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1-9-03_A/2017-0125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勐糯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7-01-2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勐糯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及经验

“十二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集镇强镇、文化名镇、开放活镇、人才兴镇”六大战略,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突破二元结构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积极夯实经济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奋力拼搏,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发展成就。

1.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5亿元,比“十一五”末的1.27亿元增长2.16倍,完成“十二五”计划的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0元,比“十一五”末的5212元增长2.06倍,完成“十二五”计划的131%;人均GDP达11580元,年均增长15.8%;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5万元,比“十一五”末的927.7万元增长1倍,完成“十二五”计划的128%;完成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2.83亿元、2.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11.5%。

2.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2015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28740亩,总产量达1072.4万公斤,比“十一五”末分别增19.7%、55%;实现蔬菜产量0.3万吨,年均增长15%;实现水果产量1236吨,年均增长9.1%;2014/2015榨季,实现甘蔗农业产量10.4万吨,新植8000亩,坡改梯2500亩;完成香料烟种植面积4652.3亩,共收购14214担,均价20.97元/公斤,实现收入1490万元;种植烤烟481亩,收购烟叶1000担,上等烟比例为63.9%,实现收入134.25万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糯橄榄1400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4000亩,泡核桃3000亩,山核桃1500亩,珍贵用材林8000亩,水果种植面积达5300亩,石斛集约化栽培达38万平方米,其中仿野生种植4万平方米;实现肉类产量2494吨,畜牧业产值7709万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倍和2倍;建成黄山羊标准化养殖场5个、大户40户、舍饲户42户,黄山羊存栏从2010年末的670只发展的2015年末的5200只,增长6.76倍,发展高峰黄牛47户,高峰黄牛存栏从2010年末的980头发展到2015年末的4600头,增长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收入首次提高到25%。2015年,预计实现第一产产值2.6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8%、18%;第二产产值2368万元、增加值108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1.3%、25%;第三产增加值4912万元,增长22.9%;三产占比由2010年的82.6︰5.9︰11.5优化到2015年的78.3︰7.1︰14.6。

3.基础建设达到新飞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6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72亿元增长2.5倍。水利、交通、集镇、新农村等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支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交通方面,累计修筑机耕路48千米,实施了36条村庄道路修缮项目,全镇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20千米。农田水利方面,累计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全镇水利化程度达56%。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镇83个村民小组已实施76个,新农村覆盖率达91.6%。集镇建设方面,建成日处理15万吨的垃圾厂1座,集镇及周边96%的垃圾实现焚烧处理,引进龙陵意达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集镇改造,集镇供水、道路、中心广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集镇功能进一步健全,美化靓化效果全面提升。

4.生态文明实现新突破。“十二五”以来,不断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制定出台了林业生态考核办法和综合考核制度,实行商品材5年停批,封山育林2300亩,组织开展了林业“三项整治”、“两项”行动、森林资源“守护神”等专项行动,共清查木材经营加工企业5户,捣毁非法炭窑223座,查处各类林政违法案件54起,有效遏制了滥伐盗伐、非法征占林地、捕食买卖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统筹谋划生态产业,科学解决产业争地矛盾,引导产业向无公害、绿色方向发展,每年推进林产业基地造林1万亩,全镇4万亩水干果基地已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9.5%增加到2015年的54.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不断加大新能源的普及推广,组织申报了6个市级生态文明村,成功把我镇组织申报为省级生态乡镇,共组织实施省列、市列林业沼气项目387口,节柴改灶700盘,实施太阳能建设项目75架,相当于每年节约薪材600吨,每年少砍森林100亩。不断强化森林防火监管力度,实现了连续5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成功扭转了干热河谷火灾连年高发的态势。

5.民生事业彰显新进展。教育教学取得较大进步。实现了四校合并,累计投入1183万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了力度空前的激励方案,累计筹措社会资金8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179名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六不准”制度有效落实,师德师风明显好转,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卫生社保实现重大突破。正式挂牌成立龙陵县第二人民医院,率先在乡镇引进“双排CT”、体外碎石机、高标准远程会诊系统,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新农保参保率达98.99%,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实现“三个100%”和“一个80%”。文化旅游得到有序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力度空前,开展了勐糯文化资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勐糯故事征集整理,成功申报了马腿琴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5届傣族泼水节以及“建党90周年”、“欢乐乡村大家乐”等系列活动,仙人洞探险活动顺利完成,镇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广播山森林公园、生态游道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民生和谐达到新的高度。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次,培训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次,农民就业率不断提高,创业热情高涨。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两免一补”、低保、“五保”等政策有效落实,各项补贴、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共发放各种扶持贷款4000多万元,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6000人,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2个,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建档立卡户脱贫520户,占37.8%。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排查矛盾纠纷528件,调处528件,受理信访52件,办结52件,村民自治、法制宣传、平安创建等工作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信访下仿、打击犯罪等机制不断成熟。

