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62-8-/2021-1230005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乡村产业发展 | 发布日期 | 2021-12-30 |
文号 | 浏览量 |
目录
前 言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年限
四、发展基础
表2-2龙陵县2016-2020年水产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2-2龙陵县2016-2020年畜禽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五、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二)困难挑战
六、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表~:“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七、重点产业和任务
(一)做实保障型农业产业
1.粮油产业
2.蔬菜产业
3.水果产业
4.养殖产业
专栏1保障型农业重点项目
(二)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
1.茶产业
2.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
3.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
4.烟草产业
专栏2效益型农业重点项目
5.甘蔗产业
(三)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
1.粮油加工业
2.茶叶加工业
3.肉类加工业
4.石斛加工业
专栏3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重点项目
(四)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升级
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新型经营主体壮大
八、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九、保障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部委印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0-2025年)》、《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有关部署,厚植龙陵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优势,特编制本规划。规划立足龙陵实际,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创新融合、集约高效、开放合作、绿色精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龙陵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龙陵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本规划在总结龙陵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方向,是未来五年龙陵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行动纲领。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是龙陵县农业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农业发展环境更趋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加强统筹,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龙陵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龙陵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编制龙陵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龙陵县全区域范围,共涉及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腊勐镇、象达镇、龙江乡、碧寨乡、龙新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10个乡镇、121村(社区)。
本规划期间为2021-2025年。
“十三五”以来,龙陵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全力打造万亩规模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通过局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健康、持续发展态势。
(一)粮食增产
依靠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精细的生产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力支撑,龙陵县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比2015年增1.1万亩,粮食总产达15.4万吨,比2015年增0.6万吨,增长2.9%,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防灾减灾、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茶叶增效
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0.9万亩,可采摘面积9.2万亩,2020年实现茶叶产量总产量7533吨,比2015年增273吨,增长3.6%,产值1.83亿元,比2015年增0.43亿元,增长21.7%。
(三)甘蔗增效
以甘蔗原料核心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突出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甘蔗种植业保险,2020年稳定甘蔗面积10万亩,实现甘蔗产量40万吨,与2015年持平,产值1.9亿元,比2015年增0.12亿元,增长6.7%。
(四)渔业增效
进一步加大对库塘养殖和稻田养鱼技术的指导,全县库塘和稻田养鱼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同时突出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特色渔业发展,有效带动全县渔业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预计实现渔业总产量6500吨,比2015年增700吨,增长12%,产值1亿元,比2015年增0.2亿元,增长20%。
年 度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渔业产值(亿元) |
1.2 |
1.4403 |
1.4656 |
1.398 |
1.71 |
水产品产量(万吨) |
0.678 |
0.7309 |
0.74 |
0.64 |
0.65 |
水产养殖面积(万亩) |
1.062 |
1.105 |
1.07 |
1.068 |
1.07 |
(五)畜牧业增效
2020年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达4.5万吨,比2015年增1.1万吨,增长24.9%;实现畜牧业产值13亿元,比2015年增3.3亿元。
年 度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生猪出栏(万头) |
42.0529 |
44.0598 |
47.0657 |
38.1271 |
39.1025 |
肉羊出栏(万只) |
16.4192 |
17.933 |
18.4164 |
17.2352 |
16.0793 |
肉牛出栏(万头) |
4.1313 |
4.2598 |
4.8145 |
4.8713 |
4.9675 |
家禽出栏(万只) |
109.4929 |
114.3962 |
120.2294 |
97.4367 |
94.8564 |
禽蛋产量(万吨) |
0.1306 |
0.143 |
0.1545 |
0.1418 |
0.1507 |
肉类总产量(万吨) |
3.9719 |
4.2598 |
4.5701 |
4.2316 |
4.3464 |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顺利推进。2020年末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9个(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22个),比2015年增加10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6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达到23个(其中省级3个),比2015年增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21个,比2015年增61个。
(七)农业标准化种植推广顺利推进。每年实施绿色防控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60万亩次,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进行重点扶持和项目倾斜进行标准化示范带动,推进全县标准化进程。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2020年实际完成 |
经济发展 |
1 |
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
70.84 |
60.5 |
2 |
农业一产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36.13 |
43.8 |
|
3 |
农业二产产值(亿元) |
11.3 |
||
4 |
农业三产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亿元) |
5.4 |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5 |
粮食产量(万吨) |
15.8 |
15.4 |
6 |
蔬菜产量(万吨) |
3.5 |
3.69 |
|
7 |
特色水果产量(万吨) |
6.35 |
2 |
|
8 |
甘蔗产量(万吨) |
60 |
40 |
|
9 |
茶叶产量(吨) |
8000 |
7533 |
|
10 |
生猪出栏量(万头) |
27 |
||
11 |
肉牛出栏量(万头) |
6 |
||
12 |
肉羊出栏量(万只) |
3.3 |
||
13 |
家禽出栏量(万只) |
67 |
||
14 |
水产品产量(万吨) |
