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统计局
索引号 01526278-3-/2021-0526002 发布机构 龙陵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分析与信息 发布日期 2021-05-2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龙陵县“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20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龙陵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回顾“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上级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同时紧紧咬住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充分调动和凝聚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基础条件更加夯实,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龙陵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突破百亿大关

“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7%,比“十二五”末(61.96亿元)增加61.04亿元,年均增长9.8%,年均增速排全市五县(市、区)第1位,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的0.50%,比“十二五”末(0.45%)提高0.05个百分点,占全市的11.7%,比“十二五”末(11.2%)提高0.5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时期(13%)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8%)2个百分点;“十三五”末GDP总量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名第61位,比“十二五末”(69位)上升8位。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生产总值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613.08

11.1

678.95

11.0

850.34

9.5

960.68

9.8

1052.6

4.8

9.2

龙陵

68.31

11.6

76.30

11.4

95.49

10.0

108.46

10.2

123.00

5.7

9.8

隆阳

234.3

11.4

260.77

11.5

323.11

9.5

361.15

9.5

393.96

5.2

9.4

施甸

56.04

12.1

62.52

12.0

80.56

9.3

90.5

8.5

90.08

-4.9

7.2

腾冲

160.24

10.0

176.83

10.5

222.42

10.0

252.73

10.7

282.35

7.2

9.7

昌宁

94.19

12.0

103.62

11.5

128.76

9.5

147.79

9.3

163.19

4.8

9.4

1.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末,全县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4.33亿元,同比增长5.7%,比“十二五”末(18.58亿元)增加15.75亿元,年均增长6%,年均增速排全市五县(市、区)第2位,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绝对量占全市的14.1%,比“十二五”末(13.1%)提高1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时期(6.8%)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4%)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8%)0.2个百分点;“十三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名第39位,比“十二五末”(43位)上升4位。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151.32

6.0

159.06

6.2

168.5

6.3

204.84

5.6

243.3

5.6

5.9

龙陵

19.51

6.1

20.98

6.2

21.94

6.3

26.51

5.6

34.33

5.7

6.0

隆阳

49.05

6.2

51.41

6.4

55.6

6.5

66.01

5.6

76.37

5.6

6.1

施甸

15.97

6.1

16.61

6.2

16.89

6.2

20.81

5.6

24.58

5.7

6.0

腾冲

33.66

6.2

35.73

6.3

38.7

6.3

46.89

5.6

55.04

5.6

6.0

昌宁

33.13

6.3

34.33

6.3

35.37

6.4

44.62

5.7

52.97

5.7

6.1

2.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十三五”末,全县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50.25亿元,同比增长6.6%,比“十二五”末(25.34亿元)增加24.91亿元,年均增长13.3%,年均增速排全市五县(市、区)第2位,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绝对量占全市的12.3%,比“十二五”末(13.2%)降低0.9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时期(16.6%)3.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8.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7%)4.6个百分点;“十三五”末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名第38位,比“十二五末”(57位)上升19位。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213.61

14.7

245.7

14.5

319.43

15.4

367.19

14.1

392.61

4.5

12.6

龙陵

27.95

14.2

31.7

13.7

39.86

16.9

46.19

15.2

50.25

6.6

13.3

隆阳

80.21

16.6

93.36

15.2

117.13

15.4

135.0

14.2

144.2

4.2

13.0

施甸

15.67

14.6

18.47

17.0

27.8

15.0

30.83

10.6

24.0

-20.7

6.2

腾冲

57.5

13.1

65.45

13.5

85.63

14.6

99.22

14.8

113.67

11.2

13.4

昌宁

32.28

14.1

36.7

14.1

49.01

14.3

55.94

13.5

60.49

5.3

12.2

3.第三产业保持良好势头。“十三五”末,全县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4.2%,比“十二五”末(18.04亿元)增加20.38亿元,年均增长8.3%,年均增速排全市五县(市、区)第3位,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绝对量占全市的9.2%,比“十二五”末(8.3%)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时期(13.9%)5.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7%)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7%)0.6个百分点;“十三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名第90位,比“十二五末”(92位)上升2位。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绝对数(亿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248.15

