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4-3-/2018-0123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8-01-2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腊勐镇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2日在腊勐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镇人民政府镇长 李菊佐

各位代表: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勠力同心,加压奋进,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镇人民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镇各族人民,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赶超跨越,以推动腊勐跨越发展为己任,苦干实干、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稳定向好、社会和谐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201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7350万元,同比增8%。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实现产值32298万元、186万元和1812万元,同比增9.41%、23.18%、11.3%;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6元,同比增7.9%,金融存、贷款余额29617万元、12634万元,同比增7.89%、17.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0万元,与年初预算数一致,比上年减收530万元,下降35.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4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减支43万元,下降1.86%,同比减支822万元,下降26.64%。

(一)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扶贫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机构更加健全。调整充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农村危房改造专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小组和“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聚焦脱贫攻坚短板,采取超常规举措,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层层压实工作责任。脱贫对象更加精准。扎实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严格按照1+N评定标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实现“三率”为零。 2017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后,新识别纳入185户631人,识别不精准剔除67户266人,脱贫返贫户62户228人,锁定建档立卡人口1375户5257人。实现贫困村脱贫出列1个,脱贫退出221户89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2.98%下降至11.4%。脱贫基础更加夯实。强力推进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工程进度,顺利实现263户1087人贫困人口全部迁入新居,新增腊勐集镇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力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工程,着力解决安全稳固住房,2017年全镇实施CD级危房改造407户,完成危房存量的38%。大力整合资金实施完成家松园、核桃箐、小水沟、董别等9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依托浦发基金和国开行贷款,启动实施中岭岗、长岭岗、新和3个贫困村道路建设30.5公里,3个贫困村村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启动浦发基金人饮项目37件,覆盖10个行政村受益4196户18728人,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脱贫措施更加有力。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制定镇、村产业发展方案,让群众增收致富有持久产业支撑。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发放教育扶贫资金431.75万元,建档立卡户医疗保险参保费由政府全额代缴,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兑付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90.55万元,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9.88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7.44万元,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223.58万元,发放草原生态补贴12.99万元。

(二)调优结构,产业发展稳定向好。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围绕“农业规模化,绿色生态化、区域科学化、优势彰显化”的四化目标,聚力改变农村经济总量小,农业产值低的现状,积极发展综合效益好、品牌附加值高、绿色生态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稳固发展。实现农业产值13427万元,同比增15.06%。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760亩,粮食总产量1082万公斤;完成干茶产量300吨,总产值687万元;完成甘蔗播种15267亩,产量65496.43吨,产值2751万元;完成31600担的烟叶收购任务,实现产值4383万元;种植纹党参、白花蛇舌草、重楼、附子等中草药832亩,实现产值1149万元。畜牧业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产值14634万元,同比增9.37%。肉类总产量4890.48吨,比上年同期增359.82吨,同比增7.94%;禽蛋产量81.35吨,比上年同期增1.32吨,同比增1.65%。完成中央基础母牛扩群项目,新增犊牛核查134头和资金补助7.24万元,完成粮改饲项目,全株玉米收储2500吨,补助资金15万元,动物疫情处置措施及时有力,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林业产业生态发展。实现林业产值5367万元,同比增18.3%。完成核桃提质增效4924亩、市级核桃样板林抚育300亩、澳洲坚果管护6006亩、嫁接改良野生糯橄榄溶皿苗5345亩;完成义务植树5万株,完成天然林保护90547亩和生态公益林17444亩的地块落实和责任人落实;有效推动农村能源建设,发放太阳能热水器82台,节柴灶82台;严禁商品材采伐,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平安林区”创建成效明显,四年来无森林火灾发生。

