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86-3/20240206-00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龙新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4-02-0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机关事务
龙陵县龙新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发展难中求进、变中求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和各位代表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乡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承压前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乡经济稳中提质、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9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31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亿元、1.8亿元,分别增长13.7%、2.44%。

(一)我们聚力优环境、强创新、提质量,产业动能持续增强。现代农业稳产提效。全乡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牢“国之大者”责任担当,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零容忍推进土地违法图斑整治工作,全力推进耕地流出图斑整改工作,2023年,恢复耕地6061.8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万亩、产量2011万公斤。种植蔬菜0.6万亩、产量288.5万公斤,烤烟1509亩、产量4000担,实现经济收入681.6万元。茶叶采摘面积1.1万亩,产量101.2万公斤。肉类总产量106.4万公斤,产值2.15亿元,增0.47%。探索发展木瓜、香橼等特色产业695亩,规模化种植姬松茸、羊肚菌等食用菌150亩;石斛产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准确定位,集约化栽培1453.6亩,鲜条产量4286.5公斤,石斛枫斗产量3.1万公斤,总产值超3000万元;。工业经济稳中提质。锚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支持服务园区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做好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真正在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上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以乡村两级服务的“用心”,让市场主体经营户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2023年新增企业258户,个体471户,增速和增量均位于全县前列。文旅品牌独具特色。围绕“县城周边休闲生活区”定位发展思路,推动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建成雪山AAA级旅游景区、挂牌市级文艺创作基地、摄影基地,发展集餐饮、民宿、康养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成功举办黄草坝小米地“刀杆节”、勐冒“洋芋美食节”、雪山文化旅游节、蚌渺湖“无计划露营”等一系列活动,提高龙新知名度,带动农特产品迎来“新市场”。2023年共接待游客数达13.3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200万元,辐射60余家餐饮民宿有序经营,带动50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

(二)我们全力抓建设、提品质、促增收,乡村振兴有力有效。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总计实施项目29个,总投资2753.8万元。完成勐冒社区集贸市场、黄草坝社区集贸市场冷库、大硝河村农特产品交易中心、蚌渺社区绿美乡村、菜子地村安吉白茶提质增效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绕廊、勐冒、雪山等3个村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项目,国道G219龙陵(黄草坝)至龙镇桥段项目(龙新辖区)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已全线开工建设。勐冒社区火烧箐、笼统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勐冒社区仓储物流中心、龙新社区、菜子地村匡家组环境综合整治、荆竹坪村岗场园、龙新社区新寨四组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文旅融合发展、闲置资源盘活利用、项目推动、产业培育、抱团发展、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形式,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实现村集体经济“双增20%”目标,累计入账273万元,较2022年净增51万元,增长23%,其中,黄草坝社区入选保山市集体经济强村。脱贫成果有效巩固。落实好“五年过渡”和“四个不摘”政策要求,以防止返贫为底线,聚焦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增收目标,持续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全乡监测对象共有244户863人,消除风险140户548人,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63.5%,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双绑”率达100%,完成脱贫人口“产业奖补”申报89户,兑付资金21万元,实现全年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613.4元、增长13.7%。

(三)我们合力重共治、抓共建、促共享,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土地管理逐步规范。紧紧围绕农村房屋精准摸排全面“清”、因地制宜规范“建”、强化审批严格“管”、盘活闲置高效“用”,完成农村房屋建设45户、抗震加固改造1户、危房改造20户、确权登记5户,拆除违章建筑3户,完成卫片图斑整改8个共5.5亩,整治“大棚房”问题6个。绿美建设全域推进。以“一村一示范”为抓手,建成市级绿美村庄13个、绿美公路2条、绿美河湖1个、11个村(社区)均成功申报省级森林乡村,雪山秋场成功创建省级绿美村庄,茄子山水库被评为市级绿美河湖。勐冒老虎石垃圾热解站建成投用,清理、转运、处理垃圾3700余吨,村(社区)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6个,污水治理率达24.06%。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完成50户农村户厕改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长制”、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乡村两级河长巡河1184人次,开展“清河”行动11次、非法采砂采石专项整治联合执法4次,查处非法采砂点53个,没收砂石6577.6立方;整改河湖遥感图斑17个。服务好大秧田水库除险加固和大硝河、绕廊河、雪山苍蒲河中小流域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人饮工程10个、新建水源点12个、蓄水池6座。全面推行林长制,扎实开展爱林护林专项行动,完成异地植被恢复1368.6亩,人工更新造林80亩,油茶培育140亩,义务植树4万株,实施林草有害生物监测及病虫害防治8.5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8.63%。实施野生动物救助3起,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1起,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更加牢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全国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扎实推进各级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14个历史遗留矿山完成生态修复。

