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统计局
索引号 01526278-3-30/2018-0228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分析与信息 发布日期 2018-02-28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龙陵县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简析

2017年,面对跨越发展任务和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形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面完成了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的任务,进一步夯实了谋长远、调结构、增后劲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平稳、速度趋缓、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运行特点

2017年,据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03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4位、较上年退1位,居全省第30位、较上年退4位;绝对量全市第4位,全省保持第69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9775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7017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6243万元,增长13.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30044万元,增长12.7%;建筑业增加值86973万元,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为27.5:41.5:31,一、二、三产分别拉动GDP增长1.8个、5.7个、3.9个百分点。2017年,季度GDP分别增长12.6%、11.8%、11%、11.4%,呈现稳中趋缓态势。

(一)农业稳定增长

201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062万元,增长6.2%,实现增加值212134万元,增长6.2%,绝对量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与施甸并列第4位,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88623万元,增长1.8%;林业增加值35012万元,增长9.7%;牧业增加值80498万元,增长9.5%;渔业增加值5642万元,增长15.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359万元,增长4%。全年实现粮食产量15.23万吨,增长1.5%,其中:小春粮食产量3.17万吨,增长1.1%,大春粮食产量12.06万吨,增长1.6%;实现石斛鲜条3200吨,增长18.5%,中草药1881吨,增长502.9%;实现肉类总产量4.26万吨,增长24.3%,期末生猪、牛、羊分别存栏37.17万头、16.02万头、18.34万只,分别增长4.8%、6.5%、7.8%。

(二)工业平稳增长

2017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30044万元,增长12.7%,占GDP的比重达30.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8512万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1922万元,增长13.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增速与腾冲并列全市第4位,全年增速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1504万元,增长8.6%;实现利润总额27996万元,下降1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7327万元,增长17.3%。

(三)投资快速增长

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2026万元,增长35.5%,增速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绝对量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第3位。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大,占总投资63.7%,第三产业中交通投资占三产投资三分之一。完成民间投资190615万元,下降8.8%,产业投资475990万元,增长45.5%。从行业看,工业、房地产业、交通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完成297166万元、175465万元、217013万元,分别增长91.1%、31.2%、58.3%。

(四)消费市场活跃

2017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08万元,增长12.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增速全市五县区并列第1位。其中,批发业销售额30399万元,增长14.3%;零售业销售额229583万元,增长15.3%;住宿业营业额11464万元,增长18%;餐饮业营业额42805万元,增长17.8%。

(五)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实现财政总收入95558万元,增长12.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511万元,增长9%,绝对量全市第3位,增速全市第1位。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3690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55236万元,分别增长6.1%和16.2%。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7年,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7元,增长9.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第2位;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7元,增长9.8%,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第2位。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越目标任务艰巨。2013年以来,GDP实际分别增长12.1%、11.2%、12%、11.6%、11.4%,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产业看,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有所回落,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1.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业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回落3.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回落4.8个百分点,回落较大。面对目标任务不减、农业回落、工业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只有靠三产中的财政八项支出合计、商品房销售面积拉动经济,经过近几年的拉动,这几项指标形成了高基数及商品房开发、销售高峰已过的形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困难非常大。若工业经济不较快回升,完成跨越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部分基础指标完成有差距。支撑GDP增长22项基础指标我县涉及18项,其中有6项未完成、2项与目标持平、10项超额完成,部分指标落后其他县市区。一是未完成目标任务指标差距大。规上工业增速13.5%,与目标相差2.5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速6.5%,与目标相差1.5个百分点;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省批复15%,与目标相差5个百分点;零售业增速15.3%,与目标相差0.7个百分点;餐饮业增速17.8%,与目标相差0.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速9.4%,与目标相差5.6个百分点。二是基础指标落后其他县区较多。18项基础指标中,有5项排末位(农业增加值增长6.2%,与隆阳、昌宁、腾冲分别相差0.2个、0.1个、0.1个百分点,与施甸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与隆阳、施甸、昌宁分别相差0.5个、6.3个、0.3个百分点,与腾冲持平;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与隆阳、施甸、昌宁、腾冲分别相差0.4个、0.3个、0.2个、0.1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0%,与隆阳、施甸、昌宁、腾冲分别相差5个、1.8个、11.2个、7.7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款余额增长9.4%,与隆阳、施甸、昌宁、腾冲分别相差6.8个、15.6个、0.5个、2.6个百分点。);有5项排第4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5%,与隆阳、施甸、昌宁分别相差1个、0.8个、1个百分点,高于腾冲1.5个百分点;批发业增长14.3%,与隆阳、昌宁、腾冲分别相差0.2个、1.5个、0.7个百分点,高于施甸3.1个百分点;房地产从业人员增长8.6%,与隆阳、施甸、腾冲分别相差7.6个、1.5个、5.3个、百分点,高于昌宁1.5个百分点;房地产从业人员工资增长16.7%,与隆阳、昌宁、腾冲分别相差9.9个、0.3个、10.1个百分点,高于施甸6.4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7.7%,与隆阳、施甸、腾冲分别相差12.3个、0.3个、72.3个百分点,高于昌宁7.6个百分点),排第1位的指标没有。

