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4-3-/2022-0726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2-07-2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社区麦地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解决了项目区农村居民出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腊勐镇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让民风更淳,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腊勐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项目建名称: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社区麦地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龙陵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建设单位: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负责人:董发书

建设地点:腊勐镇大垭口社区麦地组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C30混凝土路面2.1千米,道路均宽4m,厚0.2m;开挖土方4200m³;挡土墙支砌1000m³;涵管埋设100m;级配料调平2500m³;路面包边650m³及其他附属设施。

受益对象:项目可以有效解决腊勐镇大垭口社区家松园、核桃箐、大柒树、蚂蝗水和麦地组350户1256人(其中已脱贫户45户168人)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概算: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200万元。

项目资金筹措:申请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建设期限12个月,即: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其中: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项目申报、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1月项目实施建设阶段,2021年12月项目扫尾迎接验收。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3、《云南省全面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

4、《龙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

5、《云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支付管理的通知》(云财脱贫组〔2019〕68号)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产业富村、基础固村、生态立村、科技兴村、人才强村、文化名村、民主建村、党建领村”的发展重点,着力推进助农增收、优势产业打造、发展基础夯实、劳务经济培育、扶贫开发攻坚、科技进步带动、村庄环境靓化、社会发展推进“八大工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高效农业为载体,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达到振兴乡村的最终目的。

四、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突出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原则;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坚持项目开发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六是坚持项目实施公告、公示制和入户告知的原则;

五、建设原则

1、宣传发动,依靠群众的原则。

2、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原则。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4、创新载体,注重实效的原则。

5、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

6、部门联动,城乡共建的原则。

六、规划目标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项目的实施建设将改善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项目坚持以“农村功能更加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支点,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就业和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目标为项目建设的努力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七、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腊勐镇基本情况

腊勐镇地处龙陵县东北部,东与施甸县太平镇隔怒江相望,南与碧寨乡接壤,西与镇安镇相连,北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毗邻,距龙陵县城53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腊勐社区,海拔1535米,东西最大横距2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千米,国土面积181.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8994亩,2020全镇辖10个行政村共125个村民小组。

(二)项目所在村基本情况

大垭口社区地处腊勐镇西部,东邻腊勐社区,南邻长岭岗村,西邻镇安镇官岑村,北邻松山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1千米,有国土面积12.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609亩,人均耕地1.03亩,林地9016.5亩,人均林地3.58亩。2020年末,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有756户、2556人。

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腊勐镇大垭口社区麦地组道路为土路,雨季道路泥泞,群众出行不便,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群众重要的村组产业道路,对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振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增强群众满意度,增加群众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腊勐镇脱贫退出的重要保障。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确保农业农村农民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是实现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广大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

九、项目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一)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C30混凝土路面2.1千米,道路均宽4m,厚0.2m;开挖土方4200m³;挡土墙支砌1000m³;涵管埋设100m;级配料调平2500m³;路面包边650m³及其他附属设施。项目受益农户350户1256人,其中已脱贫户45户168人。项目预计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

(二)项目技术要求

村组道路建设应结合当地农村发展和交通量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利用旧路资源,避免大改大调和大挖大填,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和路面抗灾能力,提高车辆通行能力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本项目按照村组道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30km/h,C30砼路面硬化长度2.1千米,宽4米,厚度0.2米,硬化面积8400m2。在硬化前需对路基进行调平压实,在有利地段路面进行加宽1.5米-2米设置错车台,急转弯道路面加宽1米-1.5米,危险路段设置防护栏。

十、项目工程概算和资金筹措

1.C30混凝土:1680m³×600元/m³=1008000.00元;

2.土方开挖:4200m³×25元/m³=105000.00元;

3.挡土墙:1000m³×360元/m³=360000.00元;

4.路面包边:650m³×75元/m³=48750.00元;

5.路面调平:2500m³×60元/m³=150000.00元;

6.涵管埋设:100m×360元/米=36000.00元;

7.其他附属设施:1项×300000元/项=300000.00元。

项目概算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

十一、项目建设方式建设期限

(一)建设方式

项目管理坚持统一规划,一次审批,一次实施的原则。严格按项目建设下达计划内容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技术、质量监督责任制。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实行党政一把手项目负责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与村、村与村民小组逐级签订责任状,将任务逐级下达,明确各级的目标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技术、质量责任制,并指派一名懂技术、能吃苦耐劳的技术员驻场指导、监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项目自然村成立领导小组,村民小组长任组长,成员由5—7人组成,主要从自然村里抽取敢说、敢想、敢干、有威望的社员组成。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合理价中标,确保以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二)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12个月,即: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其中: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项目申报、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1月项目实施建设阶段,2021年12月项目扫尾迎接验收。

