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9-4-/2021-0728002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
公开目录 | 项目工作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1-07-28 |
文号 | 浏览量 |
近年来,龙陵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以龙陵工业园区为载体,统筹推进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化,全力打造双创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承载优势,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及加大对新入园创业企业扶持力度,以产业升级改造补助方式加大对已入园企业的创新支持。园区内依托西安隆基、永昌硅业、永昌铅锌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品斛堂、云河石斛、林源石斛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龙陵工业园区建区以来,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张国成院士工作站,永昌铅锌“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永昌硅业“全煤全焦替代还原剂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龙陵工业园区相继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认定为“水电硅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县发展和改革局积极帮助县内企业组织申报省级产业领军人才、省级工程实验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评选活动,7人被授予保山市“产业建设领军人才”称号,7人被授予“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进一步引导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66.8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7.03亿元。但与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招工用人难等问题。
一是人力资本素质偏低。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人才服务水平低,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影响到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质量效率提升。如:2020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就业人员的比重2.8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现有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生产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全凭经验操作,对遇到的新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对实际生产过程产生的较为明显的影响。
二是招工用人难。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用工一直是一个难题。如:保山5GW、6GW单晶硅棒生产建设项目用工属于专业技术行业,要么招来的工人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管理环境,要么找来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眼高手低,辞职率较高,加之疫情的影响,存在不能及时组织用工招聘,即使组织用工招聘,也不能大范围地进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人才紧缺。数字经济发展就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发展建设,是信息数字化通过网络、智能手段和数据信息相关服务,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目前,龙陵县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技能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师、复合型等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如:近年来,龙陵县已培养培训了一些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1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10余名,有信息工程专业技术、管理人员249人,但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发展人才紧缺,数字化转型压力大。
四是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紧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紧缺高端人才,缺少吸引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工作环境。如: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少项目或学科的带头人及企业高级管理、营销人才。致使生物医药行业在申报省级、市级产业领军人才、省级工程实验中心等评选活动中因没有学科的带头人和高级技术人才而无法申报。
对此,建议:一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聚焦制约我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岀“高精尖缺”导向,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进、培养一批能够显著推动我县产业创新发展、升级提升的高水平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着力破除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四是改善引才用才环境。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龙创业创新,营造有利于引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和产业氛围。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