿活动、假期辅导等“千条线”,精心设计了话党的好政策、话移风易俗、话乡村振兴、话平安建设等宣讲菜单,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宣讲”,使基层宣讲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创新形式点亮国门宣讲走进基层的“光”。木城乡“国门宣讲团”按群众需求备单、“六讲六进”送单,实现分层分众“精准滴灌”,持续推进“六讲六进”宣讲工作走深走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村(社区)、进学校、进农家、进军营、进边寨,持续扩大理论宣讲覆盖面。创新探索“1+N”理论宣讲模式“宣”出特色,“讲”到深处。“书记课堂宣讲”。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设“书记课堂”。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乡党委书记、退休老干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用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以讲促学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激发党员群众爱岗敬业、奉献实干、探索创新的精神。“流动课堂宣讲”。将“国门”宣讲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专项行动相结合,利用群众晚上闲暇时间,以农村党员家里的火塘边为阵地,党小组活动为载体,促膝长谈拉家常,用群众语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有收获。在草坪上、榕树下,与百姓面对面讲故事、说道理,收集意见建议,帮助解决群众诉求,做到一条板凳话家常、一本笔记记问题、一沓资料讲政策、一张卡片解民忧。“田埂课堂宣讲”,打造理论宣讲驿站。木城乡把专家学者讲、领导干部讲和百姓自己讲结合起来,既邀请县委宣讲团深入边境宣讲、又发挥本地“民间名嘴”“乡贤能人”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粮食安全等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发展变化、未来发展愿景,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让给村民,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群众记得牢、用得上。“线上课堂宣讲”,拓展理论宣讲传播。为使理论宣讲学习更加方便快捷,木城乡“国门宣讲团”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和应急广播,搭建“每日木城微语”推送信息库,让理论学习触手可及,实现政令发布“零时差”、互动互享“零距离”、沟通交流“零障碍”。民族广场、农户家中、草坪上、大榕树下……党的理论春风润边疆。

时光跨越已两年,木城乡“国门宣讲团”不断淬炼、茁壮成长,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百人,在全乡5个村(社区)铺开,书记讲堂、火塘课堂、田埂课堂……从田间地头开到村寨广场、从“围炉夜话”到草坪畅谈、从线上推送到线下宣传,收获了无数百姓好评。他们的脚步走遍木城的每一片土地,他们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两年来,木城乡“国门宣讲团”共开展宣讲300余场,惠及群众达20000余人次。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接下来,木城乡“国门宣讲团”将聚焦队伍、阵地、内容,努力实现宣讲队伍“精准化”、阵地“特色化”、内容“创新化”,做好乡音的亮嗓子、乡村的泥腿子、乡土的笔杆子,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边境一线“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