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统计局
索引号 01526278-3-/2019-0111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分析与信息 发布日期 2019-01-11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浅析八〇八社区贫情民情

今年以来,龙陵县统计局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积极配合村社区“三委”扎扎实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现就社区贫情民情作如下分析:

一、八〇八社区基本情况

(一)村情

八○八社区地处位于龙陵县城北部,怒江西岸,距县城26公里,著名滇缅公路穿境而过,与被誉为滇西抗战主战场--腊勐松山相距毗邻,境内有誉名全省高原镜泊八〇八水库,滇缅公路从昆明至此共计808公里,故称“八〇八”。

八〇八社区国土面积21.29平方公里,海拔1950米,辖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35户3205人,耕地面积3797亩,人均占有耕地1.18亩,主要种植小麦、核桃、玉米、茶叶、青菜、马铃薯、纹党参、苦荞等。林地1.23万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9亩。2017年社区农村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09元。八〇八社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2名。

(二)贫情

八〇八社区属2017年新增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533人,其中已脱贫109户481人,2014年脱贫13户54人、2015年脱贫30户127人、2016年脱贫15户80人、2017年脱贫17户71人,2018年脱贫34户149人,未脱贫15户52人,贫困发生率为1.76%。截至目前,基本完成全村脱贫攻坚的主体任务。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缺技术50户220人,缺劳动力10户38人,缺资金25户105人,因病12户55人,因残11户47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5户16人,因学7户30人,交通条件落后1户6人,缺土地1户6人,因灾1户4人。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增收渠道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八〇八社区的产业以传统的种粮为主,虽然有几项特色农业产品,但都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化程度较低,难以起到经济支撑作用,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村民大多沿袭传统生产模式,存在小农经济意识,虽然社区建立纹党参种植基地,成立林下养殖合作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缺乏积极引导。由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及恶劣的环境影响,村里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常年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和文化素质较低的村民,仅凭这些力量难以迅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缺乏完备的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河道脏乱堵塞,道路遍布牲畜粪便,整体环境面貌相对落后。农村地区科技、文化和医疗条件卫生较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投入困难,部分水管已经老化,需要及时进行修缮和更换。

(三)村民素质不高,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

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小学毕业,思想保守,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自我提升的觉悟。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愿望不强,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组织转移就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积极协调人社、农业、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成立劳务合作社,广泛吸纳社区富余劳动力和技术性人才加入,统一实行规范化管理,由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化为“打包整合”的规模化、市场化科学发展轨道,达到稳定就业、增加劳务收入的目的。通过就业方式的转变,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加快实现现代农民思想的转换。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

因地制宜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问题。依托红色旅游主线路建设,加大村道路硬化力度,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加快中草药纹党参、牧草养牛、黄山羊等产业发展。用好小组活动场所,给村民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一个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加大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倡导讲文明树新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向上的良好乡风。

(三)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

大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提升人居环境。配备规范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采取财政投入、农户缴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筹集专项资金,做好布局规划,聘请稳定的保洁队伍,购置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确保社区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号召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定期清理房前屋后,调动其参与保持公共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横幅、手机短信等媒介,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改陋习、讲卫生、爱环境、促文明、树新风,培养良好习惯,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四)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内生动力

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通过农民夜校、召开院坝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