0.65 |
||
15 |
中药材产量(吨) |
20000 |
9045 |
|
产业结构及农业效益 |
16 |
畜牧业占农林牧业总产值比重(%) |
27 |
|
17 |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30 |
||
18 |
农产品商品率(%) |
60 |
||
19 |
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 |
74.5 |
||
农民生活 |
2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745 |
|
21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2:1 |
||
22 |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 |
67 |
||
2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9.4 |
||
幸福美丽新村 |
24 |
幸福美丽乡村(个) |
47 |
|
25 |
省级“五建设”村(个) |
|||
26 |
市级“五建设”村(个) |
|||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
27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 |
|
28 |
新增效灌溉面积(万亩) |
|||
29 |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
15 |
17.63 |
|
30 |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²) |
|||
31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0.49 |
||
32 |
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
33 |
||
农村社会事业 |
33 |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9.7 |
|
34 |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
87.7 |
||
3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5.7 |
||
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
36 |
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
16.3 |
|
37 |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比例(%) |
17.1 |
||
38 |
科技贡献率(%) |
50 |
一是要把握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新的战略部署发展机遇。政策导向从注重微观向注重宏观转变,农村资源配置从区域化向全局化转变。经过多年努力,农业农村政策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微观经济活力、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成绩。“十四五”开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迈向现代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培育新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追求结构差异性的同时,树立开放思维、国际思维的大局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合作与互补,以全国乃至全球为空间进行农村生产力布局。二是要把握好云南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乡村兴则云南兴,乡村美则云南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云南乡村具有广阔的地域范围、重要的地域经济社会单元功能、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魅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云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放慢,城乡、群体间差距扩大趋势扭转难度加大。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扩大,农村内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既不利于消除贫困,也不利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不利于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城乡、农村内群体间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将延续到“十四五”期间。有以下理由,一是今后农业生产成本还将不断上升,必然会引起农业收益下降,加大了农民增加农业收益的难度;二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都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减少,来自非农领域的收入空间变小;三是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变弱,将严重挤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农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外出打工进而顺利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仍需提升。缺乏产业支撑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最突出问题,除了影响农民收入外,更造成村集体经济孱弱,影响基层治理效果。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且服务缺乏针对性,缺少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目前龙陵县农业科技投入占总量的比重不到10%,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6.5%。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田水利的“毛细血管”设施落后,期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于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撑日常支出,更无力改善农民生活和基础设施。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当前农业生产尤其是一些特色种植和养殖项目,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等因素影响,而相应的保险保障措施还不健全,“一旦遇到风险,几年都翻不了身”。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影响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可持续性较差、同质化问题突出。
三是一村一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方向和目标亟待科学研究。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而“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和组织方式,培育发展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村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培植乡村振兴空间新载体,势必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点。新时代“一村一品”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也可拓展至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产业,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分布格局灵活界定,科学研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方向和目标,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力争做活乡村产业大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龙陵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要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定位思路,把握好重点目标任务和支撑保障,着力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以做“绿色食品牌”为引领,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高全产业链收益,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为全面推进云南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建立健全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特点,挖掘各地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把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推进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强农、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供给适应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增强特色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农业发展要素;围绕科技前沿和发展需求,完善农业科技攻关、转化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构建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机制。
