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4-3-/2021-0621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1-06-21 |
文号 | 浏览量 |
一、工作开展具体情况
(一)“摘帽不摘责任”,始终保持干劲不松。保持三级作战指挥体系不变,及时调整充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战区指挥部和村(社区)指挥所,全面压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每月召开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部署。
(二)“摘帽不摘政策”,始终保持标准不降。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情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研究贯彻、第一时间安排落实,对标对表指导工作实践,继续落实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兜底保障等政策到村到户到人,确保贫困人口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三)“摘帽不摘帮扶”,始终保持队伍不散。建立“乡科级领导+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或帮扶责任人”三级责任人责任制,负责包保村、组、户,继续下派镇级工作队员到村开展工作。召开户主会、党员会、群众会500余场次,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等教育宣传活动。
(四)“摘帽不摘监管”,始终保持力度不减。每季度开展监测预警对象分析排查工作,尤其是对6+1重点对象不漏一户一人进行排查,根据情况变化和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全面评价农户的达标情况,并视具体情况调整帮扶措施,确保脱一户稳一户、能致富可持续。加强对2021年防贫保险宣传力度,加强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开展拉网式全域宣传,确保防贫保险政策宣传到户尤其是刚性支出较大的低收入农户或重大变故农户家中,做到政策内容家喻户晓,群众应知尽知。同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失去劳动能力和部分失去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兜底保障。
(五)主动作为,做好巩固衔接。一是做好规划编制。1月6日县级召开专题培训会后,我镇及时召开专题调度会,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任务分解,按照总投资每年2500万;产业类项目占比30%—50%,特色产业帮扶项目重点关注否能形成资产;到户到人的项目全部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便于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工业结合实际尽量考虑以点带多如白泥塘社区龙潭山安置点核桃加工可带动覆盖至长箐村、大龙村;各类帮扶不全包,按照资金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填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以最小的资金投入便利更多的农户;受益户方面优先考虑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等县级培训要求,由有项目的部门指导十个村(社区)结合实际编制符合本村发展的《规划》,自下而上、点面结合确保了《规划》具有可行性高、易于实施,具备强力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性和乡村振兴衔接性,目前规划已经提交县级审核。二是做好低收入人口预判摸排。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低收入人口预判摸排工作,对全镇范围内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新增问题户、有风险隐患户结合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制定一户一方案帮扶表,同步启动帮扶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三是做好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外出务工采集录入。及时召开调度会议安排部署,将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收入进而防止返贫致贫的有效途径,认真组织村级摸排录入,截至目前已经转移劳动力101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86人,边缘户29人。四是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方面。产业上,编制易地搬迁点产业规划,有劳动力的家庭产业发展全覆盖,并将易地搬迁点产业发展纳入巩固脱贫成果规划内容,对有劳动能力且具备条件的,通过产业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激发群众生产热情。就业上,持续加大乡村公益岗位开发力度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2021年继续组织转移就业300人以上,结合搬迁点环境提升要求开发公益岗位65人,其中保洁员60人,疫情信息员5人,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让确实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确保稳定增收;社会保障上,对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出现困难的,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同时,要求搬迁农户100%购买防贫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计划实施龙潭山养殖小区扩建项目。基层党组织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搬迁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要开展好搬迁户思想教育,充分运用三讲三评、三会一课等平台,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五是用心、用情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典型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扶贫开发过程中涌现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宣传部门联合扶贫部门及时总结,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宣传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教育引导、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培育和树立勤俭节约光荣、孝敬老人光荣、家庭和谐光荣、引导贫困群众远离等、靠、要思想,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改进帮扶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群众干劲的新帮扶路子,结合实际,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探索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护林护路护河道、治安巡逻、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劳动机会。强化政策项目扶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文件要求,积极编制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举措,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在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实行产业以奖代补,通过鼓励引导,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发展产业项目的贫困户进行奖励。认真开展低保动态管理,确保低保对象精准,对符合条件的要做到“应保尽保”,对通过发展生活明显好转的要做到“应退尽退”,坚决杜绝“漏保”、“错保”、“一兜了之”等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首选条件。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把产业兴旺放在首要为置,脱贫攻坚也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举措之一。可见,发展产业无论是对乡村振兴、还是对脱贫攻坚都意义重大,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我镇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情况来看,产业扶贫带动的脱贫人数也最多,由此发展产业尤为重要,是实现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镇域独特资源禀赋, 编制规划适合本辖区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将蔬菜、生猪、肉牛、民水果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统筹考虑,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逐步推进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上规模、上档次,实现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紧密结合。二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培育助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施农牧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通过延伸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链条,提高产品增加值,让群众享受增值收益,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培育新业态,鼓励产业融合发展。在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研发和引进新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形成丰富的产业形态;运用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大垭口红色旅游小镇、滇缅公路沿路果蔬采摘休闲观光娱乐示范点,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是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我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受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等多因素制约,短板依然突出,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掣肘。因此,我们要向外加大争取资金项目;对内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动员群众,实施水电路的维修保养,确保长久管用。
(三)要把生态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之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环境保护的底线和红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镇。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落实农村“厕所革命”,实施“人畜分离”,抓好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因地制宜做好村庄环境绿化和美化,保证生态宜居;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村级保洁员长效管理机制,督促其认真履职,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强化产业、生态、文化等建设,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建议
一是内培外引优选“领头羊”。当前农村人口外流严重、村支部书记选人难问题日益严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真正锤炼出一支热爱农村、实干苦干、开拓奋进的“三农”干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的条件。应该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内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养,特别是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养选拔村支部书记;外部引“才”,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出台,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采取现象机关干部下派、跨村跨支部选任等方式。
二是以产业兴打造“新引擎”。没有产业支撑的振兴是难以持续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产品本身,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因势利导壮大产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闭发展向外引内联转变,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进一步推广“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通过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产业经营链条定向协作,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量化注入以及村集体经济项目经营参与等方式渠道,完善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
三是治融合激发“新活力”。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新活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坚实基础。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贯彻到村民自治的全过程,健全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一事一监督”工作方法,对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监督,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褒奖惩戒作用,健全村级“爱心超市”和“红黑榜”“问题墙”等制度,将村民自治管理与村民积分、道德评议、精准脱贫相融合,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以志愿者服务小队为主力军,以专题讲座、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四是以强队伍实现“强治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得力于驻村工作队治理体系的建立。脱贫攻坚是一个短时期内的资源调动,是一场攻坚战,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国上下建立一支支强力的驻村帮扶队伍,最后一公里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制度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一系列的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成立乡村振兴局并不能形成类似“脱贫攻坚战”一样的“乡村振兴战”大势。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要派驻驻村工作队,现有的管理考核制度完全可以继续延续,但现有的驻村工作队是否适合乡村振兴工作队是应该要打一个问号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更多的是要懂农村、懂农业、懂项目建设,在专业上要求更高,那么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更多的应该是从农业部门下派,年龄上应该要更年轻化,这无疑会给我们各部门带来人员上的压力。所以是否考虑对现有驻村工作队员分批次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然后去掉年纪较大,身体状况不好的部分队员,继续保持每个村(社区)三人的队伍力量,用于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