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4-3-/2016-0430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6-04-3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腊勐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腊勐乡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制订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腊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地方实际、抢抓有利形势、凝聚群众意愿,明确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是全乡上下在“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乡、农业强乡、科教兴乡、文化旅游名乡”四大战略,努力将腊勐打造成为“抗战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原特色产业聚集点、平安法治创建示范区”,全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1.全乡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600万元,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57元,年均增长18.9%,公共财政收入1310万元,年均增长28.1%,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1823万元、876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7.8%和12.8%。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6864万元,成功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工程项目,乡、村面貌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交通方面,完成腊碧公路通乡油路过境段17.5公里改造工程、10个村38.93公里通畅工程、大垭口至小松林公路建设、新修和扩建蔗区公路400余公里、修建改善生产生活道路210公里,养护农村公路总里程38.7公里。农水方面,完成“兴地睦边”重大农田整治项目,松白大沟和混当大沟除险加固、长箐水库和小烂坝水库除险加固,大龙新田沟等4条沟渠建设,覆盖大垭口社区、腊勐社区、松山村和大龙村5570亩耕地的烟水工程、长箐水库至大龙新寨子烟水工程,建成烟草“彩虹水窖”1020口,完成松山村、新和、长岭岗等6个村人畜饮水工程,董瓮上组、家松园、红楂子箐、杞木寨、黄家水井等15个村民小组及腊勐中学、腊勐社区集镇人饮工程建设。完成中缅输油气管道过境段土地复垦、水保工程。有序推进大瑞铁路过境段、红色旅游线路过境段、勐梅河三级水电站项目建设。电力方面,完成35千伏变电站建设,通过电网建设和改造,形成了35千伏覆盖各村,10千伏及以下覆盖各小组的输电网架。新农村建设方面,完成了大垭口新村新农村县级示范村项目道路硬化工程、“美丽乡村”、部分景观提升建设,大龙村新寨子、白泥塘社区三岔树等6个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实施了一批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集镇方面,完成了腊勐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狠抓了腊勐社区、大垭口社区及白泥塘社区集市街道、道路两边的日常保洁,建成垃圾焚烧炉3个,配备垃圾车1辆,添置了垃圾临时堆放和清运设施,全方位加大了村容乡貌的改造力度,使集镇卫生创建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十二五”以来,积极做好“稳固烟、提产糖、壮大果、做强畜、复壮林、突破药”六篇文章,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预计2015年,粮食总产量1035万公斤,年均增长8.1%;烤烟产值5100万元;甘蔗产值1800万元;培育滇重楼123亩,附子150亩,石斛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持续推广澳洲坚果、糯橄榄种植。畜牧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15年出栏生猪3.7万头,羊出栏0.3万只。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乡共有农业生产合作社、协会等29个,注册资金764.15万元,合作社、协会在组织生产、市场开拓和创牌上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按照松山抗战文化名片的定位和规划,稳步推进松山保护和开发。随着松山被授予“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云南·松山国防小镇”、“爱国奉献·卫国戍边教育基地”称号,松山抗战遗址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松山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围绕抗战旅游,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乡驻地现有子高地酒店、松山酒店等酒店4家,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改善,大垭口新村新建3家农家乐,餐饮服务得到提升,白花蛇舌草、“路山桥”等系列产品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门类增多。预计2015年,接待旅客50万人次。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事业逐步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幼儿园数量由2010年的无到有,共新建幼儿园1个,附设幼儿园2个。“两基”质量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8.3%,中考率85.71%,其中750分至888分有85人,889分至960分36人,961分以上7人,中考全县综合排名第五名。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二五”以来,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5145.71万元,排除危房4558平方米,新建校舍16938万平方米。完成了云天化松山希望小学、腊勐小学薄弱学校项目、腊勐小学学生宿舍楼、新和小学教学楼、白泥塘小学学生食堂等建设项目。二是文体事业发展较快。长箐大寨子、大垭口新村、腊勐岭岗寨等文化场所建成投入使用,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排节目展演取得较好成绩,农家书屋覆盖率100%,“村村通”、“户户通”顺利实施,预计2015年,电视综合覆盖率95%。三是卫生计生事业持续推进。卫生院住院楼建成投入使用,卫生所建设进展顺利,全乡医疗卫生业务用房达1600平方米,病床总数20张。“奖优免补”、“少生快富”等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以上。四是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预计2015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同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及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有效落实,残疾人生产发展状况明显改善。五保供养,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巩固深化双拥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实拥军优抚工作。五是扶贫开发有效推进。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00万元,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安居工程等项目,农村基础实施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间,完成536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1.5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六是社会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防汛工作责任机制,深入推进“6995”平台建设、平安法治建设工作,全面落实信访和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5.政治文明有效加强。党的基础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成了第九届村民委员会和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突出发展质量,注重教育和管理,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效能,加大对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点环节的监督监察,强化政府效能建设。乡人大积极支持政府开展工作,把支持贯穿于监督全过程。对重点监督事项实施跟踪监督、重点督办。全乡严格落实廉政责任,抓实村组财务管理,结合《村级财务联签会审制度》,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三重一大”会议记录本》,使村级财务运行做到事前有商议、事中抓监督、事后保规范。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为民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松山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较小。传统产业比重大,效益低,但农产品多以原始的形式,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农户发展还缺乏启动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性投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二、三产业规模极小,无产业基础。

