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4-3-/2020-0829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20-08-29 |
文号 | 浏览量 |
——2020年8月28日在腊勐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 杨春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今年新年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云南区位和省情进行再“把脉”,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行再动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力量,赋予了更大使命,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百年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牢记嘱托、团结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关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工作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谋发展、促振兴,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1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5316.7万元,同比增1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184元,同比增9.5%;金融存、贷款余额30299万元、14266万元,分别增4.55%、8.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0%,比上年增收100万元,增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1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减少1462万元,下降49.34%,同比减少1424万元,减幅同比下降48.68%。
(一)聚焦问题短板,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夯实。对标云南省贫困人口退出和脱贫成果巩固指标,逐村、逐组、逐户排查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短板和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内容,着力强化各级巡视巡察、考核评估、督查调研及挂牌督战反馈问题整改,问题短板全面清零。困难学生生活补助、“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覆盖。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94户29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累计实现脱贫1367户5300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1.55%降至0.1%。产业就业扶持有效。坚持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补助产业扶持资金374.48万元,带动4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烤烟、青豌豆、肉牛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294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0人次,加大就业宣传引导力度,积极搭建劳务供需对接平台,有序组织群众到保山隆基等用工企业实地参观,实现转移就业3623人。强化保障,精准摸排,主动对接,上门服务,千方百计促复工保就业,有效减少疫情带来的就业冲击,实现春节后1900余人外出务工,新增5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易地搬迁保障有力。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投入801.81万元建成养殖小区2个,提供人畜分离养殖区域10574平方米,有效推动安置点群众规模化发展壮大养殖产业;强化源头治理,将安置点房前屋后16666平方米空地分配到户,实行资源化利用,精细化管理,精耕细作,让群众美了寨子,满了“篮子”。整合资金96.73万元,实施安置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植树植草9576.24平方米,安装安全防护栏1736米,垃圾集中处理、排污、消防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宜居新村寨初现“颜值”。志智同扶成效初显。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强力推进“志智同扶”。538名干部职工继续深入村寨、深入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村组唱响“大喇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强·诚信·感恩”“小手拉大手,脱贫奔小康”主题活动持续升温,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全镇上下涌现出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松山村荣获市级脱贫攻坚先进村,雷会芹、封维应、杨庆桂、杨帅、洪济美等户获脱贫攻坚先进家庭县级表彰。
(二)致力提质增效,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倍增的严峻局势,迎难而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保障措施切实有效。争取沪滇协作项目资金150万元,实施长箐茶厂改造提升,引进龙眉茶业实施优质茶叶加工销售项目,助推茶叶产业换档升级。争取各部门“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名额159个,发放贷款2105万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结合实际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15期,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力有效,群众畜禽疾病防控能力提高。抓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工作,补助保费51.76万元,种养户积极性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增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严密有力,全镇畜牧产业安全稳定。农业产业稳中有增。实现农业产值15301万元,增7.91%。粮食总产1050.89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交售烤烟31900担,中上等烟比例71.2%,实现产值4466万元;种植青豌豆17000余亩,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种植效益大幅提高;蔬菜、中草药、热带水果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更加明显,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畜牧产业逆势增长。实现畜牧业产值18497万元,增8.21%。肉类总产量4724.79吨,禽蛋产量31吨。生猪存栏3.2万头,出栏肥猪4.9万头。大牲畜存栏1.47万头,出栏0.34万头,羊存栏1.08万只,出栏0.75万只,家禽存栏8.45万只,出栏4.06万只。发展养殖2头以上良种母牛农户250户,新增良种母牛500头,建成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场23个,肉牛产业发展态势逐步向好。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松山景区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要素日趋完善,松山抗战文化魅力不断彰显。《保山市龙陵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保护条例》施行成效明显,松山战役战场及周边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惠通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列入徒步旅游线路,小商品售卖中心、特色农家餐馆全面改造提升,县城至松山大遗址公园城乡公交线路获批。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与国防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授牌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共建、共管、共用作用,不断开拓滇西抗战文化研究新领域,龙陵抗战文化层次和基地办学水平得到有力提升。第二届中国龙陵松山山地自行车速降国际邀请赛在松山成功举办,松山旅游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加。
