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86-3-/2020-1115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龙新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0-11-1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龙新乡“十四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1 月再次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生态、美丽新龙新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立足乡情,综合分析龙新乡“十四五”的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充分估计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来预计我乡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发生质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非公经济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兴旺发达,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三)工作措施

1.聚焦统筹为要,突破乡村振兴瓶颈全面小康的盲点是乡村,突破是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统筹各种资源向乡村振兴聚焦,整合各方力量向乡村振兴聚力,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围绕建成“城乡融合、阡陌有序、田园纵横、河湖清澈”的美丽坝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美丽集镇、“生态美、环境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月明风清、宜居宜游、文化多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庄目标,到 2020 年末实现有机衔接、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末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 年末实现全面振兴、全面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确定1 个乡村振兴试点,打造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实践样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按照县城发展定位,坚持城乡一体、多规合一、功能融合的总体思路,将勐冒、黄草坝片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规划建设,打造美丽坝区。

2.坚持提升为要,突破脱贫巩固瓶颈。必须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治责任,确保指挥体系、扶贫政策、攻坚队伍、工作机制保持不变。扎实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精准做好防贫返贫工作,认真完成各级巡视巡察检查督查督战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继续深化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兜底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措施,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做到政策优先落实、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做好防贫监测和风险化解。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3.坚持规模为要,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的出路在规模、效益在科技。必须按照“优化产业布局、实行规模经营、提升发展内涵”的思路,推动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全面构建“稳一产抓增收、促二产抓特色、育三产抓带动”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思维,“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畏首畏尾、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思想观念,弘扬“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敢闯敢干、不胜不休”的改革气魄。按照“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树品牌、品牌促效益”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业产业生态化,深挖传统产业发展潜力,积极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模化发展打造上下功夫,全力做大基地,做强规模,做优品牌,依托沪滇合作项目,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向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流转,积极培育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坚持“无工不富”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做优产品,做出特色,做大企业。

4.坚持项目为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经济发展的底气在基建、实质在投资。必须按照“强化对外辐射、畅通对内循环、多点多极支撑”的思路,持续加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提升跨越发展条件。坚持“一切力量向项目集中,集中一切力量抓项目”,围绕“全面推进、连片开发、基础优先”的思路,盯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规划和储备一批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优质项目,做到对上可申报、对内可实施、对外可招商,切实改善基础、壮大产业和服务民生。规划到2025年,全乡储备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生态、城乡融合发展等基础设施191.46亿元。

5.坚持民生为要,突破社会事业瓶颈。改革发展的初心在民生、使命在惠民。必须按照“统筹协调发展、落实保障制度、引导社会预期”的思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巩固“均衡发展”成果,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争先进位”。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持续改善提升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化社会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按照全市“能外部不内部、能城市不农村、能工业不农业、能现有不求异、能产业就不公益、能公益就不兜底”的“六能六不”就业扶贫战略,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岗位开发措施,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管理社会化,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6.坚持全域为要,突破生态建设瓶颈。生态建设的根本在和谐、核心在自然。必须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思路,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融合、协调推进、共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龙新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上少走弯路,才能建设好全乡人民共有的美丽家园。全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及时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强河湖库渠综合治理。坚持最严格的矿产资源保护制度,有效遏制矿产资源盗采行为,全面推进矿山恢复治理。全面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深化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两违”治理成果。全面推进殡葬改革专项治理,引导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尚。凭借龙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文化底蕴优势,以旅游生态化为指引,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原则,突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文化挖掘、旅游产品招商等重点,统筹开发黄龙玉、温泉、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着力发展生态体验、旅居度假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快推进旅游文化项目策划包装、规划建设等工作,加快旅游环线规划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强化对外宣传推介,着力提升龙新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7.坚持创新为要,突破社会治理瓶颈。社会治理的主体在群众、作用在基层。必须按照“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重心下移、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路,持续巩固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以“雪亮工程”建设为契机,健全社会综治和公安派出联防的维稳工作机制、以社区矫正为基础的特殊人员管控措施,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震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综合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化解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加速推广“枫桥经验”,全力打造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社区日常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联防联控体系,充分发挥“三户五户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畅通沟通联络与信息共享渠道,构建横到边、纵到底,上接县下到村的疫情防控网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8.坚持开放为要,突破改革发展瓶颈。坚持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并重,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深入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着力税源培植,增强财政支撑保障能力,强化资金盘活整合,增强预算统筹能力。要全面深化招商引资,深入实施“工业富乡”“个私活乡”“文旅扬乡”战略,抓实精准招商、借力招商,认真落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群众自主创业、自办实体,引导发展一批中小微型企业,鼓励本地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黄龙玉文化、温泉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侨乡文化和特有的自然风光优势,结合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节庆旅游、探险旅游等业态,以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加大旅游开发步伐,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落户龙新,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9.坚持实干为要,突发自身发展瓶颈。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政治监督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筑牢思想阵地。导向鲜明地激励干部,理直气壮地关心保护干部,落实好激励干部实干担当的措施,对敢扛事、想干事、能成事的干部优先选拔、大胆使用,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