11.1

274.19

10.9

362.41

5.6

388.65

7.5

416.68

4.6

7.9

龙陵

20.85

13.6

23.62

13.1

33.69

4.2

35.76

6.7

38.42

4.2

8.3

隆阳

105.04

10.0

116.0

10.8

150.38

6.0

160.14

7.0

173.39

6.0

7.9

施甸

24.4

14.7

27.44

12.5

35.87

6.5

38.86

8.2

41.5

3.5

9.0

腾冲

69.08

9.3

75.65

9.9

98.09

7.2

106.62

8.7

113.64

3.6

7.7

昌宁

28.78

16.7

32.59

14.3

44.38

6.6

47.23

7.3

49.73

3.2

9.5

(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活力不断提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构成看,“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比例不断演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8.6:40.9:30.5演变为2020年27.9:40.9:31.2,三次产业结构稳定在“二三一”状态,并呈现出小幅浮动态势。“十三五”末第一产业比重较“十二五”末(30%)下降2.1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跃上30%以上。

2.农业规模化逐步形成。“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8亿元,增长5.6%,比“十二五”末增长0.9倍,增加24.69亿元,年均增长5.9%。实现增加值34.52亿元,增长5.6%,比“十二五”末增长0.8倍,增加15.71亿元,年均增长5.9%。粮食总产量达15.41万吨,同比增加0.45万吨,增长3%,比“十二五”末增长0.04倍,增加0.61万吨,年均增长0.8%。肉类总产量达4.48万吨,增长36.6%,比“十二五”末增长0.3倍,增加1.08万吨,年均增长5.7%。产石斛鲜条3800吨,增长5.6%,比“十二五”末增长0.5倍,增加1200吨,年均增长7.9%。

3.工业强县逐步体现。“十三五”末,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34亿元,增长7.5%,比“十二五”末增长0.6倍,增加12.69亿元,年均增长1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年均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从31户增加到39户。全县着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极,以园区为依托,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强县日益突出,“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

4.建筑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末,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4.5%,比“十二五”末增长2.1倍,增加12.24亿元,年均增长12.1%。

5.旅游品牌化提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在松山4A级旅游景区、黄龙玉、温泉资源的带动下,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末旅游人数及旅游业总收入分别达393万人次、50.1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3%、33.1%。

6.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末,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4.5%,比“十二五”末增长2.1倍,增加12.24亿元,年均增长12.1%。

(三)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1.人均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十三五”末预计达41773元,增长5.5%,比“十二五”末增长0.9倍,人均增加20064元,年均增长9.1%。

2.地方财政实力快速提升。经济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十三五”末财政总收入达9.85亿元,增长6.7%,比“十二五”末增长0.2倍,增加1.78亿元,年均增长4.1%。财政可用财力持续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93亿元,下降9.1%,比“十二五”末增长0.2倍,增加1.07亿元,年均增长4.1%。

3.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十三五”末,非公经济增加值达66.11亿元,增长6.7%,比2010年增长1.4倍,较“十一五”末增加38.23亿元,年均增长11.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6.2%提高到53.8%,提高了7.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4.人民更加分享发展成果。“十三五”末,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6元,增长7.4%,比“十二五”末增长0.6倍,增加4679元,年均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55元,增长3.2%,比“十二五”末增长0.4倍,增加9399元,年均增长7.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1.77亿元,增长3%,比“十二五”末增长0.3倍,增加23.62亿元,年均增长5.4%。在存款余额增加的同时,贷款余额大幅增加,达83亿元,增长23.1%,比“十二五”末增长0.8倍,增加36.08亿元,年均增长12.1%。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9426

10.0

10321

9.5

11280

9.3

12499

10.8

13426

7.4

9.4

龙陵

8841

11.2

9707

9.8

10629

9.5

11756

10.6

12626

7.4

9.7

隆阳

10392

11.9

11390

9.6

12449

9.3

13843

11.2

14854

7.3

9.8

施甸

8629

10.5

9440

9.4

10299

9.1

11432

11.0

12255

7.2

9.4

腾冲

9400

10.8

10331

9.9

11292

9.3

12512

10.8

13463

7.6

9.7

昌宁

9097

9.3

9952

9.4

10907

9.6

12063

10.6

12992

7.7

9.3

“十三五”时期全市及五县(市、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地区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绝对数(元)

增速(%)

年均增速(%)

全市

27801

8.4

30164

8.5

32636

8.2

35351

8.3

36433

3.1

7.3

龙陵

23776

7.8

25987

9.3

28118

8.2

30480

8.4

31455

3.2

7.4

隆阳

31110

9.5

33941

9.1

36826

8.5

39846

8.2

41241

3.5

7.7

施甸

23579

8.2

25819

9.5

27885

8.0

30144

8.1

31045

3.0

7.3

腾冲

26979

9.5

29245

8.4

31702

8.4

34428

8.6

35667

3.6

7.7

昌宁

25684

9.0

28021

9.1

30347

8.3

32835

8.2

33853

3.1

7.5

(四)消费热点不断显现,“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8.7%,年均增长8.5%。“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496.31亿元,比“十二五”期间(224.84亿元)增加271.47亿元,累计增加1.2倍。

