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9-4-/2021-0602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
公开目录 | 项目工作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1-06-02 |
文号 | 浏览量 |
一、龙陵县“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实施情况
龙陵县“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中央、省财政专项投资兴边富民工程16项,总投资3482.1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920.4万元,省级投资90万元,其它投资471.73万元。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3482.1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其中:
1.2016年—2020年实施中央、省财政专项预算内投资兴边富民工程,包括15个子项目,主要建设:建设进村道路8条,共27.572公里;建设集镇道路硬化长1.668公里,以及给排水、电力弱电综合电缆沟、绿化和亮化等工程;建设沟渠7条,共20.54公里;建设村级活动场所1幢399.6平方米,及附属工程。总投资3246.5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711万元,省级投资90万元,其它投资445.54万元。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3246.54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
2.2019年实施守边固边工程1项,即龙陵县木城乡抵边自然村边民住房外观改造建设项目,对抵边自然村边民住房外观改造349户。总投资235.5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09.4万元,其它投资26.19万元。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235.59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
二、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为加强对龙陵县“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项目的组织领导,成立龙陵县兴边富民工程片区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兴边富民办,由县发展和改革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龙陵县“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项目的上报以及项目协调实施、执行检查和项目资金的筹集、下达、管理和检查等日常工作,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落实项目法人制,木城乡也成立龙陵县木城乡兴边富民工程片区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乡党副委书记、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设立工程指挥部,由木城乡人民政府分管项目的副乡长任指挥长,乡项目办、乡水管站、乡农业服务中心、交通管理所、国土资源所、村镇规划服务中心、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村委会主任为成员,同时抽调有关人员负责财务管理、项目施工管理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指挥部下设:1.办公室。负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各项项目的招投标,处理日常事务及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2.项目技术管理组。人员由县交通局、水务局等部门选派专业技术员抽调,负责施工管理及技术质量监督,把好质量关,制度管理措施等;3.财务组。负责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
(二)聚焦脱贫攻坚,精准实施兴边富民项目
“十三五”以来,聚焦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任务,结合贫困村、自然村,实施兴边富民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的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产业发展难,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以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突破口,以脱贫增收为目标,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精准实施兴边富民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全乡脱贫攻坚目标顺利按期实现,全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
项目实施强力推进了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主要是围绕“稳粮、控烟、提蔗、栽树、种草、养畜”的产业发展思路,种植粮食、烤烟、甘蔗、林果(核桃、咖啡、茶叶)、石斛,养殖黄山羊、生猪、大牲畜等。201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5万亩,产量达740万公斤;烤烟种植面积3340亩,交售烟叶8600担,实现产值1077.11万元;2018—2019榨季共完成甘蔗入榨种植4264.6亩,产量1.818万吨,实现产值763.566万元;茶叶种植面积2332亩,产量208吨,实现产值达416万元;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6100亩,产量655吨,实现产值851.5万元;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3.32万亩,鲜果产量431.56吨,实现产值113.06万元。特色产业不断兴起。2019年,香料烟种植面积920亩,交售烟叶12.086万公斤,实现产值287万元;石斛种植350亩,实现鲜条产量2.76吨、产值138万元;糯橄榄种植面积1334亩;巩固提升好中华蜜蜂养殖1350巢,出售7000公斤、产值49万元。生态牧业健康发展。201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800万元,肉类总产量1900吨,禽蛋产量22.5吨。大牲畜存栏1.2万头匹,出栏0.085万头匹,产值860万元;生猪存栏2.58万头,出栏1.68万头,产值2210万元;黄山羊存栏1.85万只,出栏1.33万只,产值1910万元;家禽存栏6.14万只,出栏5.48万只,产值421万元。
(三)合力推进兴边富民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主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合力投入,全面推进木城乡“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协财政局、交通、工信、民宗等部门,围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实施道路、村容村貌整治、文化体育场所、产业发展等整合项目,逐步形成合力推进兴边富民示范项目建设的良好格局。“十三五”期间共整合部门资金300万元,投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有效发挥了兴边富民投入、引导各部门整合资金,合力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整体连片发展。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成立了木城乡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指挥部,由木城乡政府乡长任总指挥长,乡人民政府分管项目的副乡长任副指挥部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程质量监督组,财务管理组,安全教育及矛盾纠纷调处组。二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乡政府委托有合格资质的相关公司代理工程招投标,招标过程在县财政局、发改局、公证处、招标管理办公室等部门领导监督参与下,严格按招标程序组织招标,以公开、公平、择优选择施工单位。三是认真执行合同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兴边富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要求,为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投资按计划执行,工程指挥部与中标承建单位签订了《施工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工程质量保修合同》。四是严格工程数量和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报检、报验制,每年单项或部位工程,都由监理和驻场技术工程师计量测验,都报请经理检验,验收合格方可转为下道工序。主要建筑材料、毛石、碎石、砂料、弹石料等,须经监理检验、方可进场,须经项目方见证、验收合格方可使用,从原材料源头保证了工程质量。五是严把物资采购关。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过程中,指挥部严把质量差,施工单位采购建材物资,要求施工方提供厂家产品合格证、检验合格证、物资检验合格证后准予进场。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为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乡人民政府申请在信用社开设了工程资金专户,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资金拨付,实行按已完成工程量合同价款80%拨付工程进度款。保证了资金使用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杜绝了资金滞留、挤占、挪用及超预算等问题的发生。
