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89-8-/2020-122601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平达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18-12-12 |
文号 | 浏览量 |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和部署,全面巩固我乡脱贫成果,持续提升已出列贫困村发展基础,稳步提高脱贫户收入水平,通过编制严密细实的社会保障网,有效防止脱贫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发生,确保到2020年如期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按照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联动作用,着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全乡建档立卡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二)总体目标
2019—2020年,巩固提升,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对2014-2018年脱贫的农户巩固提升,对2018年脱贫的农户重点巩固提升,对2018年未脱贫未脱贫125户423人重点扶持;二是对已脱贫的6个贫困村巩固提升。通过对脱贫村、脱贫户的巩固提升,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实现稳步脱贫并逐步达到富裕;脱贫村每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2020年,提质增效,达到小康水平。通过持续帮扶、稳定提升,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面保障到位,全面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把全乡所有行政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全乡稳定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持续发展和共同致富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乡退出、村出列、户退出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乡退出,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序脱贫退出和走向富裕。
2.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监管”的原则。始终保持领导力量不变、联系挂钩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到村到户扶持政策不变,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力量,明确工作职责,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完善巩固提升督查考核机制,科学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确保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3.坚持长效管理的原则。切实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联动机制,继续统筹协调中央、省、市、县、乡和东西协作六级帮扶力量,加强联系与沟通,搞好服务与配合,确保帮扶到位、措施落实,建档立卡户长期稳定脱贫。
二、主要措施
(一)实施精准管理帮扶巩固提升工程
持续关注重点群体,突出重点对象,注重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帮扶制度,确保建档立卡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1.完善组织领导长效机制。稳定保持现有脱贫攻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建立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巩固提升专题会议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部署后续扶持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乡增设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组,充实工作人员力量,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抓好“三个落实”。
2.统筹优化帮扶方式。继续统筹协调省市县乡三级帮扶力量,持续稳定后续帮扶队伍,动员更多的企业开展更加长效的帮扶行动,常态化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3.推进后续巩固制度化。制定乡村户后续巩固措施和帮扶计划体系,将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后续帮扶纳入乡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进一步固化责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确保帮扶到位、措施落实,建档立卡户长期稳定脱贫。
4.健全扶贫动态管理和监测机制。设立动态监测专职岗位,建立巩固提升台账,为每户脱贫户建立巩固提升工作台帐,持续深化优化细化产业、就业、社保等帮扶政策,做到因户因人巩固,按需精准帮扶,动态提升帮扶成效。坚持以国务院扶贫办信息系统为母系统,行业部门系统为子系统,进行科学化有效运行管理,不断优化升级数据化水平。推进行业部门的信息紧密衔接和更新比对,保持建档立卡户基本信息动态性完整。结合年度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对建档立卡户的家庭生活状况长期进行动态监测,保持贫困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实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实现423人脱贫,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
(二)实施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工程
把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首要任务。坚持市场导向、产业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合力的机制,培育一批能带动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全新产业链,引导农户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多举措并举拓宽广大群众增收渠道,稳固建档立卡户增收渠道,有效支撑稳固脱贫致富。
1.坚持以现代经营理念带动产业发展。以带动农户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为主线,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支撑,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强化保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模式多样、功能完备、集群高效”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农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产业,采用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主体、组织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紧密的融入农业,最大限度提升产业链价值。二是实施三产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化产业要求,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植(殖)及林下产业,在稳定烤烟、甘蔗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巩固提升香料烟、茶叶、核桃、石斛等产业,规模化发展肉牛、生猪、黄山羊等生态养殖,着力推进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发展。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依托我乡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深化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实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加快我乡旅游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2.继续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坚持长短结合、种养并重,因户施策,扶持到户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切实拓宽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一是巩固提升两烟、甘蔗、茶叶、核桃、生猪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发展、扶持产业,每年种植烤烟7666亩,带动188户建档立卡户,产值2900万元,户均增收17820元;种植香料烟2000亩,带动374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0750元;种植甘蔗10279亩,带动203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281元;改造提升茶叶10896亩,带动652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17元;种植茶核桃2000亩,带动859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559元;养殖生猪39429头,带动1185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536元。二是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扩大萝卜、草果、姬松茸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萝卜784亩,带动99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560元;种植草果705亩,带动142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435元;种植姬松茸93棚,带动1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000元;种植酸木瓜1663亩,带动55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660元。三是稳步推进林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采取政府引导、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突出特色,精准发力,稳步推进澳洲坚果、石斛等产业发展,培育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澳洲坚果5177亩,每年带动212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087元,种植重楼、附子、灯盏花等中药材800亩,带动80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783元。