坚持融合发展。把农业作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生态、旅游、健康、教育和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十四五”时期,龙陵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上,以做特“绿色食品牌”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一定水平的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全县着力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94亿元,其中:农业一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二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三产业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以上。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供应稳定增加,分别达到8万吨、10万吨。茶叶利用率显著提高,投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干茶产量8000吨。甘蔗产量60万吨。中药材产量25000吨。畜禽水产大幅增长,肉牛、生猪、黄山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35万头、5万只、14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5.5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1%左右。其中茶叶、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综合产值实现“5年翻番”,年均增幅12%左右。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优质、专用粮油比重达到7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达到90%,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占农产品的30%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产值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30个。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个、有全省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5个。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企业达到10户以上,国家级重点企业达到5户。
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脱贫户及“三类对象”15342户,到2025年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脱贫户及“三类对象”实现“双绑”全覆盖。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经济发展 |
1 |
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
60.5 |
94 |
预期性 |
2 |
农业一产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43.8 |
60 |
预期性 |
|
3 |
农业二产产值(亿元) |
11.3 |
25 |
预期性 |
|
4 |
农业三产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亿元) |
5.4 |
9 |
预期性 |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5 |
粮食产量(万吨) |
15.4 |
16 |
约束性 |
6 |
蔬菜产量(万吨) |
6.2 |
8 |
预期性 |
|
7 |
特色水果产量(万吨) |
4 |
10 |
预期性 |
|
8 |
甘蔗产量(万吨) |
40 |
60 |
预期性 |
|
9 |
茶叶产量(吨) |
7533 |
8000 |
预期性 |
|
10 |
生猪出栏量(万头) |
27 |
35 |
预期性 |
|
11 |
肉牛出栏量(万头) |
6 |
10 |
预期性 |
|
12 |
肉羊出栏量(万只) |
3.3 |
5 |
预期性 |
|
13 |
家禽出栏量(万只) |
67 |
145 |
预期性 |
|
14 |
水产品产量(万吨) |
0.65 |
1.1 |
预期性 |
|
15 |
中药材产量(吨) |
4905 |
25000 |
预期性 |
|
产业结构及农业效益 |
16 |
畜牧业占农林牧业总产值比重(%) |
27 |
35 |
预期性 |
17 |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30 |
45 |
预期性 |
|
18 |
农产品商品率(%) |
60 |
80 |
预期性 |
|
19 |
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 |
74.5 |
90 |
预期性 |
|
农民生活 |
2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745 |
17500 |
预期性 |
21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2:1 |
2.0:1 |
预期性 |
|
22 |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 |
67 |
93 |
预期性 |
|
2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9.4 |
100 |
预期性 |
|
幸福美丽新村 |
24 |
幸福美丽乡村(个) |
47 |
100 |
预期性 |
25 |
省级“五建设”村(个) |
60 |
预期性 |
||
26 |
市级“五建设″村(个) |
85 |
预期性 |
||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
27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 |
? |
约束性 |
28 |
新增效灌溉面积(万亩) |
10 |
预期性 |
||
29 |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
5 |
预期性 |
||
30 |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km²) |
16 |
预期性 |
||
31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0.49 |
0.52 |
预期性 |
|
32 |
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
33 |
50 |
预期性 |
|
农村社会事业 |
33 |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9.7 |
100 |
预期性 |
34 |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
87.7 |
90 |
预期性 |
|
3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5.7 |
99 |
预期性 |
|
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
36 |
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
16.3 |
25 |
预期性 |
37 |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比例(%) |
17.1 |
30 |
预期性 |
|
38 |
科技贡献率(%) |
50 |
62 |
预期性 |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粮油、中药材(含石斛、草果)、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甘蔗、烟草、蔬菜、茶叶、肉牛、生猪、黄山羊、家禽、稻花鱼等13个产业为重点,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力争把肉牛、生猪打造成10亿元以上的大产业;把中药材、水果打造成5亿元以上的产业;把坚果、甘蔗、黄山羊、稻花鱼、烟草打造成2亿元以上的产业;把蔬菜、家禽、茶叶打造成亿元以上的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推进稻花鱼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地解决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过程的突出实际问题,部署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以粮油、蔬菜、水果、养殖产业为保障型农业产业重点,以安全和保障为发展目标,以布局合理、基础夯实、规模适度、稳产增收、质优安全为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把龙陵建设成为滇西绿色发展示范县。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以确保口粮供应“米袋子工程”并为特色粮油加工提供原料供给,实现“两保障两提升”(保障粮食长久安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提升粮油产业化水平、提升粮油产业效益水平)目标。主要实施“五大行动”:实施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粮油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周期性间套轮作和种养结合利用模式;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行动,加大现代职业农民和新农人培训力度,健全粮油规模经营激励扶持机制,配套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施特色粮油开发行动,依据各地优势资源发展“异质化”特色粮油产业,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粮油业态重组行动,加快适宜地区机械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实施粮油绿色生产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措施,建设粮油安全生产基地。到2025年,建成特色粮油生产面积50万亩,其中:特色优质粮食47万亩、特色优质油料3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6万吨以上。