6.统筹发展开启新征程。自2014年3月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启动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一年启动、两年突破、三年变样”的总要求,紧扣“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三大主题,以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的巨大勇气,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的问题。针对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组建成立了市内首家乡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共办理“三权三证”抵押贷款738.5万元,有效破解了“三农”融资难题,完成了农村“闲置资源”到“活动资金”的顺利转变。同时,积极打造政府融资平台,勐糯飞扬城乡一体化有限公司升级为县级公司,已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和部分国有土地收储,公司资产达1亿元以上,有效缓解政府“融资难”的现实问题。针对土地流转难、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的意见,明确了有关人员的具体职责,截至目前,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已完成调查、航拍和录入工作,全镇已流转土地1.7万亩,“褚橙”项目和“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农场的土地集约流转新模式,必将成功引领着土地利用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推进。针对聚集人气、拉动消费、辐射周边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5项移民搬迁新政策,规划投资3.5亿元,实施占地350亩的5个集中安置点,计划安置961户3944人,2015年,预计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统筹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

(二)发展经验。

“十二五”以来,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5条宝贵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体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坚持实事求是、深入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3.坚持科学发展、统筹谋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4.坚持结构调整、项目拉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5.坚持改善民生、城乡一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存在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我镇水利化程度、森林覆盖率、造林保存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给农、林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于改变,生态环境、林政管理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2.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小,产业多乱杂,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缺乏龙头带动,产品附加值低,以出售原产品和拼资源为主,产业结构调整一时难以突破。

3.项目支撑乏力,突破融资瓶颈较难。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低水平传统产业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自我发展项目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合作项目少;一般产品的项目多,名、特、优品牌和农业项目少;非生产性项目占有较大比例,项目内生动力不足。农民贷款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项目建设筹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乡镇拿不出、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了、社会投资难引进”巨大地制约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4.贫困程度较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部分地区和群体由于基础差、产业杂、技能弱、资金缺、增收难,导致我镇贫困面还比较广,贫困群体依然较多,贫困程度依然很深。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6户303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2016年脱贫摘帽压力还非常大。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还没有完全跟进,导致公共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各位代表,这些问题,既有历史、自然的原因,也有现实、社会的原因,既有阶段性、特殊性的原因,也有长期性、普遍性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我们工作还有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调研还不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们将在未来五年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全力推动我镇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

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强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更加宜居的绿色勐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一体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保山市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镇,以开放包容的巨大勇气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2.2%;GDP(增加值)达5.33亿元,年均增长18.7%,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达2万元,年均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700万元,年均增长13.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69亿元、3.6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0%。;实际引进外资20亿元,年均增长27.2%。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到2020年,实现第一产产值5.8亿元、增加值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8%、16.5%;第二产产值1.2亿元、增加值630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34.8%、35.9%;第三产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20%;三产占比由2015年的78.3︰7.1︰14.6优化到65.7︰11.8︰22.5。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户籍总人口规划3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年均增长9.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内;2016年全部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2018年率先全县2年实现小康。

——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60%以上,远超西部地区平均规划水平,村庄规划布局半小时交通圈的空间格局全面形成;新农村建设全部覆盖,村到组道路全部硬化,蔗区道路硬化率达40%;集镇建成区面积达3 平方公里以上,可容纳居民3万人以上,集镇管理更加有序,设施更加配套,功能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到2020年,水利化程度达80%,7万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森林覆盖率达60%,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基本农田保有量达7.3万亩;集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100%;中心集镇建成区绿化率达35%。勐糯将成为怒江南流域集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工业特色为一体,风格独具的特色小镇,生态系统更加完备、生态产业更加发达、生态文化更加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宜居勐糯将成为怒江峡谷最璀璨的明珠。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5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5000个,新增就业162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300人;到2020年,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全县中等水平,龙四中创建成为省一级三等完中,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建成国家一级甲等医院,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2.7人,年均增长24%,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3.21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年均增长1.9%。社会就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产业规划