(三)夯实基础,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围绕固本强基,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综合承载能力。村组道路更加畅通。投资796万元完成松山村四道弯至雷家寨8.1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全面推行村、组道路“四级网格”管理模式,道路建后管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不断改善。投资610万元完成长箐村余家寨人畜饮水工程,架设管道5公里、新建4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大龙村横箐沟清淤除障工程;大垭口小水网工程新建100立方米水池2个、50立方米水池5个、架设管线500米、沟渠除险加固2.2公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提水工程1件,衬砌渠道4.01公里,架设管道16.26公里,建设蓄水池79个。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投资640万元完成董别、大田、三岔树、永兴等10个村民小组的村庄道路建设22.5公里、排污管道2公里、排污沟渠8公里,启动实施国开行贷款项目3个贫困村安装污水管网25.89公里、污水处理池41个、购置垃圾车1辆、新建垃圾热解气化炉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78盏。教育基建日益健全。投资386万元完成腊勐小学场地硬化工程、中学运动场建设、中岭岗完小大门及附属设施建设、松山村完小宿舍楼建设,积极配合实施好浦发基金松山村完小食堂建设,新和小学宿舍楼、综合楼,长箐小学宿舍楼、食堂,白泥塘小学宿舍楼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地质灾害治理有效。完成腊勐河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并于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预计投资1286.48万元。

(四)强化民生,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坚持民生为先,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教育事业稳中有进。教育教学再创佳绩,腊勐中学2014级毕业生今年高考一本上线16人,二本上线35人;参加中考258人,参考率93%,500分以上的有52人,中考成绩连续5年保持全县前列;“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不断完善,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3%;腊勐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度提升,抓实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大垭口小学被评为2017年市级平安校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检。医疗卫生优质提升。完成浦发基金卫生室建设6个,基层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中医药服务全面推广,白泥塘中医药馆走在全县前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通过国家验收;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做好禁毒防艾宣传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切实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建立健康档案21872份,建档率达100%。文化事业活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民健身活动等深入农村,“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社会保障日益健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841人,参保率99.73 %;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911人,参保率98.68%;全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领取基础养老金,实现了基础养老金全覆盖;加强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00人次,实现收入1170万元;抓实低保调整工作,严格标准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应保尽保,今年6月,低保人数从原来的3014户4170人调整至364户444人。认真做好特困人员、大病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乡临时生活救助,确保困难低收入家庭生活有保障,2017年累计发放各种惠民补贴3054万元,其中救助资金626.83万元。生态建设成绩突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杜绝私挖滥采、严禁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停封非法采砂采石场13个;严格林地审批手续,严禁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格局。有效开展控塑行动,加强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监管,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筑8902.4平方米,清理违规占地17167.08平方米,整治违规建筑5223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浦发基金污水处理项目,着力开展“七改三清”,实现部分农户厕卫入户、人畜分离。殡葬改革全面启动,节地安葬有效落实,2017年11月镇中心公墓建成投入使用。在腊勐境内怒江流域段、勐梅河等河湖库渠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机制,推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湖美。网络电力覆盖全面。顺利实施5个村(社区)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其中改造10kV线路26.3公里、400V线路59.9公里、下户线34.4公里,改造安装变压器43台,总投资2080万元。全镇所有自然村实现4G网络覆盖、完成光纤接入村委会、村完小、卫生室全覆盖。

