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5-1/20241217-00003 发布机构 龙陵县碧寨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日期 2024-12-1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碧寨乡文博单位名录

碧寨境内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2009年4月7日至11日,龙陵县文物管理所文物普查组到碧寨乡进行文物普查,经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该乡境内的石包包、郭家地包包、河口田、下窝子田、包包田5处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普查过程中,文普人员从三江口沿怒江西岸而上,对每一个遗址的坐落、方位、海拔、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遗址面积等,都做了详细考察记录。五个遗址点分别为:

——下窝子新石器遗址(曾用名得胜营石器出土点),位于碧寨乡三家村东的香树梁子上,为怒江西岸一级台地,地势西高东低呈扇形,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由于长期开垦破坏,遗址文化层多遭破坏,仅在中上部的土坎上找到部分堆积,厚40—60厘米不等。先后调查采集的标本有打制有肩石斧、磨制梯形石斧、石箭镞、纺轮及夹砂陶片等。初步分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是县内怒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遗址之一。

遗址地处怒江西岸一级台地,周围山高坡陡,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 21.5度,年平均降雨量680豪米。土质为高原红壤土,适宜种植水稻、香料烟、玉米、红薯等。周围有零星的木棉树、吗郎树、竹子、芭蕉树等。

——包包田新石器遗址,位于碧寨乡政府以南8公里新林村新平包包田江边二级台地上。遗址西高东低,基本呈扇形,总面积19000平方米。由于被开垦为梯田,文化堆积多遭破坏,致使大量遗物裸露地表。先后采集的标本多为人工打制的有肩石斧、磨制 梯形石斧及夹砂陶片等,时代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县内怒江流域较重要的新石器遗址之一。

——河口田新石器遗址,位于碧寨乡政府东南600米碧寨河与怒江交汇处北岸台地上,属江边一级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纵长180米,横宽9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中下部土坎上可见部分文化堆积,层厚30—50厘米。由于耕作破坏,遗址大量裸露地表,采集标本有磨制梯形石斧,双肩石斧、箭镞、纺轮、砺石及大量夹砂陶片,是县内怒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遗址之一。

遗址为怒江边临江台地,地势平缓、开阔,水源丰富,属亚热带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1.5°C,年降雨量680毫米,遗址内夏季种植稻谷,冬季种植香料烟、玉米、红薯。遗址内有零星的木棉树、凤尾竹、芭蕉树。

——郭家地包包新石器遗址,位于碧寨乡政府东北800米,怒江西岸郭家地包包台地上。遗址靠西面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从西面土坎剖面观察,地表耕土层厚30厘米,其下为文化层,厚40厘米。地表上采集有较多打制有肩石斧、磨制梯形石斧、石箭簇和大量的夹砂陶片,初步分析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

——大湾田大包包新石器遗址,位于碧寨乡政府新址东北1.5公里梨树坪村大湾田,怒江西岸台地上。遗址地形为一稍稍凸起的圆形山包,面积5600平方米。由于被开垦辟为田地,文化层大多遭到破坏,仅在中下部土坎上看到部分文化堆积,一般厚约30--40厘米,采集标本多见打制有肩石斧、石片及夹砂陶片等,初步分析为新石哭时代中晚期遗物。

五个遗址点上,文化堆积层面明显,文物堆积丰富,不但发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石刀、石斧,还发现了大量陶片,陶罐口部、腹部及底部的碎片均被找到。在郭家地包包还发现了三件石箭簇。此次考察共收集到标本168件,在普查之前,碧寨文化站工作人员已收集到1400余件。遗址的发现证明古人类曾集居怒江西岸的碧寨坝,而且,在从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碧寨船口坝古人类遗址顺江而下,到堵墩河口短短12公里江边一、二级台地,就如此密集地分布了六个遗址,充分说明在古代,怒江西岸的碧寨坝环境十分适合人类生存。碧寨古人类遗址的不断被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及当时怒江流域的自然状况,提供了更多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