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4-3-/2022-0129002 发布机构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2-01-2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腊勐镇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4日在腊勐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以及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县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抓产业促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烤烟收入喜人,种养殖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坚持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促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防线扎实筑牢。坚持抓统筹促协调,镇村面貌展现新颜,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制度常态化推进,镇容村貌持续改善。坚持抓巩固促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聚焦走访“三类”对象,强化就业帮扶措施和规划引领,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抓项目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一批群众所盼、所望的项目正在实施推进。坚持抓民生促和谐,幸福指数更上一层,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召开全镇教育工作推进会,提出“三年上台阶、五年争一流”的奋斗目标,全镇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措施更有力。2021年腊勐初级中学中考500分以上51人,中考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1。坚持抓社会治理促稳定,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逐渐形成,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成效显著,学校、集市“雪亮工程”全覆盖,综治中心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成功,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

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压力倍增的一年,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同心协力、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21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4832.8万元,比2016年增5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08.1元,比2016年增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0万元,比2016年减380万元,减25.68%,2021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641万元、15078万元,存贷比44.82%。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解决了前进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

五年来,我们奋发实干、进位赶超,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聚焦农业发展,全镇粮食生产稳步提升,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21年,共完成种植业产值1.9亿元,完成作物播种面积3.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万亩,粮食总产1099万公斤;完成茶园种植面积5187.9亩,总产值639万元;甘蔗种植面积2225亩,实现产值346万元;烤烟种植面积1.12万亩,实现产值4773万元,上等烟比例72.58%;水果种植1.78万亩,实现产值1968万元;蔬菜种植1.95万亩,实现产值3256.3万元。聚焦畜牧业发展,投入资金900余万元,支持发展能繁母牛养殖、肉牛规模育肥场建设等20个产业项目,惠及全镇广大养殖户。2021年,出栏生猪5.67万头,肉牛5500头,羊6610只,家禽4.4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1亿元。聚焦旅游业发展,松山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要素日趋完善,松山抗战文化魅力不断彰显。《保山市龙陵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保护条例》施行成效显著,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松山干部教育基地(二期)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垭口社区新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大垭口社区入选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两届中国龙陵松山山地自行车速降赛成功举办,惠通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列入徒步旅游线路,小商品售卖中心、特色农家餐馆全面提档升级,县城至松山大遗址公园城乡公交线路获批。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与国防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授牌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共建、共管、共用作用,不断开拓滇西抗战文化研究新领域,龙陵抗战文化层次和基地办学水平得到有力提升。松山旅游名片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吸引海内外游客近60万人次。

五年来,我们扛责冲锋、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十大工程”建设,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投资8704.65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个,解决401户1629人的住房安全;投资2611.31万元,实施危房改造解决1463户5982人的住房安全;投资478.34万元,实施住房质量提升解决1475户5860人的住房安全。有效扶持产业就业,以贫困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引导和支持贫困村及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为抓手,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烤烟、芒果、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发展肉牛、生猪、黄山羊养殖等增收脱贫。加大就业宣传引导力度,积极搭建劳务供需对接平台,有序组织群众到保山隆基等用工企业实地参观,转移就业52704人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1.1万余人次,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龙潭山、旧寨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2个,有效推动安置点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强力推进“志智同扶”,538名干部职工继续深入村组、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村组唱响“大喇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1年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2.8%降至0,全镇1371户5319名贫困群众摆脱贫困,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五年来,我们重拳出击、建管并重,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新建卫生公厕10座,改造户厕2486座,辖区内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短板进一步补齐。大力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着力提升村容颜值。建设焚烧炉6个、垃圾池89个,购买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桶380个,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垃圾清运费收缴、门前三包等制度。配备公共服务岗103个,采取“每周一大扫,全天候保洁”,实行定点、定人、定岗、定时清理制度,提高清运频次,加大私拉乱倒行为查处力度,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实现生活垃圾随产随清、日产日清。大力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大龙村啊石寨、中岭岗村马鞍山等小组污水处理项目,进一步净化镇村环境,改善农村面貌。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组建镇、村两级河长队伍,扎实开展河长清河、“清四乱”等专项行动,镇级河长和联系部门共同巡查540次,村级河长巡查2640次。强化沿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镇内怒江流域综合治理,镇域重点河流水质持续向好。聚焦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大力整治居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全面清除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扎实推进“除三堆”“治三乱”“创三化”“建三园”行动,持续开展“垃圾乱扔、污水乱排、违规乱建”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党员群众对村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彻底清理,集中整治30余次,清运垃圾量600余吨。大力实施集镇商铺、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制度,深入开展“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比,制定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措施,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垭口社区入选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

