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0-0-/2023-0310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木城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3-03-10 |
文号 | 浏览量 |
2022年以来,木城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部署要求,认真分析研究村情、组情、户情,对标对表全面梳理查找短板弱项,制定措施补齐补强,坚持打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增收,全面抓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乡情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位于龙陵县城南部,地处东经98°41′~98°56″,北纬24°07′~24°5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5.7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4.3公里,国土面积234.2平方千米。东与平达乡和镇康县勐捧镇接壤,西与芒市中山乡相接,南与缅甸果敢县穆泰乡相连,北与象达乡毗邻,乡政府驻地在木城村社区,距龙陵县城153千米。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辖乌木寨村、老满坡村、花椒村、鱼塘垭口社区、木城社区5个行政村(社区),44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乡有2772户9471人,其中少数民族4023人,占总人口的42.47%,有国境线20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2021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17亿元,增9%。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05亿元,增10%。预计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7元,增9%。主要产业有坚果、咖啡、甘蔗、烤烟、香料烟、畜牧等农业产业。
(二)脱贫成果巩固情况
木城乡于2018年3月被确定为深度贫困乡,有贫困村4个(深度贫困村3个),分别是乌木寨村、花椒村、老满坡村、鱼塘垭口社区,其中深度贫困村为乌木寨村、老满坡村、鱼塘垭口社区。有建档立卡人口935户3618人,2020年末4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3个)全部脱贫出列,935户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今年来,木城乡认真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截至目前,木城乡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有脱贫户930户3596人,共有监测对象183户630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08户38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4户135人;边缘易致贫困户31户107人。所有监测对象中已消除风险的79户292人,未消除风险104户338人。今年以来,共新识别监测对象10户34人。未标注风险消除的监测对象全面落实帮扶措施,户均帮扶措施达到3个,高于2021年末户均2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主体责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优化组织领导体系,做到“摘帽不摘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双组长领导小组机制,以乡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木城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分析研究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五大振兴”牵头部门的职能职责和目标任务,各村社区统筹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立相应的组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强化统筹推进。研究制定《木城乡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任务,因户因人落实增收帮扶措施,通过“七个一批”,促进全乡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持续促进稳定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保持帮扶队伍不变,做到“摘帽不摘帮扶”。积极联系各级帮扶力量,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领导包片持续帮扶。14名科级领导挂钩全乡5个村(社区)52个村民小组,负责督促落实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各项工作。坚持部门包村持续帮扶。龙陵县纪委监委挂钩木城社区和鱼塘垭口社区,龙陵县教育体育局挂钩乌木寨村和老满坡村,龙陵县科学技术协会挂钩花椒村。县乡两级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因村因户施策,推进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确保工作见实效。坚持干部包户持续帮扶。木城乡政委、副政委、3个县级挂钩单位以及35名乡级领导干部挂包全乡5个村(社区)的监测对象181户。继续开展以“党组织书记带头访、领导干部主动访、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访、党员干部全面访”为主题的大遍访活动,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坚持队员驻村持续帮扶。县级坚持以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实为标准,增加驻村工作队员下派力度将17名优秀干部派往我乡5个行政村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协助村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二)落实帮扶政策,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靶心不散、政策不变,确保各项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做到“摘帽不摘政策”,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一是2022年以来,防贫保险参保8028人,参保率91.49%。二是控辍保学工作卓有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072人(其中小学742人,中学330人),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无因贫失学、无因学返贫的情况发生。三是居民医疗保险参保9242人,参保率达99%,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00%参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964人、参保率达95.8%;四是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共享受城乡低保996人,共发放190.93万元、特困保障54人,共发放31.65万元、临时救助7人,共发放2.38万元,全乡累计接收到救助申请54件,办结率100%。
(三)落实工作任务,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1.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摘帽不摘监管”。一是开展常态化监测帮扶。一是木城乡严格执行《龙陵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始终把防止返贫、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原则。始终坚持以村(社区)为单位,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每月开展一次“监测预警对象排查”,以7000元作为监测底线,对全乡脱贫户和常住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充分考虑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事故等综合因素,对排查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严格按程序纳入监测帮扶,切实将收入存在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并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动态监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认真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工作。根据省、市、县的工作部署要求,我乡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下派乡级干部职工协助村级开展好此次排查及信息采集工作。今年来,我乡共开展了两轮大排查工作,5月份一次,10月份一次,截至目前,全乡970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入户工作已全部完成2次入户排查,其中,第一次大排查中新识别6户,分别是脱贫不稳定户5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在第二轮大排查中新识别2户,均为突发严重困难户。第二轮排查中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全部清零,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0元的14户。相比于2021年,今年全乡所有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达27%。同时,在此次入户过程中,也深入了解了农户的发展意愿,对于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0元的户和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精准制定了“一户一方案”,户均帮扶措施达到3个及以上。
