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4-3-/2021-0427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腊勐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21-04-27 |
文号 | 浏览量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绘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对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意义重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腊勐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腊勐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全面实现腊勐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未来五年推动腊勐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镇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十四五”期间腊勐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十三五”简要回顾
2016年以来,腊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以及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谋发展、促振兴,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基层党建迸发活力。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创建工作,64个党组织全部创建达标,松山村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阵地建设有突破,新建活动场所31个,为基层党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党建+”为主题,通过建强组织阵地,打造了覆盖10个村“一村一品”的腊勐特色党建示范带。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步伐,产业基础日益牢固。坚持以产兴镇、以产富农,着力加快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稳步提升,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肉牛产业发展突出,投入畜牧业产业资金1103.056万元,支持发展21个产业项目,惠及全镇广大养殖户;精心打造旅游品牌,松山景区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要素日趋完善,《保山市龙陵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保护条例》施行成效明显,松山抗战文化魅力不断彰显。
三是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义,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识别建档立卡人口1371户5319人,到目前为止,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已脱贫1371户5319人。
四是聚焦民生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文体事业蓬勃向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是聚焦项目建设,有力推进规划落实,增强发展支撑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路网建设更加密实,水利保障力度加大,电网设施改造增容,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全力实施,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第二章 “十四五”期间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
(一)资源条件优越
一是气候资源优。全镇最高海拔2550.6米,最低海拔637米,年降雨量1444.3毫米,年平均气温13.5—19.4℃,全年无霜期250—365天,属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二是耕地资源优。境内耕地总面积3.9万亩,土壤多为红壤、燥红壤、沙壤,土层深厚,且呈微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产业兴旺创造良好的连片开发资源环境。
三是资源特产优。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发达,小木榨红糖、松山荷包蛋等地方特产受到广泛喜爱。
四是旅游环境优。巍巍松山坐落于辖区内,南北绝壁、谷深万丈、沟壑纵横,处处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松山抗战遗址、惠通桥、松山旅游小镇等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二)交通区位优越
腊勐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东与施甸县太平镇隔怒江相望,南与碧寨乡接壤,西与镇安镇相连,北与隆阳区潞江镇毗邻,距龙陵县城53千米。全镇道路里程459.02km,全镇建制村到村道路全部硬化并在危险路段添加了防护措施。辖区内滇缅公路穿境而过,泸水至勐堆公路沿怒江蜿蜒,腊碧公路连接腊勐碧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完备,320国道、237省道、腊碧公路穿境而过,建成了外联通畅的交通体系。
二、制约因素
(一)农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交通、信息、农业生产条件及群众生活条件基础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尚未有效支撑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需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工程长期效益尚未得到很好发挥。
(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2020年末,腊勐全镇户籍人口22017人,其中乡村人口3438户12129人,城镇人口3113户9888人;城镇化率44.91%,低于我国城镇化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难度大,建设中心村和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吸纳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
(三)乡镇企业较少,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的企业少
企业资金紧缺影响乡镇企业经济上规模。由于腊勐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发展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农业和农民的积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现有企业生产粗放,利税薄弱。一些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但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上不了台阶,上不了规模。