十二、项目实施及管理

(一)组织领导

成立项目规划实施组织机构和监督机构。镇级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其职责是:领导、组织、完成好项目的实施、建设任务,确保项目按实施计划进行;实行党政一把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技术、质量监督责任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定点指导,狠抓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帮助解决、协调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账务登记手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使资金真正用到项目覆盖的农户上;按上级规定完成各项统计、报表和总结工作;协助村民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作用。

坚持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政策配套、资金到位、按项目建设内容规模认真组织实施,从组织领导上、人员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落实项目法人制,项目工程领导小组,由镇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工程管理小组下设:

(1)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涉及项目的有关具体事宜进行协调解决,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2)工程技术管理组:负责编制工程施工计划,组织各项工程的招投标、施工管理及监督,把好工程质量关,制定管护措施,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维护工作。

(3)财务管理组:负责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开设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

村委会是项目建设的最基层组织领导机构,成立项目执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村委会及项目自然村通情达理、工作积极、有威望的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按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具体建设任务,组织动员农户搞好力所能及的项目建设;指导、帮助农户安排生产,作好生产技术服务,深入现场帮助解决、协调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协助抓好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按上级规定完成各项统计、报表和总结工作;制定村规民约,搞好项目的后续管理,使项目长期有效地发挥效益。

(二)项目实施方式

项目管理坚持统一规划,一次审批,一次实施的原则。严格按项目建设下达计划内容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技术、质量监督责任制。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实行党政一把手项目负责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与村、村与村民小组逐级签订责任状,将任务逐级下达,明确各级的目标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技术、质量责任制,并指派一名懂技术、能吃苦耐劳的技术员驻场指导、监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项目自然村成立领导小组,村民小组长任组长,成员由5—7人组成,主要从自然村里抽取敢说、敢想、敢干、有威望的社员组成。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合理价中标,确保以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三)物资管理

项目的实施,要按国家相关工程建设的规定,实行招投标,建立项目法人制度。认真执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物资要集中采购,大宗物资要统一招标采购,确保所用物资的质量。

(四)资金管理

根据《云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支付管理的通知》(云财脱贫组〔2019〕68号)文件要求进行管理。一是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政政策,财务管理要求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二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项目以县级职能部门为实施主体的,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以乡镇为实施主体的,实行乡镇级报账制;三是纳入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项目资金,按照“谁使用、谁主管”原则,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乡镇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履行监管职责,项目实施单位承担项目资金安全的主体责任;四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规定,对货物、工程、服务等相应的采购项目,实施政府采购,对应当招标投标的政府采购工程,实施招标投标;五是项目实施纳入属地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公告制;六是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办理账务管理、资产移交、产权登记手续。

(五)竣工验收

成立项目工程验收领导小组,通过现场查验,结合《事业计划表》各单项工程,一一对照建设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丈量完成工程量,查看实现的效果。财务方面由财政所梳理支出情况,账目是否健全、规范,由农业中心审计组做出审计结论。最后整理初验情况,撰写竣工报告、财务结算报告、财务审计报告、上级验收请示。

(六)项目监测

项目建设期,进度监测及时向县扶贫办反映工程进度;资金监测由财政所负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质量监测由行业部门负责,严把质量关,定期向县项目领导小组报告质量监测结果。效益监测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析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查加强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协调、改进计划,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偏差。项目结束后,镇人民政府协助村民委员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依照村规民约,制定出项目管理的具体办法,确保建成项目,尤其是公益事业项目发挥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项目保障措施

全面推行公告公示。严格执行《保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保山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保山市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保开办发〔2018〕55号)要求。坚持和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贫困村要将实施项目的名称、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预期目标、实施单位及责任人、监督电话等进行公告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公示公告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在项目启动时,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中张榜公示(镇自制)和发放书面入户公示。项目实施结束,集中张榜公告(镇自制)和发放书面入户告知书。真正做到项目资金公开透明。

建立绩效评价制度。镇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单位,以脱贫成效为主要标准,对项目资金开展绩效评价。

严格项目验收制度。工程竣工后,由镇组织完成验收,同时做好项目竣工资料(如文件资料、技术资料、竣工报告、决算报告及审计报告、验收请示、图片等)整理归档。

加强后续管理。项目建成以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维护、爱护好项目,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坚持“谁受益、谁爱护”、“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使工程发挥正常的效益。

十三、建立健全项目后期管护

项目建设后,各项项目全部移交所属行政村,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部分,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形成村规民约,建章立制。项目所在村组成立道路管护队伍,使道路有人负责、有人管理,确保项目能持续发挥效益。

十四、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当地群众的出行需要,同时大大加快了当地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等,也可以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户的收入。项目有效的促进当地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扩大文化宣传引领,更多地融入村规民约符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正能量。促进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农户满意度,增强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誉,保持了农村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三)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设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后,自然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爱家护家的良好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