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84-7-/2019-0228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龙山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19-02-28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扶贫
龙山镇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2018年以来,龙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坚决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圆满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持续巩固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成果,加快全镇贫困人口致富奔小康步伐,结合当前全镇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基本情况

龙山镇镇有国土面积317.54平方公里,辖18个村(社区)253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傈僳、阿昌等15个民族。2018年末全镇总人口19555户53471人,其中农业人口8731户39269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8元,同比增长10.1%。龙山镇于2017年末动态管理被认定为省级深度贫困乡镇,共有9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2户745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0.61%。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龙山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乡退出”总体要求,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主攻方向,以“五个一批”为工作重点,目前,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镇2014年至2018年脱贫出列8个贫困村(其中2018年脱贫出列5个),脱贫退出1620户6811人(其中2018年脱贫退出765户3139人),未脱贫1个村162户64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2.24%,贫困乡顺利脱贫退出。

二、总体目标

计划到2019年末紧紧围绕贫困户脱贫退出“两不愁、三保障”、村脱贫出列“十项标准”目标,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主攻方向。确保目前未脱贫的1个贫困村年底顺利实现脱贫出列,未脱贫162户641人到年底脱贫退出65户315人,同步巩固好已脱贫出列8个贫困村和已脱贫退出1620户6811人的脱贫成果,使贫困发生率将至1.5%以下。

三、主要任务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龙山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面打好“五场决胜硬仗”工作要求,重点聚焦住房、产业、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圆满完成2019年度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一)抓好住房保障,提升居住质量。一是易地搬迁方面。按照县级统一部署重点围绕“尽快完成搬迁”和“搬出来以后怎么办”两个问题开展工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5月底前,所有安置点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未入住的59户283人的建档立卡搬迁户确保4月底以前高质量入住,6月底完成旧房拆除。县级承担30户非建档立卡户6月底完成入住同时完成旧房拆除。加快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的兑付工作,建房补助必须按照建房进度拨付。同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步做好后续产业配套、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建设、社区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的措施办法,让搬迁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稳定解决脱贫和发展的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二是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在做好危房改造的基础上要强化农村住房日常维护宣传工作。3月底前各村(社区)再次排查辖区内农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重点关注“6+1”特殊群体,对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和需要进行住房质量提升的房屋详细登记上报,按照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质量提升政策做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全面消除危房。4月底前,农村危房改造对象户及已脱贫户住房质量提升全面竣工入住,实现全镇农村危房改造“清零”目标。5月底前,完成剩余农村危房改造及住房质量提升镇级验收工作和资金兑付工作,对请施工队帮建的特殊户要按照实际工程量,做好工程结算工作,以村(社区)为单位统一上报镇扶贫办和镇人居办。各村(社区)还需大力宣传推广防震减灾、防腐防蛀技术,延长房屋使用年限,减少群众建房投资。同时,按照乡村规划的相关要求,严格乡村规划许可审批,重点抓好新建房屋选址、建筑方案等审查,在选址上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乡村建设规范有序。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围绕“绿色、生态、宜居”工作目标,抓实“七改三清”和“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提升人居环境行动,加快推进村庄垃圾收集处理水平,计划2019年末每个自然村至少有1个以上垃圾收运设施,投资500万元在河头片区选址建设高温汽化炉或垃圾处理厂,完成尹兆场、户孔、新下寨、核桃坪等8个村生活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垃圾治理率不低于90%,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或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开展乡村公厕、旅游厕所、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和改造,全面开展镇村两级公厕提升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串户路、入户路和户内硬化扫尾工作,3月份,配合县人居环境整治及农村危房改造专项指挥部对全镇串户路、入户路和户内硬化项目进行验收,对部分还未硬化串户路、入户路、住房和庭院的农户进行再宣传、在动员、抓紧实施,切实消除群众出行难问题。各村(社区)兑付补助资金时,严格报账程序,严把补助标准关,5月底前各村(社区)完成资金兑付和相关材料上报工作。