(四)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腊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当前,腊勐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二是污水、垃圾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四是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第三章 “十四五”及二〇三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
预期目标
(一)“十四五”目标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将腊勐镇建设成龙陵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推进特色产业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建立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力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全市、全省前列。202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9848.37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2.4元。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任务范围内。达到农村经济总收入73243.61万元,全镇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住、教育、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二〇三五年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镇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云南滇西旅游目的地、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镇。全镇经济总量力争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才强镇、文旅强镇、健康腊勐;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与城市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高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走在全市前列;现代化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章 “十四五”重点工作
一、产业发展
(一)第一产业
1.农业及产业化
2万亩玉米良种扶持、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进行玉米高产创建;怒江沿岸1.1万亩芒果基地及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大龙村3000亩牛油果种植基地;全镇1.6万亩青豌豆种植;沙子坡村100亩紫皮大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0亩紫皮大蒜(青蒜苗)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
2.林业
核桃提质增效、中耕抚育管理3000亩,每年600亩;澳洲坚果提质增效、中耕抚育管理3000亩,每年600亩;高黎贡山糯橄榄提质增效、中耕抚育管理1000亩,每年200亩;松山森林抚育10000亩,每年实施2000亩。
3.畜牧业
建设28个肉牛养殖场,其中1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8个,20-5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20个;肉牛存栏1.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0.8万头,出栏育肥牛1万头;生猪存栏7万头,能繁母猪存栏0.5万头,出栏育肥猪10万头,建设仔猪繁育场3个;羊存栏0.8万只,能繁母羊存栏0.4万只,出栏育肥羊0.5万只,建设出栏500只育肥场1个。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已)广泛开展种养殖、餐饮等专业技术培训1500人次。
“十四五”期间,我镇将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固的目标,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地推进全镇农业发展进程,稳固农村经济持续进展。
(二)第二产业
1.活畜饲料加工厂建设:建设饲料加工产1个,占地50亩,年加工10万吨。
2.热带水果冷链物流建设:新建仓库2000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
3.饲料加工厂建设:建设饲料加工厂1个,占地10亩。
4.砂石料场建设:规划建设砂石料场1个,占地50亩,解决本地砂石料场缺失的问题。
第二产业日益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精深加工是产业发展趋势。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三)第三产业
1.物流:新建松山村物流服务站,改扩建沙子坡、大龙、白泥塘、长箐、大垭口、长岭岗村物流服务站;新建腊勐集镇、大垭口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新建大垭口、腊勐、长箐、白泥塘农村淘宝店;新建冷链物流中心,完善产业链条。
2.住宿餐饮业:对全镇餐饮、住宿从业人员进行中式烹调、旅游服务技能等培训;大垭口抗战文化主题酒店建设1个。
3.旅游产业
农耕文化与抗战文化保护传承:重点打造大垭口社区、松山村、腊勐社区、长岭岗村、中岭岗村、新和村,将松山抗战文化与当地传统农耕文化融合,提升村庄民居,开发农家旅馆、农家饭庄等民俗旅游。保护修缮村庄内以及沿线的遗址遗迹。
文化长廊、文化亭、历史名人堂建设:腊勐集镇两端街口修建文化长廊、文化亭、公园、历史名人堂,提升人文景观,彰显松山抗战文化和优秀乡土文化等。
滇缅公路人文景观提升改造:大垭口至惠通桥段滇缅路沿线的遗址遗迹保护修缮,标识标牌的提升改造,沿途观景台设施设备配套完善和人文景观提升。扶持沿线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建设,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惠通桥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建设惠通桥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传统农耕文化打造: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修复南边寨水碾水碓,沿腊勐河修建石阶至水碾处,修建休息亭。
腊勐茶马古道登山步道建设:修复茶马古道,保护修缮沿线遗址遗迹,沿途修建彰显抗战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标识标牌和休息站。
腊勐集镇健身步道建设:修建健身步道,沿途提升绿化景观,配套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标识牌和休息站。
腊勐骑行步道建设:修建骑行步道,沿途提升绿化景观,修建标识牌和休息站。
大垭口社区旅游讲解员培训:对大垭口社区旅游讲解员讲解技术进行培训。
4.文化、体育产业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开发:白泥塘龙潭山傈僳族特色村寨建设,傈僳族村寨文化氛围营造等。聘请专人在文化活动室开展傈僳族文化教育,传承学习傈僳族语言文字、服饰、风俗等优秀民族文化。