(一)第一产业。

到2020年,实现第一产业产值达5.8亿元、增加值达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8%、16.5%。重点是:2个亿元产业(水果、畜牧业),6个千万元产业(粮食、甘蔗、香料烟、蔬菜、石斛、干果),3个百万元产业(渔业、木材、茶叶)。

1.农业。主要支撑是粮食、甘蔗、香料烟、水果、蔬菜。到2020年,农业产值计划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19%;粮食播种面积计划稳定在2.5万亩,粮食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3500万元;甘蔗面积2.5万亩,入榨14万吨、产值6500万元;香料烟3000亩、产值1500万元;水果4万亩,产量1.8万吨、产值2.4亿元;蔬菜5000亩,产量7000吨、产值4000万元;茶叶1800亩,产量280吨、产值500万元。

2.林业。主要支撑是石斛、干果、木材。到2020年,林业产值突破7000万元,年均增长23.6%。石斛面积达60万平米(其中仿野生20万平米),鲜条产量700吨、产值4000万元;泡核桃3000亩,山核桃1500亩,澳洲坚果2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4000亩,珍贵用材林6000亩;实现干果产量800吨、产值2400万元;木材产值600万元。

3.畜牧业。主要支撑是高峰黄牛、黄山羊、生猪、林下生态(特色)养殖。到2020年,肉类产量达4000吨,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7.2%。高峰黄牛存栏7000头、产值6000万元;黄山羊存栏8000只、产值1200万元;生猪存栏1.4万头、产值2500万元;林下生态(特色)养殖5万羽(只)、产值300万元。

4.渔业。到2020年,计划实现产值400万元。

5.农业服务业。到2020年,计划实现产值600万元。

(二)第二产业。

到2020年,第二产业产值1.2亿元、增加值630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34.8%、35.9%。重点是:土砂石开采、农副产品加工和水利电力。到2020年,实现土砂石开采100万吨、产值2300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8700万元;水利电力550万元;其它450万元。

(三)第三产业。

到2020年,第三产增加值达1.2亿元,年均增长20%。重点是:交通物流、批发零售、餐饮住宿、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到2020年,交通物流实现增加值2400万元;批发零售3500万元;餐饮住宿3100万元;金融业2300万元;文化旅游业700万元。

四、“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10类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38亿元。

(一)道路交通。规划建设28项(新开工),规划投资12.8亿元。重点是:G219国道黄草坝至龙镇桥二级路过境段,丙瑞线勐糯镇过境段15千米建设,集镇环城东路13千米建设,集镇1号路、2号路延长段、2号路延长段至环城西路道路建设,沿河景观大道建设,正街四岔路至箐口洼、康丰糖厂至黄南线市政道路建设,建成10—12米宽,配套雨污、消防等市政附属工程,客运站改扩建及环镇公交站点建设,唐家田至大寨、三江口至大岔路、田坡至上蚌东、田坡至罕乖、白水井入村、小寨至闷寨坝、下寨至家脚、堂上水入村、大田坝至仙人洞、自家田洼至滚塘山、电锌厂至江边山、南门至蒋寨、勐糯至东山、田坡至江中山、大洼至大寨、蛮关河至酒坊坝村组道路建设;除此之外,计划新建村组道路450公里。

(二)农林水利。规划建设46项(续建7项,新开工39项),规划投资8.73亿元(续建1.75亿元,新建6.98亿元)。重点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沼气服务公司建设,现代农业庄园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机服务队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澳洲坚果种植扶持,高峰黄牛养殖小区建设,黄山羊养殖小区建设,万头牛场分厂建设,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生态家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屠宰场的改扩建,勐糯、大寨、丛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海头等2个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千亿斤粮食建设,沟心寨上下寨片区、丛岗村老田山片区农业综合开发,稳步实施中型灌区、东山引水项目,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小坝塘(刺竹洼水库、橄榄林水库、勐连坝水库、青树寨水库)建设,清水汪塘水库、横沟河水库建设,段家坝水库配套渠系建设,绿勐大沟防渗建设,黄家田沟、电站尾水沟、长岭岗大沟及松坡大沟干支渠防渗加固,小寨长岭岗沟、大坪子新沟建设,清水汪塘、旱地山、杨梅坡、海头三村至闷寨山、蛮关河至大洼倒虹吸建设,勐糯河建设,东山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集镇人饮工程,三村至张龙山主管和干支渠防渗加固,勐糯河绿化走廊建设,新建爱心水窖1000口。