3.创新推广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健全建档立卡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以典型示范带动,创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中小微企业、小作坊、小商店、电商平台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农户以订单、务工、股份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和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共赢。着力发展以下几种模式:
(1)肉牛产业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达康肉牛养殖专业合作,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与村级集体经济挂钩和保障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东方皓月公司签订《育肥活牛订购合同》和《养殖户承诺书》,享受出栏肉牛奖励政策、能繁母牛保险补助和能繁母牛扩群增量行动惠农政策。为调动广大农户养殖积极性,规范合作社运作,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对出栏肉牛每头给予100元奖励(县财政奖励85元,东方皓月公司奖励15元),架子牛每头给予20元的奖励。实现全乡肉牛养殖规模9100头,出栏3600头,产值3960万元,涉及农户3800户,户均增收1100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1512户实现肉牛养殖全覆盖,肉牛养殖规模将达到1700头,出栏610多头,产值670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2)黄山羊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市场+政府+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重点负责规划和引导龙陵黄山羊产业发展,由庞龙牧业等龙头企业负责规划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贫困户负责龙陵黄山羊养殖,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及贫困户的龙陵黄山羊与龙头企业的加工、销售紧密连成一体,建立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保障养殖贫困户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的利益连接机制。每年带动131户建档立卡户从事黄山羊养殖,实现户均增收4197元。
(3)石斛产业扶贫模式。采取“3+3”扶贫模式,即“政府+协会+组织”+“财政+金融+项目”+“质量+品牌+市场”。“政府+协会+组织”融合机制,破解脱贫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难题,突出政府引领发展,协会助推发展,合作社带动发展;“财政+金融+项目”破解脱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注重产业发展资金扶持,金融信贷资金扶持,整合项目资金扶持;“质量+品牌+市场”破解脱贫产业发展“规模弱小”的难题,严格质量管控,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把发展壮大石斛产业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聚力做大做强石斛生态产业,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乡石斛净栽培面积达80万平方米,实现石斛鲜条产量600吨,农业产值8400万元,共有1200户、5100人从事石斛种植及枫斗加工,占全乡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带动5600人脱贫致富,户均增收17000元以上。
(4)企业帮带扶贫模式。创分发挥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社会合力进行帮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模式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鼓励土地有序流转,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建档立卡户就近务工,让建档立卡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企业有股金,企业就业有薪金。把小河红茶项目作为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设
“千亩小河红茶基地”,2020年全面建成2000亩小河红茶基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799元增长到13210元。
(5)农特产品电商扶贫模式。创新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抓好基层党建和农村电商服务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电商、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合作社、企业等把建档立卡户的农特产品有效组织起来,依托电商平台,对茶叶、核桃、野生菌、松茸等农特产品进行互联网直销,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
(三)实施就业扶贫提升巩固工程
严格执行《龙陵县劳务输出精准扶贫实施方案》(龙办发〔2016〕75号)、《龙陵县2017年至2020年技能扶贫转移就业工作方案》(龙贫开发办〔2017〕15号)、《龙陵县就业扶贫“补短板”工作方案(2018-2020)》(龙开组办〔2018〕16号)和《龙陵县关于建立村(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社实施方案(试行)》(龙办发〔2018〕14号)相关要求,实现全乡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劳动力90%以上参加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开展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岗位,5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的目标任务。
1.转移就业方面。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649人,县内务工2979人、县外省内务工2052人、省外境内务工6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36人,县内务工746人、县外省内务工294人、省外境内务工296人。
2.技能培训方面。培训81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12人次。
3.扶持创业方面。通过“小额信贷”扶持创业453户,发放贷款2000万元。
4.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方面。在全乡保持开发158个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用于对产业未覆盖、收入不稳定持续的贫困户,且“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实施就业帮扶安置。
(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工程
在继续加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乡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项目资金整合、社会爱心捐助工作,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用足用活国家贷款贴息政策,争取更大的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有效筹集农村基础建设资金。
1.着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通行质量。一是立足交通综合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抓住“十三五”期间中央“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展战略的政策优势,抓住国家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机遇,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推进建制村至自然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实施好“贫中贫坚中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支持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建设产业路、旅游资源路,制定实施全乡“四好农村路”和“路长制”实施意见,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以提升改造乡村道路和自然村通达通畅公路为建设重点,着力推进乡镇间联网公路和乡村道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技术等级。二是立足于《平达乡精准脱贫攻坚(2018-2020)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交通扶贫目标任务,全面打赢交通扶贫这场硬仗。聚力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实施撤并建制村、直过民族村、窄路基加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聚力管理养护,全面推行“路长制”和路政联动协管机制,结合机构改革,着力构建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全覆盖。坚持共建共治、群众参与,制定爱路护路乡规村规民约,落实农村管理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超限超载治理,打造“畅安舒美”通行环境。依托新技术推进客运市场发展,合理规划公交车道、站点,建成投入使用公交客运站。
2.着力提高安全饮水保障质量。一是紧紧围绕云南省水
