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2-7-/2019-0128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镇安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9-01-28 |
文号 | 浏览量 |
——2019年1月26日在镇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镇人民政府镇长 赵孝磊
各位代表: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镇安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镇上下团结拼搏,克难奋进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脱贫攻坚、跨越发展等繁重艰巨的任务,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镇人民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镇各族人民,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赶超跨越,以推动镇安跨越发展为己任,苦干实干、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2662万元,比2017年增加4611万元,增长9.6%,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实现产值40105万元、2115万元、10442万元,比2017年分别增加1959万元、1141万元、1511万元,分别增长5.14%、117.15%、16.9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0万元;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9元,比2017年增加925元,增长9.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79978万元、20783万元,比2017年分别增加2625万元、1690万元,分别增长3.39%、8.85%。
(一)齐心合力抓精准、促落实,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动态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脱贫成效明显。扶贫对象更加精准。扎实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通过两次动态管理后,新识别纳入12户45人,识别不精准剔除66户208人,脱贫返贫户3户11人,脱贫退出804户3118人。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163户8933人,其中未脱贫193户63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9.44%下降到1.65%。实现贫困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牢基础。结对帮扶更加实在。组织862名挂包干部继续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和“三同”工作,共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2163户,同吃14787次,同住5390次,同劳动10787次;举办培训班26期,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526人次;挂包单位支持驻村项目11个,累计支持资金317.39万元,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72起,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542条。脱贫措施更加有力。始终把产业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来抓。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60万元,重点扶持2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加强,户均有2个以上“短平快”增收产业;成立了19个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组建服务队38支,培训农村劳动力5509人次,实现转移就业4595人次,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增收。始终把住房安全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来抓。紧紧抓牢住房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全力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458.3万元,解决795户住房问题。实施住房质量提升项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石棉瓦、土基墙、篱笆房进行整改,补齐住房短板,覆盖3263户,其中建档立卡1170户,筹集资金2467.5万元,其中项目资金987万元,群众自筹1480.5万元;投入资金5189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惠及13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实施农村串户路、入户路、庭院主房硬化57.84万平方米,覆盖5816户,其中建档立卡1443户,筹集资金3903.66万元,其中项目资金2381.37万元,群众自筹1522.29万元。始终把生态补偿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撑来抓。优先安排符合条件建档立卡户劳动力从事护林工作,共选聘天然林护林员28名和生态护林员65名,实现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大力发展林果,胡峰、中华蜜蜂养殖,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完成石斛林业贴息贷款10笔,贷款金额108.6万元,登记贴息2.41万元;完成石斛仿野生新植样板76.4亩,补助资金15.28万元,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来抓。积极推进教育扶贫,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惠民政策。13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到政策补助,做到教育惠民政策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来抓。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扶贫再贷款等发放精准,共计发放贷款1700万元,覆盖贫困户378户。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来抓。全力做好参合参保工作,全镇医疗保险参合42042人,参合率99.83%,建档立卡贫困户8933人全额享有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7412人,参保率97.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6445人,参保率达100%。截至目前,新建及改造提升的村级卫生室均达到“四室分离”标准及要求,并按要求足额配备了乡村医生。建档立卡户家庭医生签约率、签约服务率均达100%。始终把政策兜底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来抓。低保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力。共兜底保障61户172人。特困分散供养人员共212户236人,其中建档立卡28户28人。始终把群众工作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落实脱贫攻坚群众工作“三项机制”,深入开展“群众课堂”2轮4800余人次,开展十九大暨脱贫攻坚政策宣讲23场次,开展文艺宣讲12场次,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1350余场次,开展爱心超市评分兑换2轮,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助力脱贫攻坚60场次。始终把社会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实施企业结对挂联贫困村制度,企业共捐赠帮扶资金42.7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无偿捐赠了电视机、建筑材料、路灯等物资。
(二)多措并举抓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形势向好。结合自身优势,深挖发展潜力,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效益凸显。一产实现提质增效。传统农业稳中有增。完成粮食总产量2.123万吨,比2017年增加0.011万吨,增长0.52%;种植烤烟4286亩,完成合同收购量9800担,实现产值1324.47万元;2017/2018榨季甘蔗农业产量21355吨,入榨20555吨,完成甘蔗新植面积787.8亩,超任务完成287.8亩;茶叶面积稳定在15400亩,产量1165吨,实现产值2577万元。畜牧业稳步发展。大牲畜存栏31654头、出栏9975头;生猪存栏51641头、出栏67849头;羊存栏16110只、出栏13340只;家禽存栏153947只、出栏105870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713吨、禽蛋产量437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0645万元,比2017年增长7.21%。全镇积极探索创新肉牛养殖模式,通过代养寄养,共完成肉牛任务1980头,超任务完成180头,真正做牢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规划实施2018年退耕还林项目3000亩,完成2016年退耕还林项目补苗2800亩;完成2017年核桃低效林改造2000亩、提质增效3000亩。完成核桃产量400吨。现有林地面积达31.40万亩,森林覆盖率70.6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完成农村土地流转6563亩,发展规模农业,全面建成纹党参产业基地,全镇现种植纹党参、滇重楼、川芎、草果等特色作物5335亩,产值达到1551万元。初步建成冬桃、西红花、林下养殖、核心糖料等特色产业基地。二产实现提速升级。企业引进培育成效显著,镇内共有木材加工厂13家、石材加工厂4家、茶叶加工厂14家、矿产开发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61个,小微企业41个,二产年产值2115万元,比去年增长1141万元,增长117.15%。活性炭生产等新兴企业顺利入驻,建筑业发展不断加速。三产实现提档升级。完善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了红色旅游线路过境段、国道320线过境段两条旅游经济带建设,镇安温泉二期启动建设,近郊综合休闲品牌逐步打响,旅游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三)坚持不懈抓管理、促质量,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抓项目落地,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长远发展基础。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大瑞铁路、品斛堂万吨精米酒加工基地等项目协调服务工作高效开展。总投资13120万元的浦发基金项目、总投资10401万元的国开基金项目建设基本完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面。投资1288.9万元,实施边境地区转移项目13个;投资1920万元,实施48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活动室建设项目;投资194万元,于2018年实施小田坝社区大坪子2017年省级村寨规划建设示范村项目;投资200万元,实施邦别社区2018年度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农田水电路方面。投资47.7万元,实施镇北社区月亮田至龙江老路硬化;投资55万元,实施官岑村沟头自然村至芹菜塘水库道路硬化;投资500万元,实施回欢社区村组道路建设项目;投资600万元,实施官岑、大水沟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示范工程。总投资2500万元的2017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工。沪滇协作方面。投资850万元,实施八〇八社区功能提升项目、回欢社区功能提升项目、官岑村功能提升项目、官岑村肉牛养殖项目等4个项目。乡村振兴方面。《镇安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初稿已定,镇安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