乡村文化带头人扶持培养:传承小木榨红糖传统技艺,扶持当地农户成立合作社建厂生产经营小木榨红糖。以“传统技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小木榨红糖包装成为松山旅游商品。
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成立民族文化“双百”基金会,鼓励文化人才传承与创新,奖励优秀文化人才创作文艺作品。
腊勐镇文化中心建设:腊勐镇文化中心搬迁工程,主要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附属设施建设、功能展厅、设施设备配套及绿化美化等。
依托腊勐得天独厚的旅游和环境优势,文旅扬镇,将腊勐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二、交通
腊勐重点道路建设:改扩建腊勐集镇经新和村至横山岔路口道路;大垭口至长岭岗村委员会道路硬化;大垭口至大湾子至腊勐道路建设;大滚塘至江边道路建设;沙子坡养庆至江边道路建设;长岭岗至腊勐河边道路建设等。
腊勐镇机耕路建设:松山至新田坝机耕路建设,逐步实施全镇机耕路建设。
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全镇森林防火通道建设。
到2025年,预计所有通组道路硬化率100%,机耕路、防火通道基本满足使用,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水利
水库修缮加固工程:竹子坡水库建设,长箐水库大坝及水库修缮、沙子坡白坟寨组小坝塘大坝加固改造。
坝塘建设工程:白泥塘社区街子、龙潭山、小烂坝水库新建坝塘,支砌挡墙等。
防渗加固工程:改扩建松白大沟;腊勐河道综合治理;修建腊勐社区温古组沟渠、长箐村沟渠。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松山村新田坝、沙子坡村养庆组、白坟寨组,大龙村岭岗坝、小寨组,新建水池,架设管道,埋设灌桩。
灌溉沟建设工程:松山村7个村民小组沟渠建设;雷家寨灌溉沟渠建设;长岭岗村一组沟渠建设;长河至长岭岗三组沟渠建设;长箐水库至大龙山头管道架设;腊勐沟建设。
提水灌溉工程:新建腊勐、松山、沙子坡、大龙提水站,覆盖怒江沿线农业区。
人饮巩固提升工程:改建腊勐社区2个小组、新和村4个小组、大龙村啊石寨上下组、松山村松山小学饮水工程。
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满足发展需求,到2025年末,镇内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制约腊勐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退耕还林10000亩。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停伐保护90547亩,公益林保护17433亩。
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腊勐集镇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治理。
村组环境绿化:除腊勐集镇、安置点外的90个自然村村组环境绿化;腊勐镇贫困村村组道路绿化。
农药污染防控:全镇配备专业人员督导农药销售点按要求规范售卖农药。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畜—沼—粮(果蔬)”等循环利用项目。
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继续完善将全镇非卫生厕所改造成为卫生厕所。
水源地治理与保护:对白泥塘社区响水河水源地进行保护,新建保护设施;对全镇水源地保护设施进行维修。
生活污水治理:大垭口集镇、腊勐集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其他90个村小组安装污水管网,建氧化塘。
垃圾处理:计划再建8个热解气化炉,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垃圾车、垃圾桶配备完善。
近年来,我镇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到“十四五”末,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污水处理、厕所建设覆盖大多数农户,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五、社会公共事业
(一)教育
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全镇优秀教学外出培训100人次,提升教学水平。
腊勐中学教学综合大楼、教师食堂建:新建教学综合楼3200平方米、浴室和教师食堂480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及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等附属工程。
全镇小学及幼儿园建设:大龙小学搬迁、3所幼儿园建设、8所小学建设工程。
(二)卫生
新建腊勐卫生院住院综合楼:新建5600平方米住院综合楼和职工宿舍。
改造腊勐卫生院中医馆:对600平方米中医馆进行改造。
村卫生室新建及改造:完善全镇卫生室附属设施,并对中医室进行改造。
(三)社会工作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箐村、白泥塘社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房及基础设施。
养老服务中心:腊勐、松山、大垭口、长岭岗、中岭岗、新和、沙子坡、大龙共8个村养老服务中心配套设施。
腊勐镇养老院:新建20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及配套服务设施。
“法律进村”宣传教育:组建1支法律宣讲队伍,每年进村组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宣讲次数每年不少于2次。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面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建立起长效机制,矛盾纠纷调解实行以案定补。配备专职社会治理员。
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每个网格进行编码管理,配备网格员,为网格居民提供多元多样、优质高效的服务。
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在主要集市、各中小学、各村(社区)、重点村寨、主要路段及路口、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区域等实现高清摄像头全覆盖。
“一村一法律顾问”建设: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专职法律顾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腊勐社区大湾子上组、温古、新寨子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建设、排污、绿化、亮化)。
(四)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基层政权建设项目:腊勐社区、长箐村新建1500平方米为民服务中心2个及附属设施;沙子坡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6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村组服务能力建设:在10个村(社区)5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配套红白喜事用品。
组织建设:覆盖所有基层党组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领头雁”培养工程、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全镇各村(社区)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建设、排污处理、景观打造、绿化、亮化)。
力争到“十四五”末,教育、卫生、社会和公共管理服务不断加强,教育、医疗设施不断完备;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公共管理服务显著提升。