(三)聚力基础提升,乡村环境日新月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全力实施,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路网建设更加密实。全年实施串户路、入户路项目41个,硬化面积12.39万平方米;长箐马六塘小组道路、大龙花桥河道路至红勐公路、沙子坡里勒至养庆白坟寨道路、松山三眼井村庄道路、大龙白坟寨至大石头上组道路、大龙横箐小组道路建设完工,共计硬化29.29公里,直接受益群众1367户4874人;投资190万元完成小寨村组道路建设;争取沪滇资金80万元完善里从搬迁点排污及道路硬化工程;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1.2公里,村组道路短板逐步补齐。水利保障力度加大。投资91万元,长箐里从搬迁点、沙子坡人饮工程、大龙三家村小组、松山岔河小组水处理一体化工程建成使用;投资141万元,建成长箐旧寨坡供水厂;争取100万元实施松柏大沟除险加固工程,腊勐水厂集中式供水工程全面运行,饮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建立水利设施“建管用”一体化机制,水费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电网设施改造增容。完成7个村(社区)17个村民小组公用变压器增容处理,确保群众生产经营用电安全稳定。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投入资金52.4万元实施危房改造和住房质量提升30户,全面启动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卫生厕所1092座,新建公厕4座,无害化厕所覆盖率逐年增加。投资119.64万元,完成腊勐集镇柏油路铺设8090平方米,规划集镇停车位390个,规范车辆安全行驶车道,集镇治理有新面貌。投资100万元实施中岭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30万元实施腊勐镇白泥塘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太阳能路灯建设),安装路灯100盏。建成垃圾焚烧炉7座,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9个村(社区)27个村民小组,全镇生活垃圾简易处理率达90%以上。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先行,大龙村啊石寨组污水处理工程建成使用。地质灾害防治有力。积极推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落地落实,腊勐集镇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大龙村啊石寨上组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项目、松山村永兴、大龙村沟帮脚、松林小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面完工,长箐村里从地质灾害紧急避险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1872万元启动实施大垭口龙塘山滑坡治理项目,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扎实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认真清理镇内河湖“四乱”现象,水域环境管理保护不断强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3起,落实义务植树5万余株,实施松山核心区林下可燃物清理,有效降低火灾隐患,高危火险期实行最严格林区封闭管理,辖区范围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加大巡护巡查,实现全镇137名护林员全天候巡逻。坚决落实非煤矿山整治规范任务,依法关闭辖区内非煤矿山4座,私挖滥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有效遏制。龙潭山、旧寨坡、腊勐集镇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迁出区151.49亩土地全面完成复垦复绿,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集中拆违2次,依法拆除违法建筑11宗886平方米,松山旅游小镇、红色旅游线路整体环境明显改善。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大力弘扬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松山、长箐骨灰堂投入使用,镇级骨灰堂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殡葬改革走在全县前列。
(四)紧扣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44.5%、99.4%,全年发放各类学生补助资金346.9万元,教育惠民政策扎实落实。大龙小学厕所建设、沙子坡小学食堂建设、腊勐中学运动场建设相继完工,校园基础设施综合提升。校园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招录引进教师5人,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力度加大,一批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涌现出来,重教、兴教、助教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卫生健康提质升级。选送6名医生到省市县综合医院进修培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119人,全年开展签约服务9755人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卫生村镇创建取得新进展,新和村、中岭岗村通过省级卫生村考核验收,全镇卫生村比例达70%。社会保障落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8.2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18%,报销医疗费用3645人次1110.58万元,医疗救助385人次35.81万元,群众医疗负担切实减轻。开展就业培训2869人次,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629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社会救助协理员高频入户,实现保障对象精准调整,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全年发放各类补助救助资金623.86万元,低保、特困、优抚、残疾人等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国土、档案、民族宗教、防灾减灾、统计等事业均有新进展。文体事业蓬勃向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勐狮灯传承弘扬,“看变化、赞家乡、感党恩”文艺巡演、元旦、国庆庆祝活动精彩纷呈,“走进图书馆、全民读好书”系列活动影响增强,乡风文明日渐浸润人心。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影响广泛,松山村郭芹仙户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长箐村李焕兰获评龙陵县孝老爱亲模范,腊勐社区、松山村、长箐村、白泥塘社区获评第一届龙陵县文明村镇,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发挥。
(五)突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着眼于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综治维稳扎实有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开展,打击防范黑恶势力的群众意识落地生根。打击走私、缉枪治爆、治赌治乱、禁毒防艾等重点工作持续高压推进,特殊人群管理、社区矫正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可控,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村民自治创新有效。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三级三次”矛盾纠纷调处经验广泛推广,一年来调处矛盾纠纷25件,“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新组建社会治理志愿者队伍,组织参与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秩序维护等自治行动,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逐渐提高。“爱心超市”有序运行,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安全工作平稳有序。紧盯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防火防汛、校园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做好重要节点、重点时段应急值守、检查排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六)勇于自我革命,管理服务全面改进。树立以责任促担当、以实干求实效的工作导向,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展现新气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接受镇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按时按质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2件,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不断健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网上公开政务信息176条,公共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大力推行“现场工作法”,镇级80余名干部职工分派10个村(社区),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信访维稳、殡葬改革最前沿历练成长。围绕“乡村振兴,腊勐发展”组织开展大讨论,引导干部职工善学善思。持之以恒纠“四风”、转作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规范项目投资、政府采购流程管理,支持配合组织监督、巡察监督,切实抓好巡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政风政纪持续好转。