保障型粮油生产主要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山、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十乡镇(详细布局见附表)。
蔬菜产业以满足全县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工程”并为绿色食品加工提供原料供给。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种子繁育,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形成6万亩蔬菜原料示范生产区。注重发展加工型蔬菜,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引进优质专用加工型蔬菜品种,建设现代化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为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大力发展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特色蔬菜,加大生产投入,培育知名产地和品牌产品认证体系,使之成为龙陵县蔬菜产业“十四五”新的增长点。到2025年,发展各类蔬菜面积6万亩、产量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其中1000亩以上成片核心区10个,城镇保障性蔬菜总规模达到3万亩,常年主栽品种达到15个以上,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达到1.5万亩,标准化特色蔬菜(含食用菌)0.3万亩。
保障性蔬菜主要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山、勐糯等乡镇,重点发展常规蔬菜;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布局在象达、平达、碧寨、腊勐,重点生产“春淡”和“秋淡”蔬菜;优质食用菌布局在勐糯、龙山。
水果产业以实施“褚橙标准化水果生产示范工程”为骨干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建设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快引进优质水果品种并加强良繁工作。建设优势柑桔产区和特色水果基地,利用怒江、龙江流域河谷特殊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和芒果、牛油果、柠檬、车厘子等特色水果产业,制定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水果精深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基地,加快水果采后清选、分级、冷藏、包装处理,提升果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发展水果产业面积7万亩、产量10万吨,农业产值达到9亿元,其中5000亩以上成片核心区3个。建成水果苗木繁育基地4个、100亩,建成2个万亩现代水果产业基地,建设3万亩褚橙云南现代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基地1个。
水果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勐糯、平达、龙新、龙江等乡镇。
养殖产业以确保龙陵保障性肉类食品供应的“肉篮子工程”并为肉类加工提供优质安全原料。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支持畜禽新品系的培育和推广。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生态与健康养殖,做到品种优良化、粪便资源化、环境生态化、防疫制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依托本土山地黄牛、黄山羊、龙江稻花鱼、山地乌鸡、龙江鸭等特色资源,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培育新型养殖经营模式,提升养殖管理水平。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重点培育无公害水产繁育养殖基地,扩大特色经济鱼类养殖规模,实施稻田养鱼,形成以稻田体系为依托的特色水产养殖鱼类养殖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实现出栏生猪35万头(农业产值达到6亿元)、牛10万头(农业产值达到13亿元)、黄山羊5万只(农业产值达到1亿元)。肉牛适度规模养殖户60户,黄山羊适度规模养殖户200户;标准化生猪养殖5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家庭农场达到40个;家禽出栏145万只(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家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达到100个,以稻花鱼为主要的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1.1万吨(农业产值达到2.2亿元)。
标准化生猪养殖布局在象达镇、镇安镇、平达乡、龙新乡、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9个乡镇;肉牛、肉羊、养殖布局在象达镇、平达乡、龙新乡、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8个乡镇;规模化水产养殖布局在龙江、平达、勐糯等乡镇;肉鸡、肉鸭、肉鹅等家禽养殖布局在象达镇、镇安镇、平达乡、龙山镇、龙新乡、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10个乡镇。
(二)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
以茶产业、中药材(含石斛、草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烟草、甘蔗为效益型农业产业重点,以效益和质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生态、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特色突出、配置高效为发展要求,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早日将我县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县。
茶产业以优质茶种植为核心、健康养生茶和红茶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选育龙陵适生茶树品种,在强化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上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茶树种品种引进和苗快速繁育技术推广。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和茶树品种改换,转变茶园生产管理方式,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茶园种植的良种化、规模化、高效化。大力发展优质茶叶基地,建立名优春茶、红茶、绿茶和白茶基地,稳定优质茶叶生产规模和质量。到2025年,实现茶叶投产面积11万亩、茶产量8000吨(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500亩以上成片核心区10个;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1万亩。
茶叶原料基地布局在镇安、平达、龙新、龙江、碧寨、腊勐、木城等乡镇。
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努力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效益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将龙陵县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基地大县和中药材集散中心。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巩固石斛主导产业地位,提升传统药材产业,着力壮大红花油茶、草果2个重点产业,探索发展漆树、沉香、油用牡丹3个新兴产业。构建良种繁育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色药材良种壮苗生产基地,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审(认)定工作,全面提高中药材良种化水平。提升药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基地建设园区化、景观化。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综合质量效益。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中药材种植品种主要是:重楼、白花蛇草、纹党参、有机石斛、草果、附子、续断、白芨、杜仲,沉香、油用牡丹等,产量2万吨(农业产值达到9亿元);石斛产业:到2025年,新植石斛面积45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米,预计鲜条总产达5500吨(农业产值达到5亿元);红花油茶产业:到2025年,红花油茶种植面积达3万亩,预计实现产量1.4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亿元);草果产业:到2025年,稳定草果种植面积5万亩,预计实现产量2000吨(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
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布局在象达镇、镇安镇、平达乡、龙新乡、龙山镇、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10个乡镇。
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以优质、副产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努力建成滇西优质坚果生产基地和治理石漠化生态示范基地。到2025年,核桃产业:到2025年核桃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预计实现核桃产量11000吨(农业产值达到2.2亿元);坚果产业:到2025年,新植澳洲坚果25000亩,总面积达到7万亩,预计实现产量6000吨(农业产值达到2.1亿元)。
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布局在象达镇、镇安镇、平达乡、龙新乡、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9个乡镇。