(四)一以贯之抓重点、补短板,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共享共建治理格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始终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色镇安”逐步实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对全镇所有重要水库、河流、沟渠、坝塘设立了镇、村两级河长,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作为重点监管内容之一,形成了河库渠全民共管的良好氛围,“清河”“清湖”行动全面铺开。集镇“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北大街、镇北社区320国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有效开展。公共安全稳中向好。深入推进平安镇安、法治镇安建设,认真开展“七五”普法,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学法用法的能力,全年干部职工在线学法率达100%;集中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6次,发放普法宣传单20000万余份,受教育群众33000人次,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深入开展“缉枪治爆”“全民禁毒”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共接警432起,处置432起,处置率达100%;立刑事案件24起,破案10起,破案率达41%;治安案件144起,破案144起,破案率达100%,发案率明显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装农村防控网监控探头458个,实现对主干道、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和交通要道出入口24小时治安监控。健全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平台,抓实“三级三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民情民意访谈制度,坚持镇领导接待日制度,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件,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镇、村、各行业、各部门协同配合,广泛宣传,悬挂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发动群众,摸排线索,深挖彻查黑恶痞霸势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施工安全、森林防火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汛期安全、校园安全和农业生产生活安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工作8次,排查各项隐患200处,共形成安全检查记录50余份,发放各类安全宣传资料4000余份,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守6.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同步推进;强化源头防控,封停非法采石场6个,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更加规范有序;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地质灾害监测员自然村全覆盖,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伤亡事故。
(五)千方百计惠民生、促和谐,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目标考核机制日益健全,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50万元,实施淘金河小学综合楼和幼儿园项目;投资160万元,实施镇东小学教学综合楼项目;投资320万元,实施邦迈小学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投资150万元资金,实施正平小学综合楼项目;投资190万元,实施岭干小学综合楼项目;投资580万元,实施龙二中初中部学生宿舍楼项目,投资94万元,实施学生洗浴室项目,运动场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学生住宿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教研教改工作扎实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小学综合考核位列全县第四名;高考上线率100%,本科上线155人,其中一本上线15人,比上年多4人;中考参考学生385人,500分以上93人,居全县第二。卫计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等工作全面铺开。严格按比例选优配强乡村医生队伍,基层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1920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735人。乡村一体化卫生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馆建设走在全县前列。计生服务水平提高,群众优生、优育意识明显增强,累计完成“三术”521例,孕前优生检查220对,报批“少生快富”5户;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年末全镇总人口达44700人。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得到巩固,“七彩云南”全民体育健身工程深入实施;投资240万元实施镇安足球场建设项目建成使用;耍龙、舞狮、花灯等民间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完成了208套广播电视 “户户通”设备的发放及免费安装工作;补齐全镇贫困户无电视短板310套;投资486万元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个,实现全镇19个村(社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场所全覆盖,宣传阵地、舆论阵地、群众文化生活得到全面巩固提升。与市图书馆共建首个自然村图书阅览室;向阳寨土陶、臭豆腐、糯米白糖等镇安土特产品声名远播;在龙陵县第二十三届职工篮球运动会上取得甲级队第五名的较好成绩。精神文明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实现村级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推动“喜事简办、旧俗新办”成为新风尚。大力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全镇形成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力,累计发放救灾资金10.2万元,各类支农惠农补贴385.68万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40.81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00.77万元;就业创业、劳动力转移工作有效开展,开发就业岗位348个,实现就业34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950人次,劳动者权益保护明显增强;殡葬改革稳步推进,继镇安、镇南、镇北3个社区后又启动大坝、小田坝2个火化区,火化对象火化率达100%。龙陵—镇安城乡公交线路、镇安—邦迈、小田坝、八〇八镇村公交线路开通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上报县级,预计2019年底能开通公交线路,开通后极大的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此外,老干、工会、统计、档案、民族宗教、老龄、残联、妇儿工委、科技、电力、邮政、电信、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扎实开展,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有条不紊抓改革,促服务,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务实高效作为加快发展的保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程监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实施办法,会议、文件数量进一步精简,廉政食堂能效彰显,“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厘清“两个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全面筑牢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基准,严格执行党政主要领导“五项不直接分管”“三重一大”和末位表态制,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认真落实政务、村务、财务公开,着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自觉接受镇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累计收到代表意见、建议29件,均按规定办理,面商率达100%,答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0%以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