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绿美乡村建设以来,腊勐镇紧扣“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党建+”,绘就“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绿美乡村新画卷。
“党建+规划”,保护优先、留住乡愁,厚植发展“沃土”。聚力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完善保护措施,辖区共有4家抗战文化私人博物馆,展出松山抗战遗物8000多件400多类,并突出抗战、农耕、法治等文化特色,打造“两区三廊”(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区、抗战文化体验区、党建法治文化长廊、抗战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长廊),激活发展动能;聚焦村庄风貌特色,注重空间形态和风貌管控,突出腊勐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体现农民的审美观,增强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精准把握每个村庄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扎实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确保村庄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名木古树保护要求,对全镇范围内80余棵名木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实行档案动态管理。
“党建+示范”,因地制宜、提颜增质,绘就腊勐“新景”。根据各村(社区)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因地制宜做好乡村绿化美化,本着“多出力少花钱”的原则,在一花、一木、一墙上下功夫,根据各村(社区)建设特色,因地制宜增绿补绿,引导农户利用“四旁”(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围绕“两地”(边角地、空闲地)和活动广场、入村口等乡村公共空间建“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打造多面、多样、多彩的示范点。截至目前,召开绿美乡村推进会6次,下村召开村组动员会20余次,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6000余人次,累计完成植树4000余株,种植花卉9000余株。其中,松山村三眼井组深入挖掘柿子文化精神,以“党群同心柿柿成,团结一心柿柿美”为主题,通过解决民生“柿”、争做先锋“柿”、打造绿美“柿”、壮大产业“柿”、培育和美“柿”的思路,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实现村庄的美丽蜕变。
“党建+治理”,党群合力、多方参与,奏响共治“乐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聚焦“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个三”的工作重点,即“除三堆”,清除垃圾堆、柴堆、草堆;“治三乱”,整治乱扔乱倒、污水乱排、房屋乱建;“创三化”,绿化、亮化、美化,“建三园”,打造微果园、微花园、微菜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机制,其中长箐村旧寨坡鱼塘梁子农村垃圾热解处理站可实现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10吨,解决附近五个村(社区)垃圾治理难题;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以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各村(社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网格分区负责+定期集中整治”的模式,引导村民以日常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党建+宣传”,营造氛围,厚植理念,夯实建设“根基”。腊勐镇通过微信公众号、喇叭、倡议书、悬挂横幅等方式宣传绿美乡村的重要性,营造全镇绿美乡村浓厚氛围,促使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觉醒,主动捐花种草、投工投劳,从以往的抵触干、不愿干、看着干、变成主动干、争着干、带头干,形成自愿、自觉、自发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干部带动、群众参与”多级联动,引导群众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热潮,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持续建立“一时美”向“一直美”长效推进机制,结合“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持续释放健康文明理念,以绿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把握“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契机,组织开展绿美乡村文明实践活动20余次。
“党建+发展”,资源转化、做旺产业,铺就振兴“道路”。探索“文旅融合,振兴乡村”发展新路子,将抗战文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大垭口社区新村积极探索“庭院+特色种养”模式,截至目前,已发展花卉类种植庭院经济示范户5户,栽种石斛花卉、多肉盆景1千余盆,逐步夯实石斛花卉及多肉培育全产业链发展;立足生态禀赋,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烤烟、水果、蔬菜“三个万亩”样板,不断拓宽群众家门口致富增收新渠道,努力把我们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转换成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