利厅制定的农村饮用水目标任务要求,针对全乡58件农村人饮工程制定“一工程一方案”,对老化管网进行改造,依托集中供水工程对管网进行延升,采取新建生物慢滤水处理设施,安装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家用净水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提升全乡农村人饮质量。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的项目竞争立项机制,优先实施工程管护机构明确,水价机制和运行管护机制健全的工程,分批次实施水质提升工程,到2020年底全乡农村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合理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四是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以实施水利工程水价改格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村饮水工程权属,建立以乡为单位的水利工程管护机构,明确工程建后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来源,健全水价机制和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久发生效益。
3.着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加强现有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培训,确保我乡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有线电视业务光缆网络形成环网保护,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二是稳步扩大移动4G信息网络覆盖范围。进一
步优化农村网络,深入推进“宽带乡村”和电信普遍服务工程,提升农村通讯质量和网络覆盖率,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多个领域,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三农”发展总体水平。三是加大农村基础信息平台推广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国松山·宝地龙陵”、龙陵手机报、龙陵新闻网、魅力龙陵等平台推广使用,把信息致富作为重点,积极为农户提供快捷通信服务。四是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把信息化培训纳入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逐步培养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现代信息意识,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
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通过信息应用促进增收致富。
4.着力提高农村电力保障质量。一是切实做好农村电网规划建设。按照保重点、保民生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规划,科学编制有序用电方案,加强电网建设,优先保证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二是强化服务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大力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运用,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提供优质服务,构建与改革发展大局相匹配的“大服务”格局,提升运维体系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步伐,满足农民生活、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生态旅游、农村电商发展的用电需求。
(五)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巩固提升工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求,坚定不移加快乡村综合治理,走符合我乡农村实际的路子。
1.继续在改善居住条件上持续下精力。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住房使用年限。重点抓好房屋质量再提升工作,延长房屋使用年限,减少群众再建房投资。根据抗震防震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扩大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宣传工作。按照乡村规划的相关要求,严格乡村规划许可审批,重点抓好新建房屋选址,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尽量选择交通便利且不占用基本农田区域建房。在建筑材料选择上符合抗震防震需求,禁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农村建房市场。不断提升农村住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记住乡愁,保留区域特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住房质量提升的同时,按照安全、实用、美观的要求,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留住群众乡愁,有条件的逐步实施乡愁旅游,不断扩宽农村居民收入。
2.继续在提升人居环境上持续下精力。一是加快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龙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2018-2020年)》,坚持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按照“规划引领、点面兼顾、行业统筹、乡村整合、群众主体”的原则,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推进,分类实施、整体提升”的原则,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整治乡村环境,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制度。在乡镇集镇规划区内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村庄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加强农村污水排放沟渠建设,积极采取植物净化、自然净化等方式,逐步探索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家庭卫生厕所的建设,加大传统坑式厕所改造提升,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推行人畜分离,加强人畜粪便的卫生处理,消除粪便暴露现象。三是加强村庄“五化建设”(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增绿、建绿工程,突出房屋四旁绿化、田间道路绿化,大力增加绿地面积。以通村道路硬化、村庄巷道硬化为重点,加大村庄道路硬化力度,方便群众出行。持续推进“点亮乡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村庄公共照明,提高自然村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的照明比例,全面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3.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下精力。一是持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进荒山荒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扶贫,整合其他生态扶持项目,切实让广大山区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受益。二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相应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积极开发天然林护林员岗位和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建档立卡户劳动力,保障建档立卡户收入持续稳定。
(六)实施教育扶贫巩固提升工程
切实把教育扶贫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少有所学、
学有所教,让适龄儿童有学上、不因贫辍学。
1.精准组织入学和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继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持续确保全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户子女“零辍学”,更好实现建档立卡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2.强化建档立卡户子女学生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全乡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幼儿及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专院校学生动态跟踪,为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助学资金精准发放提供支撑。
3.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户子女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整合各类资助资源,明确资助对象和措施,建立应急救助机制,及时对因病、因灾以及突发性事件等突遭变故致贫、返贫的学生提供应急救助。
4.强化部门联动,利用好社会力量。积极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实施e万行动资助、“金秋助学计划”、顺丰公益基金会、莲花项目等公益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5.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紧紧围绕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教育脱贫的重要抓手,以我县国家级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龙陵职中为依托,实施“雨露计划”,落实“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鼓励建档立卡户子女“两后生”到县内外中职学校就读,优先保障就业。通过职业教育、公益性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拓展建档立卡新生劳动力就业途径。
(七)实施健康扶贫巩固提升工程
突出“救急难”这个重点,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健康扶贫政策,在病有所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乡建档立卡户和家庭生病人员得到及时医治。
