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9-4-/2021-0926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
公开目录 | 项目工作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1-09-26 |
文号 | 浏览量 |
“十三五”以来,龙陵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把龙陵建成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清洁载能基地目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重大决策部署,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能源产业发展,为龙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能源保障。
一、存在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困难问题。
(一)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加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难度加大,中小水电投资开发受限,怒江干流开发政策不明朗,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开发受建设规模指标、土地等制约,新增电源项目布局存在不确定性,境内电源建设短期内难以突破;新增重大用电项目与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时序不匹配,用电保障困难;硅材料生产企业用电质量要求高、用电量较大,龙陵区域内电力供应已难以支撑绿色硅材一体化发展需求,电力供给已无法自给自足,预测能源自给率将由2020年37.9%下降到2025年的35.3%,“全年缺电”形势愈发凸显。
(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未来一段时期,龙陵县委、县政府提出,将龙陵建设成为“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十四五”期间全县清洁高载能工业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年水电硅节能环保项目、10万吨/年金属硅粉粒新材料加工项目及硅光伏产业链、硅电子产业链、硅化工产业链、碳化硅产业链等项目落地,工业用电将持续大幅增长,“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量和单位GDP能耗强度将会出现双增长,若能耗“双控”指标受限,将直接影响产业布局和有序发展。
(三)能源基础设施滞后。全县电源主要以水电为主,加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依然处于空白阶段,风光水多能互补、丰枯调节能力较弱,丰季弃水涡电、枯季缺水限电持续发生,给国民经济特别是载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电网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完善,部分变电站主变无法满足“N-1”要求,供电可靠性不高;受保山“两张网”互联互通薄弱、电力外送内联不够畅通的影响,电力系统源网荷亟待高效融合;输配电价偏高导致市场化购电、用电成本增加等问题短时间内难于有效解决;农村电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普遍存在设备运行年限久、设备残旧、线路绝缘老化、导线线径偏小等供电问题;天然气仅能供给县城,周边主要乡镇还难于覆盖,尤其是云南龙陵产业园区燃气管网建设一直处于前期工作阶段,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加油站布点建设未达预期,难于适应石油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市场。
(四)能源转型升级压力大。电网网架结构不全、覆盖区域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使用优质便捷能源要求的提高,城市配电网及农村电网需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建设力度,而电网企业却难于持续承担缺口资金,故将面临发展瓶颈;天然气发展需求增长迟缓,城市天然气推广利用进展较慢,“燃气下乡”工程推进滞后,工业用气户少量小,天然气消费水平明显偏低与供应能力富余问题并存,需尽快拓展新的消费市场。
(五)能源运行安全形势严峻。全县水电站点多、面广,特别是中小水电站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相对落后、日常管理不够规范、运行维护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较为突出;中缅油气管道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增多,特别是部分高后果区问题日愈凸显,自然灾害、管道自身安全等问题难以在短时内彻底解决,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电力供给结构,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围绕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水电为主、风电及光伏为辅的电力供给体系。一是稳步开发水电资源。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金坑电站、河尾电站等绿色小水电改造。二是适度发展风光发电。力争开工建设龙陵县栗坡头风电场及梁子寨光伏电站、老场光伏电站、等壳水面光伏电站。三是加快实施余热发电。建设云南永昌硅业公司工业硅烟气余热发电(二期)工程。四是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以农林废弃物为生产原料,实施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力求在生物质发电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加强能源网络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一是构建内联外通的有效电网。以市场需求、问题短板为导向,不断增强110千伏骨干网架,完善35千伏配网,优化10千伏及以下电网,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着力健全电网覆盖架构。二是健全成品油储销体系。加快建设18座加油站,不断提高农村以及偏远地区油品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天然气供储销体系。加快推进园区及重点集镇管网建设,在适宜乡镇布局气化站、加气站,构建天然气供储销保障体系。四是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推进龙陵县煤炭配送点建设,全面提高生产生活用煤保供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全县57个充电站246个充电桩建设。
(三)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一是积极发展载能产业。依托龙陵硅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从工业硅、单晶硅到多晶硅,再到硅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以及其他下游产品的光伏全产业链,不断提高绿色能源消费水平,把龙陵建设成为“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二是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大力发展城市燃气,扩大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气,加快“燃气下乡”工程,加大工业用气推广利用力度,努力实现“气化龙陵”目标。三是优化终端供能系统。加强以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天然气加气站、太阳能光热利用、智能电网为重点的终端供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电能替代”“煤改气”“气代柴”等专项工程,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力争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完成市级下达指标。五是优化乡村用能结构。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
(四)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提升能源技术水平。以“能源资源+技术”为导向,推动能源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推进互联网和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的融合,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进辖区能源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化、运行维护无人化、能源交易透明化、能源网络互联化,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新形态,不断提高能源综合效率、清洁程度和服务水平,实现能源的共享发展。发展智慧用能、智慧管理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智能终端及接入设施的普及,推进智慧电站、智慧管网建设及用电、用气数字化应用,拓展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增值服务。
(五)落实体制机制改革,有效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县内电价形成机制、县内上网电量市场化定价机制、居民阶梯电价机制,鼓励和协调推动县内规模工业企业、用电量较大的商业综合体与县内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切实提升电力市场化交易水平。二是加快油气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成品油销售领域,建立健全成品油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成品油批发零售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有效、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全面清理“圈而不建”的城市燃气特许经营,规范燃气管道建设和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科学制定配气价格。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能源治理效能。一是提升能源队伍素养。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推进能源队伍专业化,提高县级能源工作人员适应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能力;支持企业多渠道引进能源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人才,为龙陵能源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二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围绕“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依法行政决策程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贯彻执行能源法律法规,推进“法治能源”建设。三是提升能源服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用能报装程序,进一步优化用能营商环境。
(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一是构建长效机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制度。二是抓实督导检查。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时段,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三是提高应急能力。督促能源企业编制专项预案、健全应急制度、充实应急物资、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积极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