(二)抓好产业扶贫,强化收入保障。一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发展规模特色农业。计划在产业兴村强县行动中巩固提升9167.76亩茶叶生态建设和中药材“重楼”扩种到1000亩、烤烟6500亩建设项目,分别带动建档立卡户689户、225户、361户。发挥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认真梳理全镇专业合作社运营情况,重点关注肉牛养殖、核桃产业等专项合作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注重培育稳定增收产业。加大蔬菜、烤烟、茶叶、池塘养鱼、砂糖橘和重楼建设的扶持力度,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预计每年带动1782户建档立卡户,种植烤烟6500亩左右;每年带动700户建档立卡户提升丰产茶园改造1000亩;二是大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东方皓月公司、龙陵县建丰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全镇广大养牛户广泛宣传良种优势及肉牛养殖相关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积极性。计划7月底以前落实2018年肉牛产业发展未完成的新增良种母牛991头,完成9个新增肉牛标准化肉牛育肥场建设投入使用,动员育肥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养寄养能繁母牛,争取9月底以前各规模养殖场代养、寄养比例达养殖规模的30%以上。同步落实好新增犊牛、出栏肉牛奖励和能繁母牛保险政策,巩固发展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提升肉牛冻改点,扎实开展肉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依托悦农公司、龙陵县蜂盈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2019年,全镇户均养殖中华蜜蜂5巢以上的养殖户达到280户,养殖中华蜜蜂1400巢,实现户均增收2400元。发展龙陵黄山羊养殖,2019年,全镇养殖龙陵黄山羊30只以上的户130户,全镇出栏商品羊1820只,养羊户户均实现纯利润8410元。发展生猪养殖。2019年,全镇户均养殖生猪2头以上的户3205户,户年均出栏肥猪4头,实现销售收入2564万元,户均增收3200元。发展土鸡养殖。2019年,全镇养殖土鸡20只以上的户4720户,户年均出售土鸡30只、出售土鸡蛋1200羽,实现销售收入1670.88万元,户均增收1440元。三是持续推进高原特色新兴产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稳步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核桃、坚果、糯橄榄等林果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种苗等新兴产业。带动1371户建档立卡户巩固特色林果(核桃9498亩、坚果524亩、糯橄榄457亩)1.04万亩。加快全镇4座石斛枫斗加工厂建设,确保全部完工并验收投入使用,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户增收。

(三)抓好就业扶贫,拓宽收入渠道。一是加大培训,提高技能。到2020年末,每个村(社区)至少组织一期技能培训,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50人,培训时本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者参加培训,有劳动力的建档立户实现全覆盖,坚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每户至少有技能一人,脱贫一户”的原则。2019年计划投资25.5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7期,培训人次2275人次。二是依托保山工业园区,促进转移就业。依托工业园区和各类制造加工业、高新技术、建材及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就近就便务工常态化,为转移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计划2019年转移人数110人以上。三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就业。积极协调县内龙头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企业和劳动者供需有效对接,吸纳建档立卡户劳动力稳定就业。健全完善劳务对接机制,持续巩固好建档立卡户公益性岗位效益。

(四)抓好教育保障,防止贫困代际传导。一是抓实控辍保学,确保无一名适龄少年辍学。围绕小学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高中及以上无因贫辍学人员的标准要求,紧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适龄儿童100%入学目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真核实摸排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学生,做到不漏户不漏人,对摸排出来的结果,认真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巩固好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成果。二是抓好学生资助,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至大学阶段资助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加大对就读民办高校学生的摸排调查,进行跟踪管理,切实解决因学致贫问题。对建档立卡户子女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贫困户因学返贫。认真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优先保障建档立卡新生劳动力就业。三是抓好教育项目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惠民生。抓好投资220万元的横山小学综合楼、运动场项目,投资600万元的龙山小学运动场项目,投资190万元的麦地小学女生宿舍,投资140万元的芒麦小学学生食堂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计划投入资金1427.54万元,在深度贫困村芒麦村、贫困村尹兆场社区和白家寨村新建幼儿园3所,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通过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支持贫困村学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着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五)抓好健康扶贫,减少看病支出。一是落实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兜底保障“四重保障”机制,突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重点扶持,加大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到户到人,持续巩固建档立卡户医疗保障100%覆盖成果;二是继续实行免费签约服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针对性、全方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组织乡村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大病慢病等病种分类及因病致贫人员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努力做到:对象清、病种清、对策清,为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提供全方位的精准目标定位。对摸排出来的患病贫困人口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救治,针对不同服务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逐步减少和有效控制农村贫困人口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实际医疗支出;三是切实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卫生院医疗设备完善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医生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医疗共同体建设,积极与县级对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技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六)围绕政策兜底,抓实社会保障。按照“兜底线、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着力做好困难群众的脱贫解困工作。聚焦“6+1”特殊群体,贯彻遵循“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条件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100%。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残造成的贫困户临时救助力度,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继续推进保险扶贫,农村居民购买政府防贫救助等组合保险,提高群众风险抵御能力。

(七)抓实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一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13个山区村乡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标准,为乡村道路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配合交通局做好龙陵县贫中贫坚中坚公路建设项目硬化村组道路9条50.3公里落地实施,完成投资1850万元,改善5个村68个村民小组3817户13509人“出行难”的问题。坚持建管并重,健全乡村道路养护长效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稳定投入乡村道路养护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公路巡查力度,推进全镇乡村道路建、管、养工作稳步前行,做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二是着力提高安全饮水保障质量。紧紧围绕上级制定的农村饮用水目标任务要求,各村(社区)全面摸排不漏一户一人,全面抓好巩固提升饮水项目,加大对饮水项目的维护管理。2019年实施投资2.6亿元的板场河水库开工建设,解决河头、尹兆场、户孔、麦地、芒麦5个村民委员会2.1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4件,规划投资352.08万元,提升7个村社区37个村民小组1436户7544人饮水水源安全保障。依托集中水式供水工程对管网进行延升,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提升全镇农村人饮质量。同时合理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强化阵地建设。加快户孔村、横山村村级活动场所提升改造项目施工进度,完成项目投资175万元,抓好镇级自筹资金297.58万元的5个村民小组活动室建设项目实施,配齐办公电脑、复印机、桌椅、文件柜等设备,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功能,为党员群众议事、学习提供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地。四是全面做好光伏扶贫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40万元,在4个村(社区)新建光伏扶贫电站4座,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17户3829人,增加农村困难群众收入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困难群众用电质量。五是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把信息化培训纳入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逐步培养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现代信息意识,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通过信息应用促进增收致富。

