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2-7-/2023-1104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镇安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3-11-04 |
文号 | 浏览量 |
茶之源,道之始,马帮声声路漫漫,曾经的马帮铜铃声响彻山谷,承载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如今,铜铃声渐渐远去,留下来的是一代手艺人对匠心的坚守。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配好鞍”。一直以自己的努力精心钻研马鞍纯手工制作,对于每件作品,他都别具匠心,精雕细琢,马鞍置于马背之上,能够跟马背高度契合,并且不会对马造成伤害,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好鞍了。对于这个“好”字,他坚守了三十余年,是初心,更是始终。他,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马鞍手艺人——李加良。
家住龙陵县镇安镇小田坝社区的李加良,今年55岁,从小就对木艺格外喜好,并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木艺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马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他只是觉得新奇好玩,想尝试自己制作,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居然喜爱上了马鞍制作。
据李加良介绍:纯手工的木制鞍子,分为鞍壳和架子两部分。一副好鞍,要经过出毛料、画鞍脑线、解榫、剔龙口线、打眼、穿鞍板、装平水档等数十个步骤,工序繁杂、工艺要求较高。李加良说:“要做一个好的马鞍子,从选料开始,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要选用优质的栗木和柳木来做。”因为用这两种木材才能承受住一定的重量,而且做马鞍子都是非常讲究一眼一榫,首先从鞍脑开始,一对鞍脑出了料子 以后,画线,画了线就紧接着要打眼,打眼时必须手风要正,手风正了,眼才打得正。如果说手风歪了、偏了,那么眼就会往鞍脑的肚子上打通,打通之后,插起眼来就不饱满。木制的马鞍子,最精巧的地方便是它不用一钉一铆,只运用古老的榫卯工艺,可以承重数百斤却五六年不会散架,当然,这也是最考验鞍子师傅的地方。李加良家的马鞍子质量上乘,客人会专程到家里购买。如今,小田坝只有李加良一人还在继续坚守马鞍制作手艺,销售方式也已从过去的直接拿到市场售卖,变成了现在的手机微信联系下单,并根据各地客户使用习惯和需求,改良制作不同的马鞍式样,主要销往昆明、楚雄、大理以及周边还在养马的农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古老的马帮驮运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现存有极少数的马驮也仅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已经有人给我建议,客户销量少了,就转行,我准备从大鞍子转了做小鞍子,比例把它缩小给它做成工艺品或者摆件。”面对未来,李加良满脸笑容地筹划着,并把他已经制作初具雏形的小型马鞍和准备配置给马鞍的飞马草图展示给我们看。三十余年制作马鞍,伴随着李加良精湛的技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木料,精雕细琢,变成了一副副好马鞍,融入了他对马鞍制作的深厚情感。三十余年风霜雨雪,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李加良用锲而不舍的情怀诠释着工匠精神。当问起是什么在支撑着李加良一直坚持把马鞍做下去,他说:“除了喜爱,更多的是因为老手艺做出来的马鞍,虽然费时、费工、费料,但很耐用,每每听到自己做的马鞍能用个好多年,就会高兴就觉值得!”质朴无华的语言,是一代手艺人对匠心精神的坚守也是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