五年来,我们倾力投入、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加大校舍安全、运动场改造、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学生食堂建设等方面投资,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共发放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46.08万元。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818.38万元、营养餐补助2155.9万元。办理“雨露计划”补助1410人次,资助金额162.5万元,累计送教上门866人次。五年来,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合同制实用性人才13名,与龙陵县人民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组建1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签约服务36450人次,完成大病救治133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扎实开展强边固防“龙城飞将”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五个管住”“白事简办、红事缓办、其他宴请一律不办”要求,加强重点场所管理和重点人群监测,严格落实扫码亮码、测体温、消毒等防控措施。累计开展疫苗接种第一剂15610人次,第二剂15229人次,第三剂9985人次,已覆盖95%以上人员。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参保16677人,实际参保16009人,参保率95.99%。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20404人,实际参保20284人,参保率99.41%。五年来,普通门诊统筹减免41.55万人次743.81万元,住院统筹减免1.47万人次4605.1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社会救助协理员高频入户,实现保障对象精准调整,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序开展,五年来,累计发放低保保障金2051.93万元,特困户补助金658.0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43.9万元,临时救助补助金额207.14万元,高龄津贴157.13万元,申请“少生快富”奖励资金9.15万元、奖励扶助资金45.43万元、特别扶助资金25.15万元、农村独生子女升学教育奖学金13.36万元。五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抓牢抓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每季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抓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工作,加强巡查检查力度,督促安全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并化解存在的安全隐患。妇女儿童、自然资源、档案、民族宗教、防灾减灾、统计等事业均有新进展。五年来,文体事业蓬勃向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勐狮灯传承弘扬,“看变化、赞家乡、感党恩”文艺巡演,元旦、国庆庆祝活动精彩纷呈,“走进图书馆、全民读好书”系列活动影响增强,乡风文明日渐浸润人心。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影响广泛。全镇10个村(社区)农家书屋、4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户户通”直播卫星工程成功实施,累计安装“户户通”2735套,安装组内广播系统83套,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9.6%以上。五年来,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抓实信访维稳工作,成立腊勐镇社会治理志愿者队伍、女子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建成综治中心,“一条线”联推、“一盘棋”联动、“一张网”联防、“一条心”联建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逐渐形成。腊勐镇、大垭口社区、白泥塘社区、龙陵县大垭口完全小学、大垭口卫生室成功命名第一批龙陵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五年来,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有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七五”普法通过验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贯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县委实施办法,坚决遏制“四风”反弹。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补齐短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路网建设更加密实,五年来,整合边境转移支付、沪滇合作及其他资金7636.05万元用于改善提升全镇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全镇村民小组硬化路达90%以上,入户路、串户路建设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水利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实施水利项目、浦发项目、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等铺设管网、架设水池,解决了安全饮水与产业用水等问题。投资128.5万元建成长箐村净化水厂1座,受益人口2083人。电网设施改造增容,五年来,投资132.2万元,完成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通电工程,新装变压器7台、电表365个。投资完成大龙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过去五年,我们倍感振奋的是,发展的后劲更足了;我们满怀喜悦的是,村镇的颜值更高了;我们颇感欣喜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我们充满自信的是,政府的效能更优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与科学决策,得益于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各挂联单位的关心帮助,得益于镇直及驻腊各单位、各村(社区)的扎实工作,得益于全镇上下的同心协力。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各位人大代表和所有关心支持腊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财政收支形势严峻,政府债务化解任务艰巨;项目投资支撑不足,基础设施仍存在瓶颈制约;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各类风险隐患复杂多变,安全发展抗风险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仍需巩固提升;作风建设尚需持续改进,政府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有待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凝聚各方合力,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全镇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交织叠加,以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三五”取得的显著成绩,积累的坚实基础,加之我们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耕地资源优势以及人才保障等优势,必将成为腊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跳板。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文旅活镇、人才强镇”四大战略,统筹推进全域生态化、农业规模化、文化旅游品牌化、乡村数字化、治理现代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地四区”,即打造中国抗战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龙陵怒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龙陵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区、龙陵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龙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将腊勐建设成为支撑龙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为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数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3%、9%左右。综合实力达到全县中上发展水平。