(七)严密阻击部署,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迅速反应、快速出手、科学应对、全力奋战,全镇至今保持陆路边境病例零输入。压实联防联控责任。及时成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全员上阵、全民参与、以上率下、一线指挥、一线督导、一线落实;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把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位,统筹打好县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营造联防联控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村级广播、悬挂固定标语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有关要求,凝聚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群众的防疫意识明显增强。夯实联防联控基础。抓实外出返乡人员摸排,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严格落实体温检测、人员排查、疫情报告、问题整改等各项疫情防控制度,对所有重点人落实“一对一”全面管控。紧扣联防联控关键。落实“3户5户”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抓实健康码扫码登记注册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发展。
各位代表!疫情防控是我们推动腊勐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考,面对空前的压力和繁重的任务,我们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复杂形势和困难关口前,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镇人大监督支持、群策群力,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真情付出,全镇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社会各界情系腊勐、倾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镇人民政府,为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群众点赞,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腊勐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来路审视前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腊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支柱产业提升任重道远,新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特色产业打造进展缓慢。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项目推进乏力,教育、医疗、养老、水利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三是部分干部群众政策法律水平不高,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四是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艰巨,复工复产亟待推进,服务业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群众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敢于担当作为,奋力推动腊勐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今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保持“生态立镇、农业强镇、科教兴镇、文化旅游名镇”的总体思路不变,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全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一年度持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在产业兴旺上展现新作为。以产业兴旺为要务,聚力推动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让实力腊勐底气更足。做优种植业。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饭碗”里装的始终是中国粮,“稳”字当头,盯住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有效开展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综合防治,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实现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引导群众有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大户经营的甘蔗产业。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优化烟区布局,强化精品意识,加强备耕、移栽、管理、采摘、烘烤等环节的跟踪管理服务,确保完成烤烟产量30500担,中上等烟比例达72%。抢抓云南“三张牌”发展机遇,走绿色、生态道路,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模式,打造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实现茶叶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新种植增长点,积极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青豌豆、无筋豆、芒果等经济作物,借力“一座保山”品牌效应,探索“互联网+农业”新路子,让腊勐蔬菜、水果逐渐成为北上广消费者的“菜篮子”“果盘子”。做强畜牧业。认真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注重畜禽优良品种引进及改良,加大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保证畜牧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扎实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畅通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满足养殖户用地需求。充分抓住县委、县政府建设“特色林畜生态县”和打造肉牛产业“一县一业”的历史机遇,走“集中育肥、分散繁育”的路子,努力推动松山肉牛养殖示范村进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行列,全镇将建成标准化、规模化育肥场13个,确保肉牛存栏达0.5万头以上。稳固生猪产业基础优势,强化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及服务,力争实现年出栏5万头。做大旅游业。以松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推动松山遗址、滇缅公路、惠通桥旅游一体化发展,主动把腊勐优质旅游资源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真正把松山打造成感受文化、体验生活、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引导小商品售卖、农家餐馆、民俗客栈品质化、特色化经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强化旅游景区解说员培训,培育精品解说人才队伍,引导周边村寨群众从传统种养业转型三产服务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深化农旅融合发展,精心谋划、源头把关,选优选精龙陵农特产品进驻滇缅风情特色一条街,让“边疆的、民族的、山区的”特色产品成为旅游新宠,让游客寻梦松山,驻足美食。做实新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投资890万元实施大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率先实现“路畅通、沟相连、旱可浇、涝能排”。重点培育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腊勐特色优质产品推介,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着力在攻坚战役上展现新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期,保持聚点不散、靶心不变,重点瞄准脱贫攻坚、污染防治,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实现,让发展腊勐后劲更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深入落实“四个不摘”和巩固脱贫成果20条措施要求,保持工作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一鼓作气完成剩余6户20人脱贫任务。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强化动态监测,结合贫困对象属性,实行预警对象红、黄卡分类管理,及时发现、分类施策,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深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处理好“六种关系”,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松山旅游小镇为核心,提升小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打造腊勐社区、大垭口社区、松山村美丽宜居宜业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龙潭山“50个有”目标要求,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落地生根,强化安置点治理能力;高标准配套完善安置点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体系,丰富搬迁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积极探索扶贫车间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就业带动能力,采取推进就业致富、基层组织带富、生态建设护富的增收模式,倾力打造“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态宜居示范安置点。