(三)工业经济支撑不足。一是工业占GDP比重较大,增速下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结构上看,全市范围内工业占GDP比重我县最大,达30.1%,分别比隆阳、施甸、昌宁、腾冲高9.2个、12.1个、4个、5.5个百分点,有近三分之一的GDP来自于工业。从拉动上看,我县工业拉动GDP增长最大,达4.04个百分点,分别比隆阳、施甸、昌宁、腾冲高1.08个、0.96个、0.54、0.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三分之一以上由工业拉动,工业经济决定经济增长。我县规上、规下工业增速全市五县区末位,直接影响GDP核算。二是工业经济增量较小。2017年全县虽然新增3户,但总产值仅1.13亿元,增加值0.13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缺乏拉动。保山隆基公司虽然于10月份开始生产,但产品未及时销售,无法提供入库所需材料,不能纳入统计,全县工业经济仍靠在原有规模企业中挖潜,空间极为有限。三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下降。酒精4870吨,下降19%;金属硅150139吨,下降6.1%;电锌21004吨,下降4.8%;硫酸17659吨,增长2.1%;水泥56.77万吨,增长1.3%;成品糖48708吨,增长1.9%,规上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3.1%。

(四)优质“四上”企业少。截止2017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38户,占全市262户的14.5%,亿元以上企业18户,占总数47.4%,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户,仅占总数的2.6%;资质内的建筑业企业3户,占全市82户的3.7%;房地产企业7户,占全市116户的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0户,占全市148户的13.5%;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9户,占全市户34的26.5%;规模以上服务业3户,占全市42户的2.4%,直接影响了我县经济的总量及增速。

(五)服务业发展难以突破瓶颈。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我县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仍然主要靠财政八项支出、批零住餐、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拉动,以上三项占服务业比重高达86.6%,占GDP的比重达26.8%(接近工业),比昌宁高3.8个百分点,比隆阳、施甸、腾冲分别低4.4个、1个、2.2个百分点。2017年全县财政八项支出合计达20.25亿元,2018年按增长25%计,绝对量将达25.3亿元,困难比较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已达17.01万平方米,通过排查,目前在库未售面积仅7万平方米,且2018年无新增楼盘,已无法实现正增长。以上两项将导致第三产业呈个位数增长,在其他支撑指标如期实现的前提下,三产增速为7.8%。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及早谋划,确保全年经济“开门红”。根据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完成情况及短板,紧紧围绕2018年目标任务,对各产业、各行业认真进行测算分析,正确研判行业发展趋势,科学确定各行业目标任务,努力寻求支撑,做实基础工作,确保各项经济目标不折不扣完成,及早谋划1季度各项指标,确保全县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二)精准调控,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的作用。按照“党委政府挂图指挥、行业主管部门挂图作战、统计部门挂图监测”的理念抓好统计工作,围绕发展目标,盯紧、盯牢重要指标的进展情况,强化GDP核算18项支撑指标、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新增长点的监测分析,坚持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将各支撑指标细化到每个月、每个季度,并将全县2018年各项主要指标、GDP核算支撑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全县综合考评。将工作责任细化到各县级分管(挂钩)领导和行业主部门,实行一月一通报,由县委督查室定期通报,促使部门咬定目标,及时查找差距,补齐短板,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既定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优质培育,力保工业经济强力支撑。全县跨越发展主要靠工业经济。要牢牢抓住工业经济这个关键点,密切关注在建工业企业,成熟一户就纳规一户。全力推进年产5GW单晶硅棒建设项目生产,确保一季度入库统计,形成支撑;加快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永隆硅钙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积极深入重点企业,帮助解难题,促发展,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加大生产力度,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四)加大培规,力争服务业增长动力。一是强化部门协作沟通。涉及第三产业的各有关职能主管部门要紧扣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进一步把部门的责任落实到位,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把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二是加大培育力度。及时摸排全县所有涉及三产企业、大个体户,形成符合纳规条件的企业清单,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统计纳规培训工作,做到成熟一户申报一户,确保年内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业5户以上、规上服务业2户以上。

(五)强化统筹,力求投资稳定增长。加强运行调度和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加快重点项目推进。聚焦项目谋划、签约、开工、建设等主要环节,明确专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负责投资入库工作,确保项目及时入库统计。加大项目尤其是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的储备力度,确保全县投资平稳增长。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围绕硅基产业园产业链的延伸,招大商、引大项目,并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推进快,切实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