未来五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改革赋能,聚力补链延链,着力打造龙陵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区。坚定不移地走“以产兴镇、产业引领”路子,在烤烟、水果、蔬菜种植,肉牛、生猪养殖上找机遇、下功夫,以打造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发展为新思路,千方百计引进各类新兴项目,让企业落地见效。打造烤烟、水果、蔬菜“三个万亩”样板,做优种植业。优化烟区布局,强化精品意识,加强跟踪管理服务,确保“万亩烤烟”高质量推进。以高效农田改造和“提水灌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沿江河谷热带水果规模化种植,重点打造“万亩果园”。大力推进青豌豆、无筋豆、葱姜蒜等蔬菜的规模化种植,打造“万亩菜园”。打造肉牛、生猪“两个万头”样板,做强畜牧业。扎实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畅通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满足养殖户用地需求。加强优良品种引进及改良,加大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确保畜牧业健康稳步推进。坚持走“集中育肥、分散繁育”的路子,不断推进“万头肉牛”工程。稳固生猪产业基础优势,强化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及服务,规划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打造“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抢抓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机遇,借力“一座保山”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创建,打造龙陵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区。

(二)聚焦巩固衔接,聚力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乡村振兴新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三生”融合发展,突出旅游小镇、道路建设等项目带动,着力构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和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一平台三机制”扎实开展,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做到“四个全覆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进“五个振兴”,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2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聚焦生态保护,聚力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人居环境新改善。树牢“两山”理念,守住生态红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怒江流域腊勐段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2万余亩、天然林停伐保护9万余亩、公益林保护1.7万亩、90个自然村村组环境绿化、25条42公里村组道路绿化,森林防火通道建设,织牢生态安全网。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力争启动实施腊勐集镇综合管廊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强弱电入地。规划实施90个村民小组污水治理项目,新建热解汽化炉,完善配备垃圾桶、垃圾车等设备,实现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大力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完善一天一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评比、一季一检查制度,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参与,齐心协力打造美丽家园。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完成卫生户厕改造任务643座以上,实现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着力抓好河流水源治理,新建保护设施保护白泥塘社区响水河水源地,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广“河掌云”APP巡河督查,确保河湖长制工作落实到位,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聚焦文旅品牌,聚力深度谋划,着力打造中国抗战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主动把腊勐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融入龙陵、保山旅游“三张名片”、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建设,以松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推动松山遗址、滇缅公路、惠通桥旅游一体化发展,围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力争将松山乃至腊勐打造成为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大垭口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重点抓好抗战文化、民宿旅馆、特色产品提档升级,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公路沿线和周边村产业发展转型,将抗战文化融入到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红色旅游公路环线。实施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实施大垭口至惠通桥红色旅游公路改造,加强大垭口至惠通桥段滇缅路沿线的遗址遗迹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建设。修复腊勐茶马古道登山步道20公里、新建腊勐集镇健身步道5.7公里、新建腊勐骑行步道18公里,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实施特色集镇建设项目,抓住腊碧线三级路建设和腊勐河治理有利机遇,打造腊勐滨河休闲景观带和商贸综合体,在红色旅游公路与集镇交叉路口建设休闲公园,拓展集镇发展空间,推进腊勐集镇与松山景区、大垭口旅游小镇互动发展。