集镇建设
腊勐集镇建设
集镇农贸市场改扩建:依托现有腊勐镇农贸市场,在南边寨组河边延腊碧公路改扩建腊勐镇农贸市场,占地30亩,新建商铺,划定摊位,完善集市摊位、水电、监控等设施。
商贸综合体建设:延腊勐河上段修建腊勐镇商贸综合服务一条街,占地60亩,划分建设地块,配套三通一平等附属设施。
公园建设:腊勐集镇街口上部建设腊勐镇公园,建设凉亭、景观台、门楼及栽植绿化,配套必要的设施设备。
其他建设:新建腊勐镇文化站、养老服务中心,污水管道建设和光缆入地等。
白泥塘集镇建设
白泥塘农贸市场建设:通过填埋老海田水库的方式新建白泥塘农贸市场,占地30亩,完善三通一平、供排水、电路等附属设施,划定宅基地、摊位。
道路建设:腊碧公路改扩建为三级公路,改善白泥塘集镇“以路为街”局面。
活畜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建设白泥塘活畜交易市场1个,占地30亩,配套基础设施。
大垭口集镇建设
松山旅游小镇建设:加快“两馆”建设进度,完善旅游小镇基础设施。
松山抗战文化主题酒店建设:新建松山抗战文化主题酒店1座900㎡,配套餐厅、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管网建设:大垭口集镇排污管道和光缆入地5800m。
到2020年末,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备,排污系统基本建设完成,集镇运营管理更加有序,把集镇建设成为镇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集镇的基地作用。
第五章 资金测算
一、资金需求测算
腊勐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三大产业计划投入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0%;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入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6.67%;水利设施投入1.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投入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6.67%;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计划投资4.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2%;集镇建设计划投资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67%。
计划2035年远景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各项投入翻一番。
二、资金筹措方案
腊勐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总投资1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申请上级补助资金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亿元,占规划投资20%;社会资本方投入资金10亿元,占规划投资66.67%;村组自筹资金1亿元,占规划投资6.67%;其他资金(包括整合资金、帮扶资金及融资投入资金等)1亿元,占规划投资6.67%。
第六章 组织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腊勐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和副科级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项目办、社会事务办、扶贫办、社保中心、国土村镇规划管理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腊勐卫生院以及腊勐教育党总支书记、中心学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行动计划实施、项目推进等各项工作,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按照各级决策部署,领导和组织开展全镇规划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全镇规划建设工作措施,研究解决规划建设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完成省、市、县委和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抓好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协调、指导和督促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收集、整理和报告工作推进情况,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协调办理需提请领导小组研究审议的重要事项,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相应岗位职责人员自行递补,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
二、分解目标任务
把发展规划内容分解到责任单位,与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完成情况责任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单位人员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人人肩上有重担,千斤重担大家挑,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纲要》落实提供保障。按照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要求,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四个环节,不断加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十四五”奋斗进程中的模范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为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狠抓作风建设,为《纲要》落实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围绕《纲要》既定目标,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阻碍《纲要》实施或降低《纲要》实施标准的行为,确保全镇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纲要》的顺利实施。同时,完善镇人大、政协和纪委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评议和考核,确保《纲要》既定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纲要》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部门要强化措施,坚决予以实施完成。要建立《纲要》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镇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对《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共同推进《纲要》的落实。
具体做到:分解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到镇各部门和单位,明确责任人;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价机制。一季度一汇总,半年一小结,年底大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