(五)依法治镇,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总体要求,创新社会治理,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控力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攀升。深入开展“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专项开展十九大期间信息情报和重要线索的收集、核查、研判,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努力做到预知、预警、预防,圆满完成十九大期间安保维稳任务。认真开展“七五”普法,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学法用法的能力,2017年干部职工在线学法率达100%;集中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 4 次,发放普法宣传单 1万余份,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6995”信息平台建设成绩巩固提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不断增强,全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9件,调处39件,调处率100%,严格落实信访稳定首问责任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了解群众的心态变化,及时疏导,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严格党政主要领导接待日制度,共受理群众来访6件,接访率100%,办结率10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着力道路交通安全、施工安全、森林防火安全、食品安全、汛期安全、校园安全和农业生产生活安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工作 6次,各项隐患排查56次,各职能部门共形成各类安全检查记录400余份,发放各类安全宣传资料8000余份,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彰显优势,农旅结合更加紧密。坚持强农扬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调整农旅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松山抗战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旅游健身步道、实战体验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松山旅游小镇建设初具雏形,松山战役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松山抗战文旅特色小镇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滇缅公路大垭口至惠通桥段恢复历史原貌,沿线景观点启动实施,“路山桥”成为全市全域旅游的经典红色名片。小商品售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规范整治松山核心区老干塘流动摊贩;引导群众把白花蛇舌草、小木榨红糖、柿饼等土特产做成旅游商品,丰富旅游要素。松山旅游警察中队挂牌成立,松山遗址遗迹保护力度得到加强。壮大巡防专职队伍,强化对松山核心区环境卫生、森林防火、秩序维护等工作的巡查管控。聚焦松山核心区三个村寨,开创性的把抗战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明建设,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庄,2017年11月大垭口社区新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实现龙陵县全国文明村镇零的突破。积极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腊勐杀猪饭、松山黄焖鸡、松山荷包蛋、豆腐肠、血烩肉,鼓励农家旅馆、农家乐不断转型提质,目前,共有农家旅馆农家乐21家,辐射带动创业、就业600余人。着力寻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点,让游客留下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积极配合做好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二期建设和重大接待服务工作,自揭牌以来,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承接和举办各级各类培训684期21289人,逐渐成为滇西红色旅游精品教学主阵地。2017年,松山景区共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抗战文化魅力彰显,抗战遗址犹如“磁铁”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七)优化税源,财政工作保障有力。结合现有税源情况,强化税源跟踪,及时掌握税源和收入趋势,加强对税源的跟踪监控。挖掘新的税源增长点,拓宽税源来源渠道。进一步强化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控制支出。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原则,加强资金调度,在确保机构运转的情况下,为当前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八)强化服务,行政效能稳步提升。增强执政本领,全力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2017年共支出“三公”经费62万元,同比下降3.9%;狠抓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领导班子凝聚力持续增强,全镇上下形成团结一心、主动作为、创先争优、踏实苦干的良好氛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干部管理,保持政令畅通;加强重点项目全程监督,规范资金管理和权力运行,扎实开展政务、财务、村务公开,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便民服务,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腊勐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应急处置水平大幅提高。团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同心协力,共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顺利完成2017年征兵任务,民兵队伍建设逐步壮大。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我们始终不畏艰难、克服万难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奋战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书写了新的一页。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镇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人民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镇群众、人大代表、退休老同志,向关心和支持腊勐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腊勐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农村经济总量小且未形成规模,产业结构不优,小散弱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松山品牌已经打响,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还未形成,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效益不明显;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政府运行效率不高,部分镇、村、组干部缺乏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全力解决,以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抓好2018年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征程。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脱贫攻坚,走上富裕道路,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而神圣!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后劲更加强劲。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奋力开启美好腊勐建设新征程!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精神,继续发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务实高效的“龙陵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立镇、农业强镇、科教兴镇、文化旅游名镇”四个战略,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458万元,同比增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18元,同比增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00万元,同比增5.3%。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超常规决战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扎实落实“三个责任”。聚焦今年脱贫退出的6个贫困村、贫困户和腊勐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快补齐产业发展、安全住房、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短板;扎实有力开展“挂包帮”干部结对帮扶,做到基础信息精准、扶持措施精准、帮扶成效精准;确保2018年6个贫困村、1539人的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腊勐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对象全部入住。扎实有效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科学制定脱贫退出产业规划,做实镇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实现贫困户有发展基础、有增收产业、有致富技能、有安全住房、有社会保障、有项目支持;统筹推进金融、旅游、电商、健康、教育等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形成全社会齐帮共扶、齐心协力的大扶贫格局。持续加压明确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包保干部管理,从严落实奖惩措施,完善返贫预警和脱贫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二)转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寻求突破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瓶颈,继续做好“六篇文章”。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实现增产增收;科学分析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方向,注重绿色种植和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管理,大力推广膜下小苗种植技术,优化烟区布局,完成产量3.1万担,中上等烟比例达94%;引导农户合理流转土地,在怒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大力推进糖料基地核心区建设,实现甘蔗种植规模化,完成新植甘蔗3300亩,实现产量28000吨以上;在高海拔区域绿色经济带连片种植纹党参、白花蛇舌草等中药材,寻求补齐冷凉山区产业短板;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疫病防治,力争大牲畜存栏2万头、出栏6000头,生猪存栏5万头、出栏5.2万头,羊存栏1.4万只、出栏1.1万只,家禽存栏12万只以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抓好林业资源管理,抓实经济林建设,发展有机林果,名优特新林果,促进林果更新换代;落实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计划完成义务植树5万株。积极配合松山工程建设指挥部加速度推进“一园两馆”建设,加快推进松山小镇创建,理性引入优质企业,打造市级一流特色小镇;努力在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找“着力点”,发挥松山核心区三个村寨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以腊勐杀猪饭、松山黄焖鸡、松山荷包蛋、豆腐肠、血烩肉等特色美食为招牌的“松山美食驿站”。依托小商品售卖中心位置优势,引导群众把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花蛇舌草、小木榨红糖、柿饼、丁香等土特产做成旅游商品,着力打造松山脚下的“特色商品一条街”。