2.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乡村面貌依然落后、集镇功能不全、规模小。

3.扶贫任务艰巨。贫困“规模大、分布宽、程度深、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特点突出,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现象突出,扶贫解困难度较大。

4.生态环境脆弱。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覆盖率低,局部地区缺水问题严重,旱灾和水灾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压力大。

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云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一廊”,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以及保山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四化工程”,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按照“1+2”思路推进文化旅游“三张名片”打造提升,将抗战文化打造放在首要位置的提法,十分有利于腊勐独特的松山大战遗址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为我乡战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三、“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生态立乡、农业强乡、科教兴乡、文化旅游名乡”四大战略,以“强农兴旅选特色”为主体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注入市场观念、激活品牌潜能,抢抓有利形势和重大发展机遇,争当全县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排头兵,努力将腊勐打造成为抗战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原特色产业聚集点、平安法治创建示范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强乡的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发展优势农、林产业,利用有限资源,加大生态产业建设;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发展,致力旅游业发展。按照保山市“翻两番、增三倍”目标,力争到201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325万元,到2020年,达49436万元,以201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0.8%;全面消除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到2018年达11436元,到2020年,在2010年3346元的基础上增三倍达到13384元,以201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0.8%;以2015年为基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446万元,年均增长2%,固定资产总投资12040万元,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群众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住、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四、主要举措

(一)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引导各类农民经合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稳定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5990亩,粮食总产达1147万公斤,年均增长2%。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率,提高单产,促进粮食增量。

(2)选优特色产业。规划到2020年,蔬菜种植2500亩,产值2500万元;结合松山旅游小镇建设,花卉种植2000亩,年产值10000万元。盘活各村(社区)现有资源,进一步探索农村经营合作方式,主推“小规模、大群体、抓大户、建小区”的养殖模式,以生猪、黄山羊、黄牛和蛋鸡为主,实现畜牧业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打造绿色有机、安全、环保畜牧业。到2020年,各类标准化养殖示范大户50户,羊存栏 2万只,出栏 1.8万只,牛存栏 2.2万头,出栏 0.7万头,生猪存栏 6万头,出栏 5.8万头,鸡存栏14万只,出栏10 万只,建标准化棚圈0.5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通过土地承包、流转等形式,加大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核桃抚育管理30000亩,发展澳洲坚果等经济林6500亩,继续推进怒江流域高黎贡山糯橄榄精品庄园打造,种植糯橄榄5000亩,种植重楼、党参、附子、白花蛇舌草等特色中药材1000亩,发展林下养殖户50户,石斛种植户100户,实现林业产值6280万元。