(八)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全面抓好各级巡视巡察、督查考核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把上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与自查发现问题整改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整改与长期任务整改结合起来,重点对住房保障项目进度慢、农户政策知晓率、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不完善、旧房拆除率低、脱贫攻坚痕迹档案不完善、群众工作和挂包帮扶工作仍有差距等问题细化明确整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抓出成效。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做到深入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5月底前,将各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全面清零,并长期巩固。

(九)抓好档案资料整理工作,规范痕迹管理。根据各级扶贫档案文件要求及各级各类档案的目录清单,全面抓好镇、村及部门的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库建设、人居环境等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及时更新完善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档台账,确保痕迹档案材料进一步规范完善。

(十)抓好户口核实工作,做实动态管理。针对评估检查中的风险点再次进行梳理排查分户并户问题,全面补齐人口短板。适时对省级反馈的国办系统人口问题、疑似问题进行及时修改完善和核实标注,确保国办系统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各村(社区)全面核实辖区内是否有分户、并户的农户,针对分户并户的农户,围绕国办人口数据信息,及时进行户口簿人口合分工作,确保实际人口数与各系统数据一致。围绕贫困户动态调整、问题数据信息清洗,严格把握好时间节点,修改完善户口问题数据,切实做到户口数据“零错误”,做到户口人口动态管理常态化,为精准识别工作打牢坚实基础。根据人口摸排核实工作结果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的原则和“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度动态管理工作,实现应纳尽纳“零漏评”、应退尽退“零错评”、应扶尽扶“零错退”。

(十一)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群众安全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构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项目安全建设,制定应急预案,狠抓隐患排查,扎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贫困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积极向群众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防电防火防水等安全知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文化氛围,抓好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创造一个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不懈努力,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策落实。一是始终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脱贫攻坚有力保障。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充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始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重要指示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采取班子会集中研讨、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交流等形式,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

(二)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工作力量、工作重心、工作精力向一线倾斜,继续深入开展工作作风专项检查,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严格考核标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专项纪律检查机制,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定期不定期对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三)坚持对标对表,强化工作落实。一是健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始终把对象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牢固树立“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理念,强力抓好抓实精准识别工作,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的原则,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做到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二是建立脱贫成效监测机制。开展全覆盖脱贫对象巩固达标认定进一步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跟踪评估,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对退出不达标、脱贫不稳定以及因各种因素返贫的及时返贫纳入。继续保持对已脱贫人口的帮扶,确保退出贫困户稳定脱贫。三是建立分类帮扶办法和贫困风险户帮扶机制。对兜底脱贫户、贫困风险户以“帮”为主,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导致困难的,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对现固脱贫户以“扶”为主,实行“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继续给予救助,同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增收项目、解决家庭就业,有效拓宽家庭收入来源;对稳定脱贫户以“引”为主,重点通过扶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帮扶措施,着力提高“造血”功能。

(四)突出党建引领,凝聚脱贫合力。一是把组织优势转变为脱贫凝聚力。优化党组织设置,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方式,将党组织延伸到网格、村落等,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实现党组织的全面覆盖、工作覆盖和有效覆盖。力争到2019年末,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和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70%建立党组织。二是把干部优势转变为脱贫向心力。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作用。深入实施农村党员致富先锋行动计划,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党员创业就业,培植一批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和扶贫帮困示范标兵。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项目建设、政策宣传、领办公益事业、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工作,努力在贫困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有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通过示范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自我脱贫。大力实施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培育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突出抓好黄山羊、胡峰养殖,石斛种植,黄龙玉加工等产业发展,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电子商务、转移就业和科技扶贫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脱贫致富要求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技专家、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重点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三是把保障优势转变为脱贫支撑力。深入推进“股份合作经济”。采取“一对一”、“几对一”帮扶形式,结合整乡、整村推进项目,把培植村级主导产业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筹谋划,做到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点对点解决问题。同时充分用好用活县、镇两级扶持资金,积极帮助村级出谋划策,因村制宜,选准计划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针对大多数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无门路、发展产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的“三无”实际,继续推行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不断优化贷款发放程序,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对种养殖、加工、个体经营等行业进行扶持,进一步帮助党员群众扩大生产规模、培植主导产业、创建特色产品、促进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