1.保障贫困人口“看得起病”。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用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四重保障”机制,突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重点扶持。巩固建档立卡户医疗保障100%覆盖成果,稳定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普通门诊年度报销限额到315元;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个人支付10%的符合转诊转院规范医疗费用超过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由政府统筹资金进行兜底的倾斜政策。认真落实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的工作要求,在9类15种的基础上将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性心肌梗死、白内障、尘肺、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等14个病种纳入救治范围,确保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率达100%。
2.保障贫困人口“方便看病”。继续实行建档立卡人员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和县内就医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减轻建档立卡户看病就医负担,有效解决因病致贫或返贫问题。做细做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实行免费签约服务,严格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全覆盖。签约对象中,按照各类人群的服务内容对应执行:健康人群一
年提供1次体格检查,老年人每年提供1次健康体检;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评估和血压检测、健康指导和分类管理等服务;肺结核患者签约由村医提供督促规律服药等服务;同时,为签约对象提供预约、
转诊、电话咨询等基本医疗服务。
3.保障贫困人口“看得好病”。切实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全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乡村医生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医疗共同体建设,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技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4.保障建档立卡人口“少生病”。加大全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重点疾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源头控制,减少疾病发生。
(八)实施社保兜底巩固提升工程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社会养老险全覆盖和医疗救助制度,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1.持续深入开展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准确掌握群众家庭收入变化,及时将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将不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及时清退,形成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作用,提升群众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核对精准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精准。进一步强化同扶贫部门协助,及时将低保系统与扶贫开发系统信息对比,及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确实做到两项制度无缝衔接。
2.强化社保统筹。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乡建档立卡户符合条件人口10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3.加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扩大新农合范围的残疾人员医疗康复项目,落实残疾困难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救助范围,降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支出,简化报销程序,方便看病就医。
4.全面提升“五保”人员和特困人员供养能力。加快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全力办好公办托底保障性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机构和床位比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等。
5.加大特殊群体保障力度。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体系,提高残疾儿童教育普及水平,针对建档立卡户不具备入学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保障体系,保障适龄残疾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九)实施农村党建扶贫巩固提升工程
继续深入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全面强化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脱贫攻坚、宣传扶贫政策、落实脱贫任务、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1.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继续抓实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定期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析研判,分年度组织实施好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带头人,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推动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长效化,为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2.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管理。认真落实好工作例会、考勤管理、工作报告、纪律约束、分片包组、民主评议等制度,切实加强驻村工作队员管理。采取电话抽查、实地督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加强队员在岗履职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关心关爱机制,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关心支持,及时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后顾之忧,确保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履职在岗发挥作用。
3.扎实推进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通过乡、村、组三级联动,以上率下、以下促上,重点突出基本组织、队伍、活动、制度、保障“五个基本”和作用发挥六个方面,扎实推进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聚焦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集体经济等重点,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
4.持续用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贫困村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乡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确保每个贫困村培养不少于3名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35岁以下党员,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扎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日”、组织生活会、党员承诺践诺等制度,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实训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抓实“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活动,让普通农村党员进实体党校开展全覆盖培训,唤醒党员意识,凝聚脱贫攻坚基层力量。
(十)实施扶志行动巩固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克服“等靠要”和争戴“贫困帽”、坐等“送小康”的思想,树立“脱贫摘帽光荣,争贫守贫可耻”的价值导向。
1.强化政策宣传。依靠乡村“大喇叭”、村内宣传栏、微信群、手机报、6995信息平台、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等“六小课堂”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扶贫标准和政策举措,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更好地参与政策落实并获得帮扶。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依托郑垧靖基层宣讲组,组织开展巡回宣讲,发挥乡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优势,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等开展讲习,提高扶志教育针对性、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以小促大,带动学生家长共同转变观念习惯。