(五)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已深入人心,项目区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工程建设,自觉遵守施工管理规定,能正确处理施工中与农业生产存在的矛盾,从未与施工方发生矛盾纠纷,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完工。
(六)强化建后管护
项目建设竣工及验收合格后,由木城乡人民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移交给项目点各职能部门或村民委员会维护管理。
三、主要成效
回顾五年前,木城边境民族乡景象,道路不畅,通村、通自然村道路泥滑路烂,弯多路窄,晴雨不通,人畜饮水困难,动力用电通村率不足50%,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不足60%,农田水利水资源利用率不足30%,中低产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0%,农民靠天吃饭现象突出,人居环境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突出,群众住房C、D级危房率达35%,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柱产业不粗,特色产业发展较缓慢,群众增收缓慢,贫困发生率22.84%,是典型的边境民族贫困乡。进入2020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彻底旧貌换新颜,当你从马鹿塘、绿根河口、隔界洼不同方向进入木城乡境内,就会惊喜发现,与五年前景象对比,宽阔的混凝土硬化道路连结各村委和自然村,自然村内户户通硬化路,部分产业区也通了硬化路,大多数农田地实现了有效灌溉,农田种植了旺盛的粮食、甘蔗、烤烟、香料烟、坚果、芒果、咖啡等农经作物,走进自然村,户户有安全稳固住房且明窗几净,结构安全,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友爱、积极建家园的精神安空前涌现。这些量和质的变化,除各级党委政府高风亮节重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边境乡经济社会发展外,更加得到国家、省、市、县发改、财政、交通、民族宗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实施“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强力推进了木城边境乡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了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实施,受益全乡51个村民小组2539户、9428人。道路硬化3条,全长29.66公里,促使全乡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86%,有效解决了项目区群众出行难和二次搬运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产业发展慢问题。改扩建灌溉渠道5条,全长20.54公里,促进甘蔗、烤烟、香料烟、咖啡、坚果、粮食等农作物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群众持续增收。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个,使全乡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为村级组织开展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活动,和组织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技能,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因此,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全乡脱贫攻坚目标的按期实现,全乡各项脱贫攻坚指标均达到国家脱贫标准,顺利实现全乡脱贫。
项目的实施,全乡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方式改善、产业基础增强、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事业进步、基层政权组织巩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民族团结、边防巩固、边境稳定、群众持续增收”的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实施,使木城边境乡呈现生产生活、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逐年改善,特色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群众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质量逐年提升,群众幸福感逐年增强,守边固边爱国意识进一步强化,与境外贫穷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渠道工程建成后,一是可覆盖老满坡村、乌木寨村共8个自然村365户1467人,改善灌溉面积4430亩,其中稻田1788亩,旱地2842亩。按每亩增产粮食50kg计算,每年新增粮食10.21万kg,新增产值19.35万元;种植甘蔗1500亩,新增产量750吨,新增产值30万元;种植早植烟500亩,新增产值188.67万元。年累计新增产值233.62万元,促进人均增收1592.5元。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渠系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片区生态环境,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奠定基础。
边境通道、道路硬化和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实施后,受益5个抵边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2539户、9428人。项目的实施,对发展木城乡交通运输事业,拉动区域及周边经济增长,开发当地资源,提高沿线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木城乡集镇的经济发展,起着无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加快木城乡经济建设的主要条件。
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工程的实施,受益8个村民小组,432户,1358人。一是为村两委组织提供办公基本条件,使村两委能充分发挥组织、带领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职能作用;二是为村民提供议事、会议必备场所,为村民提供学习科技文化场所,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通过抵边自然村住房外观改造建设项目的实施,受益5个349户1409人。项目区自然村地处边境,又是山区,农户居住分散,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为使边境群众顺利实现小康生活,除大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努力改善道路、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增加发展后后劲外,必须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改造,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实施村庄美化建设,为抵边群众实现小康生活目标奠定基础。
边民补助项目实施,受益51个村民小组2539户、9428人。2016年至2019年共发放沿边居补助资金1911.925万元,2020年预计发放沿边居补助资金7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