2.消费市场不断活跃。“十三五”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3亿元,增长1.8%,比“十二五”末增长1.8倍,增加24.03亿元,年均增长23%(十二五基数没有修订,以上数据用原数据计算)。

3.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十三五”末,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19万美元,比“十二五”末增加5万美元,年均增长0.2%。“十三五”期间最高年份达890万美元。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十三五”期间,龙陵县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十四五”时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一是“十三五”末,全县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0.5%,比“十二五”末提高了0.05个百分点;仅占全市的11.7%,比“十二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二是总量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名位次仅上升8位,全市五县(市、区)中排位均是第4位,且与第3位昌宁县的差距越来越大,“十三五”末与昌宁县相差40.2亿元,差距比“十二五”末扩大21.77亿元。

(二)产业结构仍需持续改善。一是近年来,龙陵县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逐年有所上升,但一直以来的“二、三、一”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三次产业比仍为27.9:40.9:31.2。第三产业比重在2018年达到最高35.3%,但由于隆基硅的投产,使其工业拉动强劲,而第三产业大头靠工资拉动,致使到“十三五”末第三产业的比重又下降了4.1个百分点,仅仅比“十二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二是“十三五”末,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1.2%,比全国(54.5%)低23.3个百分点,比全省(51.5%)低20.3个百分点,比全市(39.6%)低8.4个百分点。横向对比在五县区中靠后,分别低于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12.8个、9个和14.9个百分点,仅高于昌宁县0.7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低,县城人口比较少,消费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近年来“消费萎缩”、“消费外溢”现象突出,致使消费对三产的拉动比较弱,过度依赖工资方面拉动增长,说明仍处于工业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亟须拓展。

(三)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及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龙陵地处“防外输入”最前沿,疫情常态化防控给全县经济持续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融合不高,竞争力较弱。全县农产品加工大型龙头企业少,多数规模小,从加工层次看,整体研发能力较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深加工比例不高,与工业融合不紧密;新型体验式旅游项目极为缺乏,基本没有度假型项目,产业附加值低,与旅游业的融合不深;对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杂而不强,对既有品牌的运营管理缺乏规范,缺少实施品牌战略的规划、具体办法及人才,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强。二是工业支柱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不够高、发展后劲不够强等短板较为突出,传统企业开工不足,工业运行艰难,加之每年新培育的规模企业增长空间狭小,致使工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缺乏,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三是项目储备不足,投资增长乏力。随着一些重大项目竣工,其他项目小而散,且储备严重不足。全县符合产业政策、有潜力的大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入库项目青黄不接,再加上受融资政策、国资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对投资项目保障力度不足,投资增长形势严峻。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展望“十四五”,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保山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有国家以更大力度应对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有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有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坚持优质增量,扩充经济总量。一是利用全县资源、区域优势,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加大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低碳化、增量大的优质项目的引进工作,加速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总量迅速扩充。二是以产业为主导,坚持项目引领、园区承载,加快推动城镇化,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一定要在稳增长的同时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农业上,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环节,实现特色农业增点扩面,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加大产业链延伸和龙头项目建设力度,确保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名副其实。在工业上,“依托龙陵硅资源、工业硅产能和绿色清洁能源优势,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以水电硅材一体化为主的硅基新材料及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硅基产业生态”,确保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得以实现。在服务业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一方面,要深化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打造保山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打好“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三张牌,持续提升“中国松山·宝地龙陵”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建设。

(三)狠抓项目工作,增强投资增长原动力。一是抓项目储备。围绕国家确定的投资项目导向,补短板项目、省市确定的重大项目、产业投资项目,加大开工及建设力度,抓在建提存量、抓开工提增量、抓前期强后劲。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各职能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形成专人专班,密切关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研究采取应对措施,全程跟踪督促项目落地见效,充分释放各类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

(四)加强商贸企业培育力度,力促市场消费回升力。一是主动跟踪监测服务。相关行业部门加强协调对接,全面掌握限上限下企业生产状况,在服务好现有限上企业的同时,挖掘具有潜力的纳限对象,及时组织纳限。二是统筹好全县温泉资源,全面打响“康养福地、温泉城市”品牌,进一步带动消费升温、升级。三是聚小做大。引导整合行业竞争较强、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及时纳入限上企业统计促进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