(3)稳固传统产业。到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固在1.4万亩,实现农业产量4.2万吨,产值2000万元。烤烟种植面积11100亩,收购烟叶30000担,产值5000万元。

2.积极发展特色旅游。腊勐旅游主要是“一路、三中心”,分别是“史迪威公路”、“大垭口松山旅游小镇抗战文化旅游区”、“腊勐综合旅游服务区”、“白泥塘百年老街商贸旅游区”。以松山抗战遗址为核心,按照总体规划,围绕“两区两地”建设目标,做好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建设服务工作。完成大垭口沿街居民腾房搬迁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加快遗址核心区及周边村寨新农村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按照松山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机制,加强松山战役遗址遗迹日常监管,确保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计划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20家,发展宾馆15家,床位数达1000个,提升“吃”“住”能力;争取项目实施道路建设,做好乡村道路管护,保障“行”的要素;围绕龙山卡、八〇八水库、滚龙坡、大垭口、老干塘、松山子高地、腊勐老街、惠通桥等8个重点周边区域的打造,开发以松山抗战历史博物馆参观、滇缅公路、惠通桥、红旗桥等的游览、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历史寻访,以松山主战场遗址、沿登山栈道登至松山之巅、风光游览为主的战场游览,以骑马、步行游览为主腊勐乡域内的茶马古道游览,白泥塘百年老街商贸文化旅游,怒江沿岸风光游览,大龙休闲农业观光、农家乐,松山溶洞游览,提升“游”的功能;扶持小盖红糖、白花蛇舌草、芸香草等本土特色产品开发,手工艺品中植入抗战文化元素,推进旅游商品打造,丰富可供“购”的品种;协调推进游客互动体验区、军事拓展与训练区建设,让游客体验松山战役丛林攻坚战的艰辛,挖掘狮灯、傈僳族打歌、彝族的“窝者”等民族文化,增强“娱”的功能。通过对外交流、媒体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加大松山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使松山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二)提升改造集镇新区建设

积极整合资金和项目,建设集镇新区。到2020年,力争腊勐集镇人口达到5600人。完善集镇功能,按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进一步发展腊勐乡集镇区。争取实施集镇道路修缮硬化、排涝渠治理等项目工程。规划扩建文化站,使其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新建一所养老院,完善乡驻地主干道两侧已经形成的商业街,同时在东面的居住区内新建一条商业街,在乡驻地设置一个占地0.05公顷的垃圾中转站。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让利于民,由群众自建商住安居工程。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2216万元实施85个新建项目。

1.交通建设。加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争取实施四道湾至新田坝、白泥塘至响水河、大龙村委会至大龙上、下组等11条89.8公里的村庄道路硬化。

2.水利建设。争取实施腊勐河治理项目、大龙村人畜饮水净化工程、腊勐集镇人饮工程、滇缅公路边沟灌溉工程、大龙片区节水灌溉工程、沙子坡片区节水灌溉工程、腊勐片区节水灌溉工程、新田坝片区节水灌溉工程、养庆沟防渗加固工程、松白大沟前段防渗加固工程、集镇污水管网建设项目、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好“五小水利”项目,改造塘、堰、渠,保证农业灌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腊勐中心学校附属工程建设,腊勐初级中学综合科技大楼建设、腊勐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等24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建腊勐卫生院职工宿舍楼1幢;建腊勐派出所职工宿舍楼1栋;建计生服务中心综合楼1栋;建占地50亩的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争取实施大龙沟帮脚地质灾害治理、大龙松林地质灾害治理、新和白追林地质灾害治理、怒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每年完成20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500户安居房建设;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积极做好大瑞铁路过境段、红色旅游线路过境段、勐梅河三级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相关工作。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卫生所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通过扩大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建设和“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发放,实现全乡电视收视的全覆盖。应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四)大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构建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领导和工作格局,形成依法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100%和99%;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排除学校危房面积2702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4211平方米。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学前教育。

2.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结合松山保护与开发,推进劳动力由农业向旅游业转移。

3.力促农村文体事业。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广播电视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彻底解决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推进文体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4.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完成农村卫生所建设,巩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

