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1-9-/2022-0301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勐糯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救灾 | 发布日期 | 2022-03-01 |
文号 | 浏览量 |
为切实做好我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保山市人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及《保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本方案。
一、2022年全镇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1.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勐糯镇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怒江峡谷之中,高黎贡山尾脉自西向东蜿蜒叠续直至江中山,形成小坝星布,群岳相抱,湖泽相依的地形地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地质复杂多样,加之境内山区广布,山高坡陡,土质疏松,雨季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较复杂,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降雨情况预测分析。根据龙陵县气象局2022年年度气候趋势预测:2022年勐糯镇平均气温16.4℃,比2021年低0.1,比历年高1.1℃。总降雨量1020mm,比2021年多456.7mm,比历年多4mm。汛期(5—10月)降雨量895mm,占年雨量的88%。主汛期6—9月四个月雨量720mm,占全年雨量71%,主汛期雨量大且较为集中,是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5月中下旬至10月,是全镇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必须高度重视危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抢险救灾工作,避免灾害损失;10月—12月,地质灾害基本平稳,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3.工程建设活动。随着我镇干部规划家乡项目、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一些建设项目,如:道路修建、水利开发、矿山开采及其它工程建设,对地质有不同程度的扰动,出现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及废弃土石,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它人为地质灾害的机率随之增大。
4.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勐糯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来,勐糯镇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与应急体系建等方面设取得明显进展,提升了各地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二)预测结果
1.2022年地质灾害活动水平。以勐糯镇地质环境特征和现有的地质灾害隐患时空分布、发育特征、形成机理、活动趋势为分析重点,对比历史同期资料,参考龙陵县地震局的预测成果,预测2022年汛期全镇地质灾害频度及危害程度总体上属正常年份。
2.2022年地质灾害高易发期。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期为6—10月。违法、违章工程建设和矿山生产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3.2022年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综合分析预测:2022年全镇重点区域为在建工程、电站、水库、道路交通(包括乡村道路)、
矿山等。2022年我镇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分布于:勐糯西北部丛岗—沟心寨滑坡带;勐糯铅锌矿矿山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一)重点防范地理区域
1.沟心寨村:上寨、下寨、堂上水、麻缅、小寨5个自然村及懒板凳电站西北部坡地处沙板岩断裂破碎带、地势较陡,若遇强降雨,有拉张裂缝或沉降的可能性。滑坡隐患面积达250亩,威胁102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丛岗村:大坪子村民小组地处沙板岩断裂碎带,地势陡峻,若遇强降雨,有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滑坡隐患面积达70亩,威胁7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防范的矿山地质灾害
1.勐糯铅锌矿,由于常年位于地下井巷开采,加之常年实施爆破,岩层结构疏松,遇暴雨易发生透水崩塌。
2.各采石场等砂石料场地形陡峭,岩层破碎,采场边坡过陡,雨季及地震时易于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三)重点防范的公路地质灾害
龙等公路、黄南线、红勐公路过境段因怒江沿岸地势陡峭,地质结构差,汛期有崩塌—泥石流链发生的可能。新建蔗区公路:由于公路上坡陡峭,土层不稳,汛期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四)重点防范的工程项目地质灾害
二结河水库、懒板凳电站、蛮关河电站、金坑电站由于所处地形陡峭,地质条件复杂,岩石风化程度高,多数地段切坡坎面陡而高,且多无支护和坡面处理工程,雨季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很大。中型灌区工程由于人工开挖,至使地表裸露,遇暴雨极易发生崩塌—泥石流灾害链。
(五)重点防范的学校地质灾害
沟心寨完全小学。
(六)重点防范村
预测2022年全镇受灾害威胁较大的村为:沟心寨村。
(七)重点防范期
全镇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影响十分明显,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单点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滞后性。因此,全镇地质灾害防治以主汛期(6—10月)作为重点防范期。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和勐糯自然资源管理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及早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利用气象信息科学防御地质灾害,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近年,全镇因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增大。同时,人为地质灾害不完全由降雨诱发,具有不确定性,无雨期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以危岩土体崩塌等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最为典型。因此,工程建设单位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前须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否则不予办理用地手续和规划许可手续,施工过程中要规范施工建设,严防因违反施工操作程序而引发地质灾害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
2022年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龙陵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建立并切实运转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高效、科学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为此,应严格贯彻落实以下措施:
(一)强化管理措施,加强领导。
成立镇、村两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也要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辖区或管理责任区的地质灾害预防责任人为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各村(社区)、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对辖区或管理责任区内已确认的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及具体执行监测任务的监测员。监测员要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担当,对选定的监测员,要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填写工作明白卡,使其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二)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镇地质结构复杂,破碎带、断裂带较多,是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之一。根据2022年全镇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我镇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严峻,各村(社区)、各部门绝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分析查找隐患,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认真面对。特别是要将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在主汛期必须时时保持临战状态,务必确保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万无一失。
(三)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成立镇、村、组三级监测站,发现险情,逐级上报。各村(社区)、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要完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重点做好动态巡查,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做到主动避灾。严格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和“三条措施”。
1.四项制度
层层负责制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需要政府及有关单位层层负责,各村(社区)、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针对辖区或责任区内的每个隐患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
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各村(社区)、各部门、矿山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建立、完善汛期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地点、值班人员、联系电话,确保通讯畅通。
险情巡查制度:对隐患点,监测员要汛期轮流值班,24小时进行险情巡查,主要观测降雨、地面开裂、土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异常响动等灾害前兆和诱发因素,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变动立即上报。
灾情速报制度:包括灾前的紧急情况报告和灾后的情况速报两方面。发现临灾前兆或异常,要立即报警,迅速转移群众,并向镇政府和国土所报告。一旦灾害发生,要尽快逐级上报,并确保灾情信息准确无误。镇政府根据灾情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勐糯镇党政办电话:0875-6820008
2.三条措施
简易观测措施:灾害隐患点要建立简易观测措施,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按要求做好记录,妥善保存记录资料,以便检查和分析预判。
灾前预警措施:灾害前兆或紧急情况出现后,监测负责人要立即上报,并发出警报。对群测群防点要配备警报器材、确定警报信号,让群众熟悉了解信号,能及时作出反应。
紧急避让措施:对每个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隐患点,都要制定出迅速有效的避让措施和撤离路线、避灾场所,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立即组织撤离。要填写发放避险明白卡给每户受威胁的群众,使之明白了解听到报警信号后的撤离路线、避灾场所,必要时可进行演习。
(四)认真做好人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一是坚持建设工程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切实做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指导建设单位加强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做好主动避让,切实保证相关人员和工程安全。
(五)严格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和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做好本级资金的足额筹集工作。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并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益。
(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
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计划,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发放宣传画册、实地走访宣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临灾避让基本常识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协调、良性互动工作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及时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