围绕以产业带动为牵引,突出关键环节,找准产业和农户利益联结的结合点,引导和支持农户发展有机、生态、绿色农产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及集中屠宰加工,多渠道多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注重“识别、对接、稳岗、服务”环节,千方百计保就业,加强贫困群众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培训2440人次以上。推进健康扶贫,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探索预约服务、线上咨询等新模式。健全“动态监测、综合研判、政策覆盖、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为已脱贫户、边缘户构建一体化防范返贫的保障机制。推动“生态立镇”落实见效。严格落实《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坚持源头防治、全民共治,筑牢生态保护防线,让美丽腊勐底色更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野外火源管理,加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让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珍惜生态的意识入村入户、入脑入心;继续实行限制采伐措施,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行为;管好护林员队伍,充分调动护林员队伍积极性、主动性,严防死守,以为国护林,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守护好腊勐的绿水青山;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义务植树5万余株,实施退耕还林5000亩。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法治自然资源建设,加大卫片执法及违建行为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不敢违、不能违的震慑;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全力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守护“云南动物王国”桂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引导实现人畜分离,增加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健全保洁管理制度,加强垃圾清运设备及人员经费保障,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措施,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深入持久推进以“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动生态环保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村组、进家庭,逐步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在民生保障上展现新作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继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做到决策中体现民意,工作中维护民利,发展中改善民生,让幸福腊勐情怀更浓。抓好民生项目建设。实施八〇八水库至长箐水库管道引水工程,有效解决大龙及长箐片区人饮无水源问题;争取大连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帮扶资金40万元,全面解决马六塘、家松园、冷水箐等七个小组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加强现有供水工程管理维护,推行“合理规划、统一管护、有偿用水”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供水保障水平和群众节水意识。投资446.33万元对红勐公路腊勐段9座危桥进行提升改造,基本消除省道237线安全隐患,让群众出行更加安全。巩固教育发展成果。严格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惠民政策;抓好腊勐中学厕所及附属工程项目、中心学校大门和围墙等附属工程项目实施,加快实施腊勐小学、松山小学五人制足球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白泥塘幼儿园项目前期,尽快实现项目落实落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法治、安全、心理健康、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强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控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抓实分级诊疗政策宣传落实,确保群众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努力提升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范围,提高参保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制度落实,关心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各类弱势群体,确保实现精准救助。认真落实双拥优抚、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各类惠民政策,切实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大力支持就业创业。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发展产业、人才储备相结合,结合市场需要、产业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计划性培训旅游服务、苗木嫁接等技术工种,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企业,引领群众致富。抓好统计、档案、防震减灾、电子商务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着力在社会治理上展现新作为。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和谐腊勐形势更稳。全力提升乡风文明。发挥文化育民作用,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管理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涵养文明乡风,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地质灾害点预警监测和森林防火巡查,加强消防、救援等应急能力建设,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用力抓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备案登记工作,共治共享“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切实在“组织到位、宣传到位、排查到位、监测到位、隔离到位、保障到位”上下功夫。完善舆情应对预案,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发挥“3户5户”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优势,统筹各方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共同配合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做好群众工作,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纵深推进综治维稳。协调推进综治平台、6995网格化平台信息化建设,结合“雪亮工程”,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全方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平安腊勐”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五)着力在高效政府上展现新作为。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统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勤廉腊勐底线更牢。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全过程,把政府系统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依法履职。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敢于担当作为。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做到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狠抓工作落实,对看准的事、定下来的事,说到做到、付诸行动。健全制度执行机制,强化算账对账交账意识,加大重点工作调度,推动各项决策部署高效落地。严守纪律规矩。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严格规范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行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呼唤新业绩,全镇上下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砥砺前行,用激情和担当、智慧与坚韧,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小康、推动振兴发展的腊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