(五)聚焦现代化治理,聚力群众所盼,着力推进共享发展。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建设,不断提高示范创建水平,推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完善落实党建引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加大普法力度,充分发挥“红色里程”宣传队、红白喜事“照管”方言队和挂包干部宣传队的作用,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深入推广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坚持做到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一月一研判,重点排查扶贫领域矛盾纠纷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影响全镇社会稳定的群体性苗头事件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化解,力争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落实四级包保责任机制,对排查出来的风险户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建档、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做好随访跟踪工作,实施精准管控。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加大向辖区群众宣传政策、开展治安巡逻、协助社区民警打击违法犯罪、掌握辖区社会治安动态及做好辖区重点人员的帮教管控等工作。充分发挥“3户5户”联防联控机制,让治理网格成为落实政策宣传、疫情防控等工作坚固堡垒,助推构建平安和谐腊勐进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加强校园安全环境,持续做好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实施腊勐中学综合楼建设,集镇中心幼儿园、大龙小学迁建。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及全民健康体检,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创新医疗体制,进一步规范村级卫生室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接力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同期数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03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060万元,增长111.77%。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动产业发展。牢固树立产业兴镇富民理念,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加快推进规模化种养殖。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全面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种植技术规范化,确保粮食产量保持稳定。采取“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片区)+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肉牛、生猪、烤烟、水果、蔬菜等为主体、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着力打造烤烟、水果、蔬菜“三个万亩”样板。加大烤烟生产技术措施指导落实力度,推动烟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确保完成烤烟种植任务量,力争上等烟比例达73%。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葱、姜、蒜、青豌豆、无筋豆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打造区域规模化种植优势,持续壮大芒果、香蕉、咖啡等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严控动物疫情,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生猪稳产增产,实现生猪存栏达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000头,年出栏育肥猪7万头。大力培育肉牛产业,紧抓产业发展机遇,推进能繁母牛饲养、犊牛繁育、肉牛育肥和青贮加工等多种模式发展,力争实现肉牛存栏1.6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3000头,年出栏育肥牛7000头。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依托抗战文化资源,探索“农业+”“旅游+”“文化+”等模式,全面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返贫。加强产业帮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合力消除致返贫风险。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双绑”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完善股份合作机制,强化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大拓岗稳岗和转移输出就业力度,全面推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帮扶工作和政策稳定连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结合旅游业,发展附加产业,逐步从种养殖转型到服务产业,将抗战文化融入到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红色旅游公路环线。强化人才支撑,持续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着力抓好产业和村庄规划,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进生态宜居,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婚姻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三)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思想防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作为当前头等大事、第一政治任务,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严格落实网格化管控措施。发挥“3户5户”联防联控机制作用,持续强化村(社区)精准管控,做好入(返)龙人员等重点人员排查登记。突出抓好外来人员、人员聚集场所、关键环节、特殊节点和重大活动排查管控,加大环境和重点人群监测力度,发挥联防联控优势,织牢疫情防控网。加大对农贸市场、集市、超市、餐馆、交通、学校、公共应急场所、特殊场所等重点场所常态排查、管控,严格落实“白事简办、红事缓办、其他宴请一律不办”。强化宣传引导。严格落实疫情零报告、日报告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公众科学防护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自觉科学佩戴口罩。持续推进加强针疫苗接种,更快更准完成疫苗接种工作。

(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发展急需、群众所盼”原则,学好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围绕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规模大、利长远、后劲强的重大项目。以水利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打造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八〇八至大龙村人饮、腊碧公路至长箐村杨柳树道路、养庆至红勐线道路硬化、大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腊碧公路至大龙村小寨道路建设、腊碧线三级公路建设等项目。启动实施松柏大沟、混当大沟修缮加固项目,力争实施马鹿塘大沟三面支砌和温古片区支线建设、大滚溏至红旗桥公路、腊勐集镇及周边村人饮提升工程和新田坝至红勐线、新和、长岭岗等一批“产业路”建设,扩大白泥塘社区龙潭山养殖小区规模。计划新建冷库1个用于石斛鲜条的保鲜和储藏、新建打石寨至旧寨坡产业道路1.7公里、实施长箐村里从组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完善大龙村镇级骨灰堂附属设施建设。积极做好腊勐中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配合实施好龙陵县怒江一级支流勐梅河流域松山、大垭口段水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大垭口、腊勐集镇水果示范园和腊勐河石斛种植示范园3个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五)抓实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增绿、护绿工程,谋划补绿、建绿、透绿工程,加快实施路域绿化美化等项目,广泛开展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筑牢绿色发展“防线”,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现象,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各级环保巡察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六)大力发展民生工程。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多办民生实事,多谋民生福祉,切实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严格落实社会保障,对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纳尽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弘扬校长苦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四苦精神”,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发生。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积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群众致富能力。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引领群众致富。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树立法治意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抓实抓好命案防控工作,打好新一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控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力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法治教育,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建成司法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的关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

(七)全力优化政府职能形象。讲政治顾大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更加扎实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做好财政预决算、重大项目等政府信息公开,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健全细化权责清单,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讲奉献有作为,始终坚持为民执政。加强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大力整治庸懒散,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提升执行力,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和谋实绩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办事有效率、诉求有回应、服务有温度。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党委决定的事、上级部署的事和群众关心的事,都能及时安排布置,划定工作时限,狠抓工作落实。讲实干勇担当,始终坚持高效施政。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倡导马上办、主动办、创新办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真正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深入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勇挑“千钧重担”,敢接“烫手山芋”,无畏“急难险滩”,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杜绝“躺平”干部,推动形成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鲜明导向,锻造“三有三敢三争”过硬队伍。讲纪律守规矩,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坚持清廉为本,打造风清气正、干净自律的廉洁型政府。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县委实施办法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厉行节约,严控行政性支出,坚决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推动构建亲而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加大对专项资金特别是涉农惠农资金的监管,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咬紧目标、勇挑重担,干字为先、实字为要,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先进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