(1)烤烟产业以稳定生产能力、提升烤烟质量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强化烤烟生产科技创新,推进烟乡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创新,推广土壤保育技术、耕作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烤烟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建设一批标准化烟草基地,全面推行工序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烤烟生产管理水平。加强烤烟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优化建设一批产能稳定、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烟田,提升机械化作业覆盖率和烟农机械化操作水平,改善烟叶仓储条件。到2025年,烤烟合同种植面积达5万亩,预计收购烟叶16万担(农业产值达到2.4亿元)。
(2)香料烟产业以稳定种植面积,堤高生产能力、提升香料烟质量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强化香料烟生产科技创新,推进种植地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创新,推广土壤保育技术、耕作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烤烟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到2025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预计收购烟叶3万担(农业产值达到0.4亿元)。
烟草产业布局在象达镇、镇安镇、平达乡、龙新乡、龙江乡、碧寨乡、勐糯镇、腊勐镇、木城乡、龙山镇10个乡镇。
专栏2效益型农业重点项目
5.甘蔗产业
甘蔗产业以稳定、巩固面积为主,加大推广优良品种优质蔗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培育适度甘蔗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建设稳定的标准化甘蔗糖料基地,全面推行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甘蔗生产管理水平。到2025年,甘蔗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实现甘蔗总产量60万吨(农业产值达到3亿元)。
甘蔗产业主要布局在木城、勐糯、腊勐、碧寨、平达等乡镇。
“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力争做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突出以粮油加工业、茶叶加工业、肉类加工业、豆制品加工业、石斛加工业为重点,以规模、效益和质量为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主体,以优化结构和创新发展为路径,将龙陵建成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保山、德宏结合部绿色食品加工业新区。
以工业化、方便化、主食化、健康化为方向,提高粮油加工集中度和深加工程度,重点进行稻谷、杂粮、非转油料、面粉、薯类等大众粮油加工转化,做强营养大米、健康杂粮、安全核桃、菜籽油脂、特色挂面、优质粉条、白酒等传统产品,创建1~2个特色产品品牌,积极开发粮油新产品,发展粮油加工新业态。到2025年,全县粮油产业加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建设和差异化发展为抓手,坚持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定位、科技化支撑、集聚化发展,优化结构、主攻品质,开拓市场、扩大出口,打造大品牌、培育支撑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早茶,重点发展绿茶、红茶,积极发展茶食品、茶饮料、茶功能产品,加快发展茶旅游业与商贸业。到2025年,龙陵县茶业加工贸易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力争培育省内外知名品牌2~3个、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
打造以生猪、肉牛、黄山羊加工为重点,以山地乌骨鸡、龙江鸭加工为特色,引进加大建设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肉类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开发冷鲜肉、休闲肉制品、低温调理肉制品、主食肉食菜肴、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肉类加工企业进园区。到2025年,肉类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屠宰加工生猪15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1万只,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着力推进“一县一业”石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工程,真正把龙陵打造成为全国紫皮石斛的产量中心、质量中心、交易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和设施设备改良,提升石斛质量安全水平;开发石斛精深加工产品,延长石斛产品产业链,培育产业领军主体及品牌,提高石斛品产业集中度。加大石斛深加工,将粗加工干品、枫斗、金条等,引进现代生物技术和机器设备进行加工处理,生产石斛微粉、超微粉、蜜炼石斛膏、含片等石斛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加大石斛精加工科研力度,开发石斛活性多糖、石斛碱、石斛菲等萃取产品和铁皮石斛颗粒、冲剂等药品。到2025年,龙陵县石斛加工贸易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力争培育省内外知名品牌3~4个、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石斛生产加工企业6家以上。
(四)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升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龙陵县规划按照统一标准布局、统一资金建设、布局统一选项,建设统一验收,布局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高标准规划布局、大配套建设,政府引导布局、农民自愿建设,统一规划、分别实施建设七大原则,在全县10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主要进行配套完善田间机耕路、排灌沟渠、架设管网、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真正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建设好民生水利工程和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供水保障能力与水资源保护能力,促进龙陵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新建水库16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4座),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2座,治理中小河流82.2公里,治理山洪沟45.5公里,实施水利灌溉项目4个(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个,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农村人饮工程2项。通过规划实施,因地制宜的开发灌溉新水源,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改善农村人饮条件,为龙陵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壮大一批销售收入20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带动能力,创建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落实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合理用地需求。到2025年,实现各类龙头企业对全县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全覆盖。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化农业经营主体工商登记改革制度,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和“两重两新”服务。加快组建跨区域、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骨干特色优势产业行业协会。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落实农民合作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和生产设施、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到2025年,实现农民合作社对90%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好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到2025年,家庭农场数量提高一倍。
四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将职业农民培训纳入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财政资助政策范围。开展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补贴。落实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补助和贷款支持政策。到2025年,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提高一倍。
