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78-3-04_Z/2017-0901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统计分析与信息 | 发布日期 | 2017-09-01 |
文号 | 浏览量 |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经济总量有新突破。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增长、稳中有进态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突破了60亿元,2016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686952万元。比2012年增长0.6倍,较2012年增加258847万元,经济总量有新突破。
2.增长速度全省排前列。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6%,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位由2012年的第56位跃升至2016年的第26位,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领先全省大部分县区,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4%。
3.县域经济考核逐年上升。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85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39位。2016年在“10强县”综合排序中龙陵县位列全省113个县(市)(不含市辖区)第59位,处于中偏后位次。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县”类考核综合排序中位列47个县第10位。
4.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达23919元,增长10.9%,比2012年增长0.6倍,较2012年人均增加8640元,年均增长11.7%。
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末,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100万元,增长6.1%,比2012年增长0.4倍,较2012年增加51904万元,年均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9803万元,增长14%,比2012年增长0.6倍,较2012年增加105274万元,年均增长1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2049万元,增长13.8%,比2012年增长0.9倍,较2012年增加101669万元,年均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33.4:40.8:25.8调整为2016年的28.4:40.7:30.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首次实现“二三一”结构。
6.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323273万元,增长13.4%,比2012年增长1.2倍,较2012年增加174367万元,年均增长14.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提高到47.1%,提高了13.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二)农业发展稳步增长
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6500万元,增长6.4%,比2012年增长0.4倍,较2012年增加75580万元,年均增长6.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97629万元,增长6.1%,比2012年增长0.4倍,较2012年增加54433万元,年均增长6.6%。粮食总产量达15.01万吨,增长1.4%,比2012年增长0.1倍,较2012年增加1.14万吨,年均增长2.7%。肉类总产量达3.43万吨,增长0.9%,比2012年增长0.2倍,年均增长6.6%。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发展石斛面积达17250亩,比201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31.8%;年内黄山羊出栏15.32万只,比201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3.7%;重楼、胡峰、褚橙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成效明显。
(三)工业强县逐渐凸显
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09858万元,增长11.7%,比2012年增长0.5倍,较2012年增加71975万元,年均增长15.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4495万元,增长15.4%,比2012年增长1.1倍,较2012年增加333988万元,年均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4465万元,增长12.4%,比2012年增长0.5倍,较2012年增加64702万元,年均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3户增加到36户,增加了23户。“十八大”以来,全县着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极,以园区为依托,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强县逐渐凸显。
(四)“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842514万元,增长33.7%,比2012年增长1.7倍,较2012年增加526674万元,年均增长27.8%。
2.消费市场不断活跃。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8202万元,增长12.3%,比2012年增长0.6倍,较2012年增加56932万元,年均增长13.9%。
3.对外贸易成效显现。“十八大”以来,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90万美元,其中,2014年实现1383万美元,比2013年增长2.4倍。
(五)民生质量持续改善
1.地方财政实力快速提升。经济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201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84613万元,增长4.9%,比2012年增长0.7倍,较2012年增加34753万元,年均增长15%。财政可用财力大幅增加,2016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3704万元,增长10.6%,比2012年增长1倍,较2012年增加26984万元,年均增长21.8%。
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41元,增长11.2%,比2012年增长0.9倍,较2012年增加4100元,年均增长16.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8%,比2012年增长0.4倍,较2012年增加6495元,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69,比2012年下降0.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201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9714万元,比2012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7535元,增长15%,比2012年增长0.8倍,年均增长14.6%。
3.就业服务更加健全。以创业带就业、培训促就业、帮扶援就业,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16万人,年均增长9.3%,累计新开发就业岗位1.59万个,年均增长13.3%,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7万人次,年均增长12.4%。在面对就业高峰比较大的压力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平稳,均控制在4.2%以内。
(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1.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16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比2012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高考专科以上录取率达95.7%,比2012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8%,比2012年提高12.3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6个,比2012增加1个;拥有医疗病床735张,比2012年增加42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83人,比2012年增加56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人,比2012年增长2.14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25.8张,比2012年增加5.8张。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巩固。2016年,全县通车里程达2103.62公里,比2012年增加20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5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36.88公里,二级公路达103.63公里,比2012年增加42.33公里。
2.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年接待中外游客206.5万人次,增长49.6%,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2%。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9.15亿元,增长59.1%,比201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49.7%。
二、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
十八大以来,龙陵县经济发展成就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2016年,全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0.46%,比2012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仅占全市的11.2%,比2012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总量在全省排第69位,比2012年下降1位。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3.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2元,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63位,仅比2012年提高10位,人均水平偏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水平差距还很大。
(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全县农业综合效益没有大幅提升,高原特色产业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仍靠传统的农耕农业来支撑第一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没有较大增量,缺乏增长动力。二是工业增长后劲不足。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占GDP比重增大,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市场需求疲软,传统企业开工不足,工业运行艰难,每年新培育的规模企业增长空间狭小,加之新建企业没有形成产值,致使工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缺乏,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压力越来越大。
(三)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优化难度大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近五年来,第三产业比重虽然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016年比2012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02个百分点。2016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0.9%,比全国51.6%低20.7个百分点,比全省46.2%低15.3个百分点、比全市40.4%低9.5个百分点。横向对比在五县区中最低,分别低于隆阳区、腾冲县、施甸县13.9个、12.3个、12.4个百分点。全县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过度依赖财政支出拉动服务业增长,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的新兴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整个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居民收入偏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全县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长,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状况。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水平低9840元、4835元、4025元,居全省95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841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水平低3522元、179元、585元,居全省73位。城乡居民收入偏低。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未来四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县奋力赶超,改变自身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等战略,努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龙陵跨越赶超,乘势崛起,确保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力争实现前移。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2%以上。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安全、人口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
(一)坚持优质增量,扩充经济总量。一是利用全县资源、区域优势,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加大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低碳化、增量大的优质项目的引进工作,加速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总量迅速扩充。二是以产业为主导,坚持项目引领、园区承载,加快推动城镇化,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二)大力培育优质工业企业,壮大园区经济。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企业。积极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全县资源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结合龙陵工业园区相关产业开展招商,不断增加产品相同或相近的规模企业,形成和壮大产业规模。主动指导和帮助重点规模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用技术进步来推动企业的新产品研制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扩大,以此打造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培育优质新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引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年产5GW单晶硅棒建设项目,为全县工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三)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项目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邦腊掌温泉、松山抗战遗址、勐蚌自然风光、黄龙玉文化、石斛养生文化等为支撑的“三张名牌”协调发展格局。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三是做好“特色”文章,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力争一产抓特色,二产助转型、三产上规模,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抓住新机遇,应对新常态。一是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转移迎来新的黄金机遇,国家把更多的项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二是抓住战略机遇期,选择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三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切实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做到提升传统产业与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共振、发挥比较优势与补足短板互动。四是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加快政策引导,坚定追赶超越信心不动摇,全力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