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4-3-/2022-0714003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2-07-14 |
文号 | 浏览量 |
一、基本情况
大垭口社区地处腊勐镇西部,国土面积12.86平方公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社区总人口583户2492人。滇缅公路穿境而过,辖区内有4A级景区松山大遗址公园,独特丰富的抗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大垭口社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县有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大垭口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深化拓展社会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经验,探索建立“组织联动、队伍联建、矛盾联调、治理联抓、服务联心、发展联推”的社会治理新机制,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连续15年未发生命案,先后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保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联动,筑牢红色堡垒。一是坚持“一条主线”久久为功。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纵向上构建“社区党总支—小组党支部—党员网格长”三级网格组织体系,确定党员网格长122个,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网格,及时调处社会矛盾风险隐患,不断提升源头治理水平;横向上加强与社区驻地单位、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的党建联动联建,松山干部教育基地、大遗址公司等驻地单位在职党员定期到社区报道,参与平安社区、平安景区、平安林区等平安创建活动。二是推行“一核多会”共建共治。坚持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能人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健全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工作机制,重大民生事项共同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现已召开社区“干部规划家乡”、社会治理座谈会3次,邀请在外公职人员、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事务共商、协同治理。三是打造“一个中心”精准服务。在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场所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人员力量,整合矛盾纠纷调处室、公共法律工作服务室、网格化管理服务室、视频监控室、心理咨询室、戒毒康复工作站、社区矫正工作站、警示教育室等功能,建设一体化党群服务和综治中心,合力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一站式”服务。
(二)队伍联建,打造治理铁军。一是落实村组干部队伍主体责任。树牢底线思维,加强矛盾纠纷“常规时段随时查、重大节日定期查、敏感时期专项查”和风险家庭“四级包保”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建立好易肇事易肇祸等重点人群摸排、管控、服务工作台账。二是发挥骨干队伍专业优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法治委员)、综治维稳员(辅警)全面负责矛盾纠纷调处、重点人员教育管控、社区交通劝导、安全检查、法治宣讲等各项工作;民警、基层法律工作者、行业部门能手等多元调解主体入驻社区“松山调解工作室”提供专业支持,促成矛盾纠纷化解;“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定期到村开展法治宣传讲座,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三是发动群防群治队伍共同参与。发挥农村党员、社会治理志愿者、网格员、“五老”队伍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第一梯队化解矛盾,第一层级建立台账;实施积分制管理,调解员每调解成功一起矛盾纠纷案件即可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商品,提高群防群众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矛盾联调,共建和谐社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形成“网格及时调、村组综合调、镇级挂牌调”的矛盾纠纷联调新模式。一是网格及时调。以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3户5户联防网格为基础,推行网格长“3个三”工作法,即“三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矛盾隐患清;“三必”:网格责任区每日必排查,重要情况第一时间必上报,风险家庭每周必探访;“三到位”:即精准服务到位,分类管理到位,政策宣传到位。对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所属村民小组,做到“琐事不出网格”。二是村组综合调。针对各网格和群众反映上报的问题,由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第一时间受理,组织“民理民说”“民事民调”,确保矛盾不积聚、不过夜,做到“小事不出组”。社区党总支通过社区综治中心数据整合,定期对党小组上报、群众反馈的矛盾纠纷进行统筹分析研判。由社区“两委”牵头,社区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法治委员)、综治维稳员、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工作队到现场协调处理;对于村里处理不了的事项,第一时间上报镇党委、政府,做到“大事不出村”。三是镇级挂牌调。对复杂疑难的重大矛盾纠纷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镇级综治中心负责召集部门进行“会诊”,按复杂程度实行“红、橙、黄”三色分类挂牌调解,安排领导包案化解,定人、定责、定策、定时化解,做到“难事不出镇”。
(四)治理联抓,推进“四治”融合。一是自治强基增动力。以社区换届为契机,依法制定并及时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把遵纪守法、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内容纳入其中,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确保各项制度务实管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二是法治保障促和谐。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组织巡回宣讲,在新村打造法治文化长廊,“酒后驾车违法纪”“邪教赌博要严打”“保护森林资源,杜绝火灾发生”之类的法治标语深入人心,通过“法治进校园”活动,采取以案说法的方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德治教化显风尚。发挥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社区干部群众开展缅怀先烈、追忆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文明家庭”“最美人物”“五美乡村”等先进典型评选工作,设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榜”,树立正面导向,曝光反面典型,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凝聚社会正能量。四是智治支撑强保障。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集镇、村组重要区域安装摄像头50个,通过“智慧屏”可实现整村调度,同时,整合各驻地单位、村民自装探头,形成全覆盖的监控矩阵。
(五)服务联心,办好民生实事。一是实施农村党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321行动”。聚焦各类纠纷化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村(社区)党总支每年为群众办结3件实事、支部每年为群众办结2件实事、党员每年为群众办结1件实事。目前共解决民生实事80余件。二是实施党员服务群众“五个到户”行动。落实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五个到户”行动,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实施社会治理“五个提升”行动。根据群众需求项目清单制定社会治理项目清单,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建成了一条法治文化长廊、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一个品牌调解室、一套覆盖全村的监控视频,打造了一支过硬的社会治理队伍,实现了社会治理项目化管理、精准化服务。
(六)发展联推,聚力乡村振兴。聚焦“五个振兴”,做好党建领村、产业富村、文旅活村、生态美村、人才强村“五篇文章”,积极推进基层党建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社会治理示范村“四村同创”。一是“兴五业”让生活更富裕。按照“企业入村、群众入社、土地入股、产品入网、文化入心”的思路,围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住宿业、餐饮业、电商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扬五化”让乡风更文明。充分挖掘弘扬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法治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管好用好收藏抗战遗物的民间博物馆、展示传统农村生活用具的农耕文化墙、弘扬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长廊等特色文化设施,培育良好村风民风。三是“推五有”让生态更宜居。通过推行“五有机制”,即:护山有队、管水有治、种地有标、美化有责、保洁有约,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村更美、人居环境更舒适。
大垭口社区“六联”乡村善治模式,汇聚了发展正能量,激发了乡村善治的强劲内驱力,成为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化解的是矛盾纠纷,理顺的是党心民心,带动的是产业兴旺,增加的是集体收入,推进的是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