1.政策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及考察云南、亲临保山重要讲话精神为龙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十九大提出的其他六个战略一起写入了党章修正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且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2020年1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殷切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为我们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包括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原则等,转化为法律规范,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得到落实。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缅经济走廊、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继续实施,为龙陵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开放机遇。伴随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中美大国战略博弈发展的需要,加快内陆沿边开放、加快“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成为了我国新时代重中之重的战略使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拥抱全新的发展机遇。龙陵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之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中国一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都将过境龙陵,将为龙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凸显区位优势、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内涵、提升龙陵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重大机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首访缅甸,进一步丰富了双边关系内涵,加速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向实质建设阶段。同时,一方面,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更加关注西部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更多倾斜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预见,在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后,国家总的政策导向将会聚焦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力,补齐后发地区发展短板,势必会加大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农业农村、产业培育、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又为龙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云南省、保山市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为龙陵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增添了新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聚焦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谋划和实施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滇西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双百”工程、“两新一重”建设、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等重大战略。保山作为全省重大战略的叠加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趋势,对标对表“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完善了“一条路子、两个前列、三城定位、四化发展、五马竞争”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的奋斗目标,被赋予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大滇西旅游环线枢纽等重大使命。省、市两级重大战略的实施,无疑对推动龙陵国际大通道重要节点建设、工业聚集先行区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交汇点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等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作用,有望获得更多制度、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为龙陵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增添新动力。
一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仍未改变。龙陵县农业依赖种植业的传统生产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设施农业、畜牧、禽类、水产养殖等比重较低。农业主导产业脉络不够清晰,支柱型企业不多,且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服务业层次不高,新兴业态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冷藏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发展仍然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有待提升,农业本身开发、开放度不够,加之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销售不振,产业结构调整阻力重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大,加之龙陵县农业资源短缺,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科技密集、装备先进型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龙陵县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虽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涉农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且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模式、制度和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市场覆盖面有限。目前,龙陵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性服务发育不全,且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农业劳动力产出率、耕地产出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主体还比较缺乏,农特产品品牌培植还比较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五是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乏力,龙陵县的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多、乱、杂的现象,缺乏高端、高质、生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工主体带动不足和品牌推介滞后,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1.农业科技开发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财政支出规模,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着力扩大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农业基础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重点支持育种,加强在培育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有效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支持、引导、实施一批农业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团队计划项目,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积极对接农民需求,服务农业技术创新,联合企业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加强智能化、环保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提高补贴标准,进而提升耕种收播效率。