2.强化典型示范。深入开展“一兵三户四村”及“百名脱贫典型宣传活动”,选树一批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奋进典型和带动他人共同脱贫的奉献典型,用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斗志,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建好脱贫光荣榜,加大对贫困群众脱贫典型表彰力度,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3.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持之以恒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平安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关爱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建好善行义举榜,进一步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村规民约》,推动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感恩奋进”的浓厚氛围。开展好全乡“爱心超市”建管用工作,进一步激发群众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劳动脱贫的正能量,推动形成组织动员有力量、群众参与有意愿、脱贫致富有成效的良好局面。持续开展贫困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人居环境整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4.加大贫困地区文化供给。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反映本地文化、展现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培育挖掘龙陵本土文化人才,支持组建本土文化队伍,讲好富有地方特色、反映群众自主脱贫的故事。推动全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加快优秀文艺作品向基层一线传播。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统筹协调能力
加强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的统筹协调。统筹优化各种扶贫资源和力量的配置,保证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发挥好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部门的作用,加强资金、技术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强化成功经验和有效扶贫模式的总结和推广。
(二)完善扶贫责任体系
乡党委和政府做好上下衔接、乡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对乡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进行统一部署,统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配置。明确乡村党政领导为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在签订责任书的基础上加强落实,进一步强化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和资金的落实责任。明确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的职责分工。不断加强村干部的业务工作水平,提高胜任脱贫攻坚工作能力。驻村工作队应积极配合村(社区)的工作,负责适时准确地提供贫困信息,如实反映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三)加强扶贫监测评估
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贫困户种植(养殖)的经济作物、牲畜类等的生长状况、疾病预防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扶贫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等基本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动态数据进行监测评估。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和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平台,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重构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统筹动态数据信息管理与共享,变数据的“多头”管理为“专业”负责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做好医疗卫生环境监测。配备配齐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对已建立的乡村卫生室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建设和运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或整改。注重监测贫困村的公共卫生环境,检测人畜饮用水的卫生达标水平,并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确保政府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财政支持,增加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用好用活政府和社会两方面资源,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目标相近、方向类同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突出财政扶贫工作重点,促进扶贫资金精准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标准选定金融支持项目,从农村需求入手,顺应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探索符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抓住深化农村改革契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探索助农贷、助保贷、助贫贷等信贷产品,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不断培育科技人才、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等,为平达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每村树立致富示范户、脱贫示范户,完善培养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制度,构建系统化的扶持、管理和引导机制,形成脱贫争富的良好氛围。建立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度,组织企业到贫困乡村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投资兴业,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优势,促进农企双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种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发挥致富带头人“传、帮、带”的主体作用,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和扶持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残联、团委、妇联、工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激发广大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六)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与乡科技推广人员合作,共建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发挥示范的样板和引领作用。建立覆盖全乡的科技扶贫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全乡百姓提供技术、产品、劳动力、资金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进科技下乡、进村、入户。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等选派支持力度。在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协调扶贫、科技、农业、人社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扶贫一线的科技特派员支持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进村扶贫专项行动。加大人才支撑力度,发挥各类人才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加强供需对接。协调有关部门放宽选人用人视野,把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吸收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大幅扩大各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
(七)优化“挂包帮”和驻村扶贫工作
认真落实省、市、县、乡挂包帮工作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贫困村大力支持,积极参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把贫困村与帮扶单位、贫困户与帮扶干部结对子,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深入了解所驻村基本情况,收集掌握村情民意,指导村组做好发展规划,为当地发展积极出谋划策。推动帮扶项目落地,督促项目实施,监管资金使用。发挥好挂钩帮扶责任人的作用,要深入挂钩负责的贫困户家中,对所挂钩贫困户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和模糊认识,克服“等靠要”等消极依赖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跟踪了解帮扶项目实施情况、贫困户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帮扶措施,确保挂钩帮扶的贫困户如期脱贫。
(八)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在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的背景下,按照权责匹配原则,强化相关部门监管责任,乡政府承担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具体责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要深度参与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监督。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