5.认真落实民生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推进民生工程,对质量管理严格实行项目终身负责制,确实把民生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幸福工程,切实加强工程后续管护,确保发挥持久效益。严格民生资金发放手续,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人,切实保障资金安全。全面规范落实新农保、新农合、大病救助、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乡人民。

6.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统筹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以及需要整治的土地,划定耕地保护红线、集镇建设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和需要治理土地的范围。严守耕地红线,严格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严格落实以补定占、先补后占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有序进行退耕还林。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从用地预审开始,到项目竣工验收,对土地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监管。通过严格的预审把关,完备的土地出让合同,强有力地履约保证金制度和严格的竣工验收,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实处,用出效益。进一步扩展农村集体土地权能,积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发证。

7.提高计生工作水平。着力实施“三项制度”,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愿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查处“两非”案件,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真贯彻“单独两孩政策”,有效控制计划外生育,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建立“以宣传倡导为主、以服务关怀为主、以基层自治为主”的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方法,提高群众满意率。到202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 %以上。

8.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五)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到2018年底,贫困对象摆脱贫困。

1.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按照精准定位,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的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做到应扶尽扶。2015-2018年,要认真推进7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坚持“54321”结对帮扶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基层党建“双推进”相结合,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培育引导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打造腊勐乡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户收入,形成农粮蔬果、中药材基地和观光旅游的农业布局,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推进水、电、路、房、信息等建设到村到户,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到村到户,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五是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每个贫困劳动力全部接受劳动技能培训,至少熟练掌握一项技能或实用技术,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六是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协调推动金融机构和网点向贫困村延伸,使贫困对象更大程度的享受金融服务。七是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把贫困村退出作为评定领导干部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继续实施整乡推进、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期间,着力实施扶贫整乡推进1个,扶贫安居500户2050人,易地扶贫搬迁2788户11208人。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十三五”期间,要继续争取国家、省、市、县对兴边富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进一步争取和龙市义务教育“两免”、寄宿制学生生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人口大病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就业培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补助政策,给群众真正得实惠。

(六)着力推进依法治乡进程

更加注重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转向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村民依法自治的轨道。突出民生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制定完善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村规民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事件。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学校阵地宣传作用,持续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使全乡上下知法、懂法、守法、尊法。完善法律服务体系,认真总结松山村平安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着力打造“平安法治创建示范区”。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抓实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和民情民意访谈制度,让问题早反映,矛盾早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精细化社会管理机制,发挥好“6995”信息平台作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七)有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实施绿化荒山行动,严格落实核心区林木禁伐措施强化对森林资源、遗址遗迹的保护。“十三五”期间,绿化造林0.8万亩,怒江沿岸重点区域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46.5%。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村容村貌整治、沼气池修建、人饮工程建设、木本油料作物种植、基本农田和公益生态林保护等措施为抓手,积极构建集洁净家园、水源、能源、田野、森林于一体的乡村生态立体环保体系,力争大多数行政村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十三五”期间,新建太阳能200座,沼气池300个,集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0%、100%。

(八)全面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1.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总)支部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基层党组织班子强、思路清、机制好。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对外出务工经商创业有成、愿意回乡服务群众的农村党员,年富力强、热心服务、思想观念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年轻有为党员,要重点培养、跟踪培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实现党员队伍循环净化。建立健全并全面落实村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进一步规范监督内容、权限和程序,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群众满意,组织满意。

2.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高效政府。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确保决策合理合法、执行顺畅高效、监督有力有据,坚决让权力规范、阳光运行。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进步,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坚持集中财力、精力,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严格问责干部职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担当意识、岗位奉献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清正廉洁意识,打造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3.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乡村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理论武装、指导实践的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完善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和工作方法,引深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和“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

4.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八项规定及省、市、县一系列正风肃纪的实施意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坚持常态化整治“慵懒散奢”,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绷紧党风廉政这根弦,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要的坚决不要,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办的事情坚决不办,经得住诱惑考验,守得好精神家园,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四风”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