自觉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政府服务不断优化,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财税体制改革得到落实,行政事业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新局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苦干,才能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全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的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顽强拼搏和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全镇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各位代表,向关心关注镇安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欠发达、镇域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我们的主要镇情,加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农村经济总量偏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持续增收基础不牢,缺乏创新增收手段;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离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部分干部作风不实,行政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19年目标任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2019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镇、农业稳镇、工贸富镇、文旅扬镇、开放活镇、科教兴镇六大战略,加快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治理体系重构、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党建创新七大工程,全力打造富裕、开放、法治、文明、和谐、通达、幸福、美丽新镇安,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8000万元,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0元,增长10%左右;农业总产值达48500万元,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0万元,增长18.75%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88000万元、22900万元,分别增长10%、10%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019年着力抓好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断提升脱贫质量,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考核评估。扶贫工作力度只增不减,完成2019年1个贫困村退出,132户464人脱贫目标。突出产业扶贫,实现长效脱贫。拓宽产业扶贫渠道,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结合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外出务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致富。建立脱贫后续跟踪扶持机制、返贫户救助扶持机制、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等长效机制,切实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着力就业扶贫,助推稳定增收。通过各村(社区)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精准掌握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就业需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深入开展就业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积极搭建各类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力求职供需对接平台,促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鼓励农户就地创业、自主创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创业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争取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因户因人设岗,加大建档立卡人口生态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的选聘和管理力度,增加贫困人口的稳定收入。抓实教育保障,绝不让适龄儿童因贫辍学。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加强对全镇义务教育学段、流动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不让一名贫困户子女辍学。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壮大教师队伍,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外出接受职业教育,做好“雨露计划”补助,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大病集中专项救治,持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预约转诊等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切实让健康扶贫民生工程取得成效。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和住房质量提升短板,确保群众住有保障。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安置点的安置规模建设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和养殖小区,加快推进绿化亮化工程。强化易地搬迁户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生态补偿等政策落实,不断提升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保证建档立卡户搬迁后能持续发展增收,实现“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继续以全镇所有农户为对象,以消除新出现危旧房为重点,通过奖补资金,以拆、建、改等方式,实行“应改尽改”,持续巩固住房质量提升。
(二)调优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养殖等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目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提质升级。坚持走农业规模化道路,深挖粮食、烤烟、甘蔗、蔬菜生产潜力和畜牧、石斛、茶叶、水果、胡蜂、中药材增值潜力。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确保粮食总产量达2134万吨以上。大力推广甘蔗良种良法,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单产和效益,完成950亩新植面积。优化烤烟种植,完成11000担烟叶收购任务;茶园面积稳定在15400亩,力争实现干茶总产1170吨;强化核桃、糯橄榄、澳洲坚果中耕抚育管理;发展滇重楼、纹党参等中药材;扎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及时足额发放各项惠农资金,进一步调动和支持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多举措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宽带入户、农村电商等工程,有效对接供给侧和消费端,提升农村市场活力,在拓宽市场上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矿产加工规模化、精品化,提升工业辐射带动功能。依托镇安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综合仓储物流园区及建设集加工、仓储、物流、配送、批发、信息、检测、运销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专业市场。深挖旅游文化资源。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探索文旅工农商融合发展模式,主动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充分发掘古道文化、戍边文化、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等资源,做好月亮田美丽乡村、达摩山文化体验区、古城山综合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镇安温泉二期、向阳寨传统村落、小田坝田园综合体、三锅疆生态农业庄园等项目,积极配套完善现代服务业,增强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大对镇域旅游资源的宣传、整合、包装、推介,争取更多的商家落户镇安。
(三)强化项目支撑,多领域推动项目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工作机制,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保姆式服务,落实班子成员挂钩、目标责任考核、现场协调推进、时序进度倒逼、工程项目清单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协调,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服务、全领域监管,做好沪滇协作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大瑞铁路、品斛堂万吨精米酒加工基地等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推进“五网”建设高效化,加快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农田水利、村组道路、美丽乡村、环境保护、集镇建设、农网改造、整村推进、信息网络、能源开发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位一体”、片区综合开发、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农村危旧房改造、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申报、建设进度,逐步补齐基础设施欠账,不断夯实全面小康基础,切实增强跨越发展后劲。