(四)我们倾力办实事、解难题、暖民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我们积极回应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稳步提升。优化完善教育设施,投资51万元,实施学校各类建设项目5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围绕“成熟一校撤并一校”原则,顺利完成撤茄子山小学并入蚌渺小学、撤黑山小学并入龙新中心小学工作,开通茄子山村、黑山村、菜子地村3条“校园直通车”路线,打通服务学生返家返校“最后一公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乡教学质量综合考核获全县第4名,考取一本42人、二本46人,龙新中学获市级表彰,教师个人获省级表彰1人,市级表彰2人,县级表彰60人,乡级表彰147人,发放优秀和困难学生奖补资金12.5万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更加优化,慢性病管理中心、双拥医院和村(社区)卫生室“中医阁”创建达标,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审。社会保障暖心惠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63个,发放各类创业贷款699万元,开展技能培训10期415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9%。发放农村低保、孤儿生活补助、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残疾人补助等各类救助资金1181万元,1977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老一小”工作水平明显改善,为全乡99名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建立了探访关爱服务工作台账、进一步做好110名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日常看护、生活照料等服务。探索建立县、乡、村、组、校五级包保责任制,对422户558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行全方位关爱工作。双拥工作有力推进,龙新乡人民政府被评为县级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文化生活更加富足,雪山村水碾水磨群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申报工作有序推进,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改造提升龙新文化中心活动场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各类活动出新出彩。

(五)我们着力强治理、重平安、守底线,社会稳定持续向好。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打击电信诈骗、走私、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有力有效,扫黑除恶、命案防控、禁毒防艾、防范邪教、反恐怖主义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全面加强,平安龙新建设稳步推进,全乡刑事案件、纠纷警情、电诈案件分别下降47.3%、45.8%、50%。“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成效显著,“1+N”模式得到市级认可,乡综治中心被评为保山市示范级综治中心,茄子山村被确定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四有”治理之路被法制日报宣传报道。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妥善处置勐冒牛场土地承包历史遗留问题,苏会美同志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马新龙同志被授予云南百佳法律明白人称号,信访、矛盾纠纷总量分别下降88.9%、13.3%。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安全责任压紧压实,安全监管落细落小,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和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自建房屋、城镇燃气、消防、食品药品、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持续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全乡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乡级消防工作站按“一队一站”要求创建达标,应急综合演练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龙新乡“8·08”安全度汛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家自然资源部肯定。

(六)我们大力抓改革、转作风、塑形象,履职效能持续提升。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以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为契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从严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府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不断深化,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不断优化。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办理答复人大代表建议13件,办复率达100%。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政府议事规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使用权力、履行职责。积极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深化政务公开,主动公开信息306条,受理“12345”便民热线交办事项19件,办结率达100%。作风建设不断深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廉龙陵建设行动深入实施,聚焦“小切口”兜牢民生底线、政务服务质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等领域,查处违规违纪案件12件。全面系统整改上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审计等反馈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稳步下降,文件、会议分别精简1%。积极争取“一揽子”化债政策,打好“组合拳”,实现化解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与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在建重点民生项目一体落实。

各位代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年来,我们负重前行、克难奋进,坚决打赢了耕地流出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补短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三场硬仗。面对艰巨、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全乡上下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拼出了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喜人局面。这是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乡人大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龙新乡人民政府,向全乡人民,向各位代表,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新发展的各级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离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乡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综合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资金缺口与各项刚性支出矛盾突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和社会风险防控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基层治理等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三是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可支配收入偏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需加倍努力。四是政务服务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个别干部思想僵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不善担当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县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和乡党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的总体思路,深入落实“3815”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以赴稳大局、破困局、开新局,奋力打好龙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达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7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3674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1.5%。