(三)集镇建设。规划建设6项(新开工),规划投资2.2亿元。重点是:集镇和田坡棚户区提升改造,集镇供水工程,垃圾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

(四)工业及产业化。规划建设8项(新开工),规划投资4.36亿元。重点是:桔干饲料加工、酿酒加工、农特产品加工建设,建材工厂建设,智能配肥中心建设,糖蜜生产酵母项目,酵母废弃物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褚橙水果基地生产线及配套建设。

(五)服务业。规划建设12项(续建1项,新开工11项),规划投资2.67亿元(续建1260万元,新开工2.55亿元)。重点是:综合开发庄园建设,仙人洞、大花石、江中山、怒江、老缅营盘山旅游开发,建设2座现代物流中心,汽修汽配服务区、边贸口岸、外汇银行建设。

(六)信息能源。规划建设2项(新开工),规划投资0.8亿元。重点是:江中山移动基站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七)社会事业。规划建设23项(续建2项,新开工21项),规划投资3.36亿元(续建750万元,新开工3.29亿元)。重点是:广播山森林公园、营盘山休闲公园建设,海头小学、半斤坝小学、沟心寨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闲置校舍改造,中小学校、龙四中标准化建设,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医疗设备配备项目,6个村卫生室、村组文化活动室建设,中心广场、大小海公园、大寨菩提文化广场建设,勐糯、海头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勐糯、田坡片区公墓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八)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规划建设10项(续建2项,新开工8项),规划投资1.83亿元(续建600万元,新开工1.77亿元)。重点是:村庄绿化、蔗区道路绿化工程,东山绿化及集镇面山绿化工程,老虎水小流域治理项目,水源地保护工程,旅游景点绿化工程,海子生态综合治理,大围山、江中山森林防火通道建设。

(九)扶贫及代赈。规划建设2项(续建1项,新开工1项),规划投资2500万元(续建2000万元,新开工500万元)。重点是:整乡推进项目,沟心寨片区综合开发。

(十)司法及其它。规划建设3项(续建1项,新开工2项),规划投资1亿元(续建5000万元,新开工5000万元)。重点是:30个自然村提升改造项目。

五、“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举措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巩固传统、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做优品牌”的基本思路,以“稳粮、控烟、提蔗、壮畜、兴林、强果”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东山片区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山片区以特色、生态为主的现代林畜产业,坝区以生态、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高效观光农业的基本框架。主要抓好3万亩褚橙、10万吨鲜果加工生产线、30万吨有机肥厂、冷链物流、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农场、4万亩林果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挥科技示范(样板)的作用,提高科技的普及推广;不断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序推进土地的规模流转,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积极探索蔗畜、林畜结合的发展模式,力推黄山羊、高峰牛、林下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

(二)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不断壮大二、三产业。围绕建设怒江流域工贸中心镇的基本思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服务康丰、铅锌、恒冠泰达三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培育工业园区,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机遇,提速现代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打造怒江南流域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大小海湿地、江中山保护区、大花石遗址、香堂、傣族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提升遗址、民族、抗战、移民“四大文化”, 抓好景点培育和宣传推介,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品牌,力推生态健康文化旅游。

(三)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强力构建绿色屏障。把“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标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禁止使用国家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业安全。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生态林、畜经济,引导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方向发展。积极打造森林家园,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的同时,围绕点、线、面、带合理布局,不断加大产业基地规模连片发展力度,重点培育特色经济林果。以乡村绿化、道路绿化、景区绿化为抓手,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不断推广和改进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环保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发展。同时,抓实生态能源的普及推广,加大环境整治和监管力度,以污水、垃圾处理作为首要突破口,引导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

(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发展能力。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来抓。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民生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投资导向作用,加大争取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项目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责任制落实,确保各项项目建设发挥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切实提升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有效提高幸福指数。把民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为8方面的工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效推动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的普及推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依靠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六)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统筹推进和谐建设。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初步构建安全生产现代化排查治理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基本稳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隐患排查整治、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职业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全民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持续降低,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与“十二五”期间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