(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多渠道提升群众获得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民生事业,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广大群众幸福指数。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控辍保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达9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98.3%以上,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升保障水平。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健康扶贫,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努力提升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范围,提高参保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制度落实,确保实现精准救助。认真落实双拥优抚、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各类惠民政策,切实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扩大就业创业。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发展产业、人才储备相结合,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企业,引领群众致富。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移风易俗行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平安建设。将社会矛盾化解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全面治理不良风气,对农村黄赌毒、违法建设、邪教活动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加大镇村综治中心建设投入,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扩大治安监控覆盖范围,坚决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抓好统计、档案、防震减灾、电子商务等各项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着力提升乡村品质,多途径加快城乡发展步伐。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镇域战略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确立集镇、村庄定位和形态,精准定位主体功能分区,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争取实施崇善大道新建、滨河大道扩建、正街改造等项目,抓紧实施玉带河生态廊道、320国道过境段文化长廊、老邓营森林公园、畜牧市场迁建、镇区入口公园、环镇东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集镇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稳妥推进开通公交车和启用客运站工作。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抓好集镇“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坚决遏制“两违”建筑增量,全面消除集镇规划区“两违”建筑存量并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确保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让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振兴乡村经济。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乡村布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争取竹箐、邦迈、大树街等小集镇改造提升项目,以及户帕、邦别村委会搬迁项目和竹箐、回欢、芒告、大水沟村委会改造提升项目,打造一批辐射面宽、带动力大的区域性集镇综合体和中心村。
(六)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严格落实推进改革的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责任体系,认真贯彻上级改革举措,确保各项改革政策在镇安落地生根。深化政府机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投资融资、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改革,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全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友邻乡镇、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全面对接先进生产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推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谋。整合镇安籍在外人士资源,促进在外镇安人经济和本土经济融合发展。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明确招商重点,选准引资方向,瞄准先进技术和行业龙头,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招商和填补产业空白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引进一批优势企业进驻镇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镇安,一批优秀人才扎根镇安。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严格依法组织收入,贯彻执行“乡财政县乡共管理”的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电子化支付、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资金支付方式。强化对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及重大政策实施情况和财政专项资金跟踪问效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盘活存量资金,强化绩效考核。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认真落实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措施;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等重要领域专项改革。
(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抓实生态环境保护。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镇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让全镇人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制度,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制度,严守生态红线,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治理,推广低碳技术、环保产业,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抓实监督工作,严格控制企业和个人乱排乱放,破坏生态环境,全力抓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河长治、河长清”。严格林木采伐制度,确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严格生态治理,确保绿水青山。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综合服务平台等宣传媒介,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企、进校、进村、进家庭,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生态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定信念,忠诚干事。自觉接受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续写新时代镇安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力脱贫攻坚、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跨越,坚持做“行动政府”,全力推进中央重大战略贯彻落实,全力推进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部署安排精准落地见效。
(二)依法行政,规范干事。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权履职,提高依法治理和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七五”普法,着力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三)勤勉施政,务实干事。大力倡导马上办、主动办、创新办的工作作风,始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持续加强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优质服务取信于民,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形象。切实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坚持以“严”字当头、“效”字为要,严厉查处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坚持“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驰而不息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大力整治“四风”,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真正让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从严治政,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牢固树立务实为民、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作为成就新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攻坚克难、甘于埋头苦干、善于抓住机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