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89-8/20240717-00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平达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4-07-17 |
文号 | 浏览量 |
近年来,平达乡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以传承非遗文化之魂,筑牢民族团结之根,有效推动非遗文化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深挖掘,厚培民族团结沃土
组织工作人员,对傈僳族聚居的黄连河、安乐、河尾3个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细致摸排,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掌握辖区内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进一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加强傈僳族服饰、“萨片麻姑”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截至目前,平达乡申请非遗项目13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非遗项目3个,县级非遗项目6个,建立非遗文化展室1个,引导非遗外出参加勐糯镇傣历1386年广场舞大赛、非遗进乡村活动、非遗活态展示活动等展播20余场次,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促发展,播撒经济发展之籽
积极做好傈僳族非遗“用”字文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把文化资源变成资本,让市场为推动傈僳族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源动力。探索“合作社+非遗+电商”的发展路子,成立黄连河村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群众提取傈僳族服饰多元化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当代时尚产品之中,创新推出刺绣挂饰、手鞠球、耳环等深受大众喜欢的特色产品,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手工饭”,赚到了“幸福钱”。同时,紧抓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新机遇,通过电商推动傈僳族特色产品“走”出云南、“飞”向全国,非遗传承与保护既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也让民族传统技艺得到代代相传。
强宣传,浇灌文明新风之花
通过举办春节文体活动周、阔时节等活动,为傈僳族文化宣传搭建多种形式的舞台。组建黄连河村傈僳族群众舞蹈队1支,充分发挥傈僳族同胞能说会唱、能弹会跳的特点,以舞蹈、声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融入到民族歌舞、文艺节目中,用傈僳族歌舞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联系,对傈僳族非遗文化传统进行推介宣传。近年来,云南电视台走进平达乡黄连河村进行节目录制,拍摄了傈僳族非遗文化传统体育竞技“嘟哒哒”的制作和玩法,采访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萨片麻姑”制作及演奏的代表性传承人余宗富夫妇,栏目组以独特的视角,把黄连河村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央视CCTV-7《乡土》栏目摄制组走进黄连河村,先后深入傈僳族服饰技艺传承人余招娣家中、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老艺新生》专题片的拍摄,平达乡黄连河傈僳族刺绣工艺代表团应邀参加由CCTV—7《乡土》栏目亲临平达摄制的专题系列片《老艺新生》开播仪式。如今,黄连河村傈僳族文化已经成为龙陵县的一张民族特色文化名片。
重保护,收获文化认同果实
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把傈僳族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非遗文化成为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农村、非遗进机关等活动,平达乡“非遗流动课堂”实践案例被评为全省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在全乡营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留住非遗文化根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