(三)强基础夯实发展后劲。加强“五网”建设,加大村组公路、热区高效节水灌溉、新田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力度,做好沙子坡村养庆、白坟寨、腊勐社区青树等372件项目入库工作,主动参与松山旅游ppp项目编报入国家发改委项目库。做好浦发基金和国开行贷款二期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切实做好沪滇扶贫协作董别、腊勐中学主干道村组道路项目建设。强化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实施完成长箐李家寨、黄竹坡、沙子坡里勒等12个项目点建设。实施好大垭口、松山村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强化4G网络覆盖强度和家庭宽带网络覆盖率提升。

(四)保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民生事业,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广大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教育优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强化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奖励制度,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落实教育扶贫、“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依托薄改、浦发等项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健康扶贫,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努力提升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参保范围,提高参保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制度落实,关心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各类弱势群体,确保实现精准救助。认真落实双拥优抚、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各类惠民政策,切实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发展产业、人才储备相结合,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企业,引领群众致富。抓好统计、档案、防震减灾、电子商务等各项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抓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地质灾害点预警监测和森林防火巡查,加强消防、救援等应急能力建设,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持续用力抓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登记备案工作,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面推行领导信访联系点制度,狠抓积案化解,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六)重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平安林区建设等活动,强化水源林保护及管理,引导群众合理科学采伐林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对非法盗采砂石、滥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七改三清”行动,彻底依法拆除重点区域“两违”建筑存量,坚决遏制“两违”建筑增量,全面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认真落实河长制,健全“河长制”管理制度,开展区域内河、库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怒江流域腊勐段采砂管理,推动江、河、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持续抓殡葬改革,鼓励拆除活人墓,严格执行骨灰规范安葬政策,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七)促改革释放发展活力。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乡村战略实施,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认真分析收入形势,千方百计挖掘税源,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全方位、多渠道组织收入。强化对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及重大政策实施情况和财政专项资金跟踪问效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盘活存量资金。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认真落实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措施;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等重要领域专项改革。

三、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人民的新期盼要求我们要有新作为,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持续练好县委提出的“三个功夫”,进一步转作风、强素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坚定信念,忠诚干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力脱贫攻坚、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跨越,坚持做“行动政府”,全力推进中央重大战略贯彻落实,全力推进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部署安排精准落地见效。

(二)依法行政,规范干事。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原则,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认真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行使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完善监督体制,将党内监督同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以强大的监督合力倒逼政府履职担当。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同时根据基层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丰富和拓展基层政务公开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

(三)勤勉施政,务实干事。坚持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政府工作的“晴雨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我们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把督促检查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重点整治重布置、轻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树立言必行、行必果和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施政新风,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和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四)廉洁从政,干净干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严厉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和省、市、县有关规定,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巩固县委巡视意见整改成果。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坚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赢取全镇人民的信赖、支持和拥护。

各位代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攻坚克难、甘于埋头苦干、善于抓住机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