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新乡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化“三法”工作机制,破除思想积弊,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因村制宜,奋力推进全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村一示范”,致力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人居环境焕新颜。龙新乡始终坚持以筹智筹谋共商,以筹资筹工筹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一村一示范”为抓手,打造雪山村秋场组、菜子地村匡家组和红木场组、黄草坝社区小米地自然村、绕廊社区新寨组5个示范组。以思想动员为先导。通过召开户主会、党员会、火塘会等方式充分动员党员群众,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村民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雪山村秋场组率先试行“九人制”议事执行小组制度,负责小组议事规划并带头执行,带动村民自主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丽家乡。以改造提升为抓手。以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为切入点,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清三堆”、“治三乱”集中整治行动,强化村庄“七清三改”,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意识,通过开展花卉种植、凉台建设、花台支砌等推进村庄美化绿化。以建章立制为保障。为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龙新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寨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坚持5天1次的长效清扫机制,户内卫生实行“3户5户”联防联控小组提醒监督制度,将组内道路及绿化景观划分片区,责任包干到户,成立“巾帼卫生服务队”“共青团先锋队”等志愿者服务队,全力保障乡村人居环境越住越美。
二是党建引领添动力,产业发展促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龙新乡聚焦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方亮点,明确产品定位,大力发展多元特色产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抓机遇,育特色,“斛斛”生风。荆竹坪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群力量,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发展石斛产业。党总支围绕“产业兴、环境美、产品好、人文优”这一目标,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石斛种植技术和枫斗加工技术,建立完善支部挂钩帮扶农户制度,对斛农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不断提升产品规模和质量。通过“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评选“石斛种植示范户”5户和“枫斗加工示范户”5户,以典型示范带动石斛产业发展,打造绿色有机石斛产业链,目前荆竹坪村已是全乡紫皮石斛种植面积、产量最大的村,并成功申报了市级“一村一品”。探路子,鼓钱袋,“牛”气冲天。绕廊社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养殖户”发展模式,全力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样板,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场1座,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优势,将村干部、养殖大户、新农人等组织起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传授肉牛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相关知识,调动产业发展主体积极性,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激活力,谋发展,喜气“洋洋”。勐冒社区守住耕地本色,挖掘现有资源,打造种植劳作体验旅游区,以“农旅”融合促振兴。通过布局卡通造型、农耕主题元素,建设马铃薯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打造“周末菜园”,形成独具特色的“马铃薯”经济,让传统产业插上旅游的翅膀,真正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三是党建引领促和谐,基层治理见实效。龙新乡持续在强化组织引领、推动多元共治、夯实基层基础、着力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切实筑牢基层党建根基、夯实治理底盘,走好“最后一公里”。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茄子山村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以“自治”强基、以“法治”固本、以“德治”扬风,以党风带民风促社风,形成“为民惠民靠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鼓励村民积极学习法律政策知识,组建妇女小组长队伍和妇女调解委员会,成立党群义务联防队,落实“三级三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定期巡逻护村,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援助力度、司法救助力度和普法宣传力度。依托“爱心超市”,引导群众改变“等靠要”思想,开展致富带头户、文明家庭户、“美丽庭院”的评选,宣讲政策法规、身边变化、真实故事案例,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法治护航,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大硝河村以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出发点,打造“法”、“景”融合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探索法治宣传新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法治普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法律知识,真正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通过组织民族政策专题讲座、利用农村书屋书籍广泛宣传、宣讲各族群众民族团结进步的好人好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民族政策纳入干部教育学习及干部年终考核管理、组织村民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学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等方式,将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大力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党建引领注活水,传统文化赋新能。龙新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村风民俗,立足特色资源,厚植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铸魂作用,探索乡村文化旅游,全面打造独具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民居文化、生态文化的村情风貌,不断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民族文化+旅游”促传承、共发展。黄草坝社区小米地组突出民族文化理念,深度挖掘傈僳族民俗文化,注重傈僳族手工弓弩、布艺等传统文化保护,寻找“三弦弹唱、弩箭制作、芦笙打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具有傈僳族特点的人物代表,持续做好“传、帮、带”,传承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加强对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民居、建筑的保护,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一条民族特色村寨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使小米地组美出文化特色,力争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治理”,促创新,共幸福。雪山村秋长组坚持挖掘传承历史,以雪山河为主线,依托17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碾水磨群,建立乡土展陈馆,传播农耕文明,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使下一代了解传承农耕文化,厚植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绕廊社区新寨组、以提升人居环境为切口,在路旁设置二十四节气和“朝耕暮耘”文化石,体现出新寨村民按照节气勤耕苦作、发展产业致富增收的精神,为乡村振兴赋能。
龙新乡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统一思想认识,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典型示范带动,让党员干部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充分动员群众,让社会各界力量成为参与公共治理的“生力军”,全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村集体发展模式,实现“一村一示范,百花齐开放”的乡村振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