围绕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高质量发展,以更大力气推动产业升级。坚持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并举,全力以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常态化做好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治,持续储备土地资源,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推动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稳中有升,粮食种植稳定在7.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020万公斤以上。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巩固提升烤烟、茶叶、马铃薯、畜牧等传统产业,重点培植石斛、羊肚菌、姬松茸、生态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探索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产业。深入推进石斛规范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研发、多元化发展,推广石斛花卉“+电商”“+庭院”“+农旅”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石斛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文旅提质升级。立足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以传承农耕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发展休闲农业等为重点,摸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龙新农耕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型。用好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文化“三张名片”,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滇西旅游环线、沿边跨境旅游等旅游经济带,着力推进黄草坝温泉、勐冒农场、蚌渺营地、大雪山、小黑山、大硝温泉等以县城为中心的周末1小时旅游圈,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实施文旅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三关温泉颐养新村、雨辰湾旅游度假村等项目,着力推动文旅乡村建设,打造富有龙新特色的旅游品牌。立足“吸引人、留住人、带消费”的目标,大力发展“体验式经济”,精心谋划勐冒玉米、马铃薯高质高效示范种植基地,发展“订单式”种植,打造“周末菜园”;借助蚌渺湖天然优势,探索“营地+景区”“营地+亲子活动”“营地+康养”等形式,打造“蚌渺无计划营地”“冬游仙境蚌渺”;立足文化传承,以创新理论“铸魂”,农耕文明“塑形”,乡土文化“提神”,培育农耕龙新乡村旅游品牌。力争年内接待游客13.9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万元以上。

(二)围绕防返贫底线,以更实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围绕“五美一优一佳”创建目标,全面推进“一村一示范”创建工作。持续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留住乡愁,让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力争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确保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脱贫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增幅20%以上,力争勐冒社区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扩建农村道路,实现通组通户道路全硬化。全力提升龙新集镇形象,加大集镇管理力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保持“两违”整治高压态势,大力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持续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确保农村建设秩序化规范化。健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

(三)围绕补短板弱项,以更好资源促进基础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发展原则,在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等五个环节上做到“三看三深化”,为龙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抓好项目储备。紧扣国家和省级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立足乡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谋划储备一批利长远、促发展、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确保全年谋划储备项目26个以上,总投资9500万元以上。推动项目落地。坚持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效益,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加快荆竹坪村有机石斛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绕廊社区新寨手工茶加工厂、勐冒社区物流中心配套设施、大秧田水库等项目建设,建成投用绕廊社区红花油茶加工厂、绕廊和雪山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勐冒社区仓储物流中心(二期)、荆竹坪至三关道路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雪山村集贸市场、蚌渺社区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建设。做好要素保障。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健全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拿地即开工”,优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高效推进项目落地、建成。

(四)围绕可持续理念,以更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突出重点污染防治。全面抓好河长制、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及公共配套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积极申请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做好公路沿线及河(湖)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加快推进转运处理设施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持续开展矿产资源领域“打非治违”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森林抚育2500亩,油茶培育500亩,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促进龙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美乡村建设。以生态振兴为支撑点,坚持绿美建设一直抓,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严格执行绿美建设负面清单规定,以建设绿美乡镇、绿美村庄、绿美公路、绿美河湖为重点,持续加强村容村貌、路域环境整治,见缝插“绿”,加快推进绿美龙新建设。

(五)围绕惠民生宗旨,以更好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聚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稳岗扩岗政策措施,做实做细就业创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4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提升援企稳岗、创业贷款等精准度和服务质量,发放各类创业贷款700万元以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358”奋斗目标,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一体推进,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控辍保学力度,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力争一中上线率提升5%以上。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确保“平安校园”创建覆盖率达100%。用足用好教育发展基金,持续营造尊师重教、全社区重视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推进健康龙新建设。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留住医疗人才。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有针对性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及卫生乡镇、卫生村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医保参保率均达99%以上。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核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加大残疾人、困难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兜底保障力度,全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切实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场以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力争龙新雪山水碾水磨群申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六)围绕保安全稳定,以更高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夯实安全发展基础,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传承“浦江经验”,推动“四下基层”走深走实,拓展“一联三定四包”机制成效,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持续推行“人民调解+仲裁+信访”“警格+网格”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全面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加快无毒示范乡村创建,防范邪教蔓延渗透,推动新时代反恐怖工作高质量发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控新增债务规模,稳妥推进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健全财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加强企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在建项目、地质灾害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突发事件。

各位代表,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坚毅前行,方能不负重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以拼的劲头、抢的状态、实的作风,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成绩,奋力谱写龙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龙新乡人民政府      

2024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