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乡村振兴
龙陵县龙江乡:“村字招牌”激活乡村文旅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16:4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国庆假期刚过,龙陵县龙江乡第九届“稻花鱼节”在节日欢腾中圆满收官。38.6万人次接待量、5400万元旅游花费的数据背后,是龙江乡以“村”字为媒,打造了“村跑”“村BA”“村舞”“村级拔河”“村咖”等系列“村字招牌”活动的强势赋能。

文体搭台:赛事活动注入新活力

将扎根乡土的特色活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以前农闲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现在乡里组织着打篮球赛、参加广场舞比赛,活动越来越丰富!”刚参加完“村BA”赛事的龙江乡赧等村村民李春萍说道。作为本届稻花鱼节的焦点赛事,15支参赛队伍在5天内展开35场对决,赛场边观众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成为乡村最动人的烟火风景。李春萍说道,从往年的观众到今年参与多项活动,亲身感受到的不仅是竞技乐趣,更有乡亲们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

文体活动的热度从“村跑”开始就已覆盖全乡。4.3公里村跑赛道穿梭于稻田与村落之间,163名来自各地的跑步爱好者在稻田中感受乡村蜕变;村舞比赛的舞台上,身着盛装的代表队舞步轻盈,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肢体语言。“看着大家跑出新风尚、跳出精气神,就知道我们的乡村文化活起来了。”连续九年观看节庆活动的村民张女士感慨道,这些活动让邻里关系更和睦,家乡归属感也更强了。

据龙江乡党群服务中心杨正锡介绍,自首届稻花鱼节以来,“村字招牌”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与群众从不足千人增长到覆盖全乡、延伸至周边县区,真正实现了“办好一个节,带火一个乡”。

业态破圈:融合增加旅游新体验

稻田翻涌金浪,咖啡香气袅袅。稻田公园内的“村咖”小院里,游客们手捧咖啡眺望田园风光,构成一幅独特的乡村图景。“把现代咖啡文化种进稻田里,没想到成了‘网红打卡点’。”“村咖”主理人杨新萌一边忙着冲泡咖啡一边介绍,节日期间20余万元的营业额,印证了“传统农耕+现代休闲”融合模式的成功。

这种创新融合在龙江乡随处可见。在弄玲村,万亩梯田观景台上的“崖边咖啡”,返乡青年鲁贞情将梦想与家乡景色结合起来,独特的观景与品咖融合,吸引了不少人来排队打卡。三台山徒步路线串联起原始森林与民俗体验,特色漆扇DIY让游客亲手触摸非遗文化。“以前来乡村只看风景,现在能打球、能跳舞、能做手工,还有上刀山下火海等精彩的表演,体验感完全不一样。”来自保山的游客王女士刚参与完捉鱼比赛,裤脚还沾着泥点的她笑得格外灿烂,“在田埂上捉鱼、长桌旁吃饭,这才是最真实的乡村味道。”

通过“老民俗+新玩法”的组合,既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又契合了游客的消费需求,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产业增效:流量转化催生新增收

“这袋新米是刚脱壳的,稻花鱼干是自家晒的,都是最新鲜的!”借助“稻花鱼节”的人气,村民唐财助他一天就能卖出近60多斤稻花鱼干和300多斤稻米,收入比平时翻了三倍。据统计,节日期间设置的100余个农特产品及小吃摊位,带动稻米、稻花鱼等本地特产销量均实现增长。

“‘村字招牌’带火的不仅是游客,更是产业链。”龙江乡党委副书记表示,乡里采取“1+N”联动办节模式,以主会场为核心,联动各村分会场开展特色活动,形成“一处有节、全域联动,一业带动、多业增收”的格局。数据显示,节庆活动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一批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特产实现稳定增收。

治理赋能:服务锻造善治新引擎

1800余人次的保障力量、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是“村字招牌”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环境整治、交通疏导、医疗保障等专项小组,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在稻花鱼卡点分片值守,确保游客玩得开心、吃的放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赛场上来自四川的游客王文靖主动加入了龙江乡志愿服务队,为活动开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民宿行业的坚守同样温暖着每一个来龙江的游客。“节日期间,我们坚持不涨价是底线,每天为数百名过路游客递上免费茶水,主动开放公共卫生间供行人应急,敞开淋浴间让捉鱼嬉戏的孩子能洗净泥沙。”民宿负责人何东慧说,节日里从便利路人到善待住客,龙江民宿力尽所能,让游客住得舒心。这种“不涨价+暖服务”的组合,让龙江民宿好评率达98%,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

通过连续九年办节,龙江乡的“村字招牌”已从节庆活动升级为文化符号,从文旅项目成长为富民产业。正如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这些扎根乡土的实践,正孕育着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