2.认真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信息采集工作。一是按照省、市、县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木城乡扎实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成了5个工作组,下派24名乡级干部职工协助村级开展好此次排查及信息采集工作。二是做好信息数据比对修正工作。按照国家数据校验规则,组织10名村级业务人员到乡级集中开展问题数据清洗核查工作,对各级反馈和自查发现的问题,逐一与农户进行核实,并及时修改系统内错误数据,做到系统数据与农户真实情况一致,全面提升数据录入质量。
3.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各村将结合入户排查情况,组织召开由挂村领导、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参与的排查综合分析研判会,对拟新识别的监测对象和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结合群众发展意愿提出“一户一策”促增收帮扶措施。从致贫返贫原因的类别和占比来看,木城乡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以及“监测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就业不稳导致风险产生,乡党委政府盯准问题症结所在,从产业、就业方面、兜底保障三方面下手,精准施策,重点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将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盘活其资产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将进一步开发公益岗位进行安置;对有劳动能力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将加大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奖补力度;对有产业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鼓励大力发展“两烟”、甘蔗、坚果、咖啡、青花椒等特色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逐步鼓起来。并安排一定的产业补助,持续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的“贷”动作用,做到“应贷尽贷”。同时,认真落实好“一平台三机制”要求,确保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产业帮扶、村集体经济、培训就业“四个全覆盖”,促进群众增收。
4.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长久之计。今年来,木城乡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培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甘蔗、坚果、咖啡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牧业,抓实肉牛产业,抓好养殖生产及配套服务,加工、销售、品牌及综合利用等重点环节,全面落实补贴、奖励、保险、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快规模化养殖建设步伐。同时,抓好生猪、黄山羊、家禽、渔业等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产值和养殖户效益,全面增加群众收入。
5.稳步推进转移就业。开展“红色劳务”、就业岗位宣传培训共计409人次,及时动员群众克服疫情影响有序外出或就近务工,今年“红色劳务”输出27人,进一步巩固群众收入。截至目前,木城乡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务工共计1289人,“监测对象”务工人数为170人。
6.“一平台三机制”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广泛宣传“政府救助平台”。通过党员培训、户主会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政府救助平台”功能作用,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自平台上线以来,使用平台申请救助事项54件(均为民政救助事项),办结54件,办结率100%。二是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双绑”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以典型示范带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中小微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绑定发展,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或直接与农户绑定发展,让农户以订单、务工、股份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和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共赢。三是深入开展志智同扶。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疫情防控等工作,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乡村组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四是实施集体经济强村行动。扎实开展人才回引、能人示范、产业培育、强弱联合等工程,完善股份合作机制,支持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引导支持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建立公开透明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专项扶贫资金可以用于支持村集体的,重点支持村集体增加经营性资产,培植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2022年实现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7.抓实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按照《龙陵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对2013年1月以来实施来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全面进行清产核资、确权登记、移交管理,木城乡2013至2020年扶贫项目共计186个,形成资产310项,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12项,公益性固定资产173项,到户类资产125项。截至目前310项扶贫资产均已完成确权登记,将其纳入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构建规章制度健全、资产底数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准确、管护责任明确、运行监管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
8.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木城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6户1307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250户980人,随迁户86户327人。在后续扶持方面,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通过建设咖啡、坚果加工厂,养殖小区等,拉动群众发展好种植业、养殖业,结合项目区特点,组织项目区群众大力发展粮食、烤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力争项目实施3年后,搬迁群众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
9.实施沪滇协作项目。2022年,投入470万元实施沪滇协作项目2件,乌木寨村幼儿园建设项目40万,乌木寨村幼儿园配套设备设施项目70万。项目受益1个行政村776户3271人,其中已脱贫户341户1356人,监测户165户702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转型困难。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限制,全乡产业发展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小、散、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长等问题,产业巩固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
(二)帮扶措施“一扶了之”。脱贫退出后,帮扶力度有所减弱,有的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因人因户帮扶不到位,帮扶方式简单,普惠式措施多,对因病、因灾、因学等问题进行精准帮扶少,帮扶成效不明显;送技术、搞培训等“造血式”帮扶少,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群众内生动力还需持续加强。智志同扶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部分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少部分群众“等靠要”、争贫、守贫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要求扎实开展好全乡工作。一是严格执行《龙陵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按照一月一监测、一月一审核的工作方式,常态化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核实和日常摸底排查,精准识别需要纳入监测的“三类人员”。二是针对本次收入排查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根据影响帮扶对象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收入的原因,找出增收的途径,制定三年帮扶目标、措施,明确责任,开展“一对一”帮扶。三是整合好各界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好产业、就业、小额信贷、防贫保险、兜底保障等政策作用,更加注重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农户的事前、事中、事后帮扶,按照“遇困即扶”的原则因户施策,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全乡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