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78-3-/2021-0728002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统计分析与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1-07-28 |
文号 | 浏览量 |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现场办公会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力打造中国石斛之乡,积极融入绿色硅材全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具体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经济发展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8.3亿元,同比增长10.6%(下同),两年平均增长5.2%,绝对值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第2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7%。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7亿元,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6.6亿元,增长7.1%;林业产值5.66亿元,增长55.5%;牧业产值4.07亿元,下降3%;渔业产值0.12亿元,下降1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2亿元,增长14.6%。实现小春粮食产量3.28万吨,增长0.6%,实现肉类总产1.77万吨,增长25%,期末猪出栏15.4万头,增长35.7%,期末牛出栏2.01万头,增长37.6%,期末羊出栏6.84万只,增长6.6%。
(二)工业增长逐步放缓。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3%,增加值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10.1%,比1-5月份回落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4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5.2%,两年平均下降11.8%;制造业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1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6%,两年平均下降5.1%,。
从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5.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6%。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成品糖4.82万吨,增长16.8%;电锌1.55万吨,下降4.3%;水泥43.92万吨,增长1.3%;硅6.35万吨,增长3.9%;单晶硅2.05万吨,下降1.9%;发电量8.15亿千瓦时,增长5.8%。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4.1%,两年平均增长8.4%,比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1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5个百分点。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17.4%,两年平均增长35.7%;第二产业下降70.9%,两年平均下降60.2%;第三产业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42.5%。
从重点领域看,民间投资下降60.9%,两年平均下降29.3%;产业投资下降28.8%,两年平均下降6.6%。
从行业看,非电工业投资下降73.1%,两年平均下降6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74%,两年平均增长103.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1.1%。
从房地产市场看,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3.5%,两年平均增长16.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5%,两年平均下降7.7%。
(四)消费市场回暖趋稳。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9亿元,增长25.2%,两年平均增长9.1%,绝对值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第3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从四类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5.97亿元,增长15.5%,两年平均增长6.6%;零售业销售额17.03亿元,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14.7%;住宿业营业额0.95亿元,增长46.2%,两年平均增长0.4%;餐饮业营业额3.02亿元,增长39.2%,两年平均增长5.7%。
从重点商品看,在重点监测的12大类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中,全部实现增长,吃穿用类实现大幅增长,其中:粮油食品增长36.2%、饮料类增长38.3%,烟酒类增长73.8%,日用品类增长20.9%,中西药品增长42%,汽车类增长41%。
(五)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地方财政总收入7.13亿元,增长59.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万元,增长38.8%;财政总支出12.79亿元,下降22.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1亿元,下降8.4%。
(六)金融运行稳健。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3.38亿元,增长3.6%,其中:住户存款83.13亿元,增长7.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0.9亿元,增长17.5%,其中:短期贷款27.21亿元,增长24.6%;中长期贷款62.61亿元,增长16.4%。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6元,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6.3%,增速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绝对量全市居第4位,增速全市末位。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8元,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9.5%,增速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绝对量居全市第4位,增速居全市末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增长动力不足。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虽然全市排名比1-5月份上升1位,但比1-5月份回落4个百分点,比1季度回落了9.3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整个工业呈高开低走态势,且回落较快。一是传统支柱行业增长压力巨大。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产值下降25.2%;医药制造业产值下降43.2%;电锌产量1.55万吨,下降4.3%,环比下降扩大1.9个百分点;硅产量6.35万吨,增长3.9%,环比回落12.4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生产受限电影响较大。受阶段性限电影响,保山隆基公司部分停产,产量下降1.9%,产量出现生产以来首次下降。三是价格指数持续上升。由于价格指数持续上升,本月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个百分点,累计上涨8.1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单晶硅所在的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价格指数上升较快,比1季度上涨了14.3个百分点,比1-5月份上涨了4.3个百分点。
(二)投资持续增长后劲不足。一是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上半年,在131个在库投资项目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仅有1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个。6月份新入库项目18个中没有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二是重点产业和领域支撑乏力。上半年,大农业投资下降17.4%,工业投资下降73.1%,房地产业投资下降51.7%,民间投资下降60.9%,产业投资下降28.8%,以上领域和上年同期相比降幅较大,对全县投资持续增长影响较大。三是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不足(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上半年,全县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资金保障不足,本年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1%,低于全县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资金到位率仅为14.8%,较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而项目建设拖欠款同比增长340.4%。
(三)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一是市场主体培育仍待加强。限额以上企业量少质弱,目前全县限额以上在库企业批发业5户、零售业19户、住宿业7户、餐饮业6户、大个体户7户,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低,仅20%左右。重点服务业仅有5户,且纳入核算的相关行业没有对应的企业支撑。二是因持续受国内外疫情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边境地区疫情防控严峻形势的冲击,整个商贸业全面复苏持续增长压力巨大。三是地方工资实现增长存在较大困难。工资增长主要拉动第三产业中的非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6%左右,虽然今年以来工资反馈数据有所增长,但从上半年数据看均在回落,尤其是占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达50%的教育、卫生、公共管理业,对整个三产影响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经济形势分析研判。一是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确保预警及时、到位,协调好部门统计工作,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力争做到经济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全县行业发展实际。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各行业市场调研,充分掌握市场行情,定期召开行业联席会议,分析研判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市场发展潜力,透彻研究重点企业存在的问题,因企施策,分类科学制定重点企业帮扶措施,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努力稳住工业经济。一是努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力。密切关注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强生产调度和数据监测预警分析,定期掌握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对工业增长的引擎作用。二是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大对规下企业的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积极挖掘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制定培育提升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奖励力度,支持其发展壮大、达规入统,为全县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三是着力打造好“绿色能源牌”。发挥龙陵工业园区、保山硅基产业园两大平台优势,整合硅矿资源,打造绿色硅材产业集群,争取实实在在有几家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工业发展后劲。
(三)大力增强投资增长原动力。一是加快项目推进。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新开工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储备项目尽快转化为实施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列出问题清单,加强督导,精准协调,打通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增量。二是加强部门间联动。强化项目信息互通机制,加大项目督导和帮扶力度,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尽快入库统计,实事求是反映项目投资进度。三是抓实项目储备。围绕国家确定的投资项目导向,补短板项目、省市确定的重大项目和产业投资项目,加大开工及建设力度,抓在建提存量、抓开工提增量、抓前期强后劲。
(四)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一是主动跟踪监测服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跟踪所属行业企业,全面掌握限上限下企业生产状况,在服务好现有限上企业的同时,挖掘具有潜力的纳限对象,达到条件及时组织纳限,并明确专人对企业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和指导,做好后续相关工作。二是相关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困难,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渡过短期难关,加强落实减免税费、延缓还款、降低租金等政策,让贸易企业能有充分时间调整状态,加快促进市场活力。三是努力稳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