2.加强县域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全链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促增收为目标,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通过5年的聚力打造,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产业渗透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强的现代农业园区,构建起覆盖各层级的县域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到2025年,建成8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即:黄山羊生态养殖现代农业园区、滇重楼种植现代农业园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农业园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生态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水产苗种繁育现代农业园区、冷凉山区特色鱼类养殖现代农业园区、原生境野生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力争申报认定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销售收入20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带动能力,创建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落实好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4.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进一步健全以县农业农村局为一级监管网络,镇街为二级监管网络,行政村三级监管网络,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四级的“县、镇、村、基地”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积极推广运行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检测数据监管系统、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重点推行了农产品速测和合格证监管系统的运行。
5.农业品牌培育提升。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龙陵黄山羊”、“龙陵紫皮石斛”、“龙江稻花鱼”、“褚橙”、“龙陵原生境野生猕猴桃”等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品牌。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商标,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企业通过注册商标筑起品牌保护首道大门,建立企业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健全农业品牌保护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加大打击假冒原产地证书、标识等违法行为的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规划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水务局、林业和草原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规划,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定期的会议制度,由各部门负责成员参加,解决和决策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
农业农村局要坚持规划引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部门服务的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统筹谋划,注重配合,强化责任。涉农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将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
(二)保障投资需求
一是强化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随着农业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投资的主体渠道,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切实保障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性、公共性、创新性建设投资力度,保障对农业机械化、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投资重点向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倾斜。
二是抓实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积极协调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乡镇、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化涉农信贷与保险业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龙陵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完善贷款政策,加大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继续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三是拓宽社会投资渠道。调动和激励村级集体、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自身的投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和工商资本投入。加强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地投资。协调、优化、整合乡镇政府、园区、企业的招商资源,实现由“随机招商”向“理性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实现由“专人招商”向“专业招商、专家招商”转变,帮助企业理性投资、科学投资,确保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强化科技协作机制。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战略协作,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基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业标准化种植、产业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强化科技信息推广。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示范创建,开展智能农业示范点、智能农业提升示范基地、益农信息社等工程建设。实现智慧动态监测全覆盖,检疫监管、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率达到100%。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因需施教”的原则,运用“菜单式”“分段式”“帮带式”培训方式,开展标准化栽培种养实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开展新型职业培训。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原则,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为加快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员培养,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或成员中进行推荐。邀请知名农业大学专家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扩大产业规模,成为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对贫困村科技带头人开展帮扶科技培训,在镇街道选拔能够长期务农,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行业生产骨干,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其发展产业,提高其增收能力,从而为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四是强化“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规范”制度(规范生产、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四)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坚持“巩固基本面、覆盖全领域、稳步提标准”原则,通过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保险责任广、保障程度高、理赔程序简、费率水平合理的农业保险新体系。落实中央财政农业补贴,加大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补贴,构建“中央保基本、地方保特色”农业保险补贴机制,实现口粮作物农业保险全覆盖,探索将茶叶、牛羊、中药材、特色林果等品种纳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专属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推进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
(五)强化考核调度。把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政策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完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信息系统,及时调度政策措施落实、产业发展规模、产品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带农增收等信息,为开展精准评估和调整完善产业帮扶政策措施提供基础支撑。
(六)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产业发展能力。总结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广泛宣传社会各方帮扶产业发展的生动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持续开展产业发展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治理,进一步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构建产业帮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附件:龙陵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库(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