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90-0-/2021-1213002 发布机构 龙陵县木城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1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徐前辉 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组长:王斌 乡党委副书记

     王世平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胡俊谋 乡财政所所长

成员:郭实兴 乡经济发展办主任

   杨俊杰 乡综合办负责人

    杨轩 乡统计站负责人

    杨正贵 乡社会事务办主任

    段怀仙 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

    郭永超 乡国土资源与村镇规划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云仙 乡水利工作站站长

    张家押 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刘升翔 乡林业工作站站长

    李正稳 乡文化广播站站长

    余晓静 乡司法所所长

    杨林茂 木城中心学校校长

    绍维锁 木城乡卫生院院长

规划编制:

郭实兴 乡经济发展办主任

张金玉 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杨照刚 乡项目办工作人员

张大丛 乡项目办工作人员

王雪蓉 乡项目办工作人员


目录

前言

一、“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经验

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

(一)“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选择

三、“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五)“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

(六)“十四五”发展战略举措

四、“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建立科学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三)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附件:

表一:木城乡“十四五”宏观调控指标规划表;

表二:木城乡“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表

表三:木城乡“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表

表四:木城乡“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前言

《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龙陵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特色社会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城镇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我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纲要》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乡发展条件,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从目标导向看,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纲要》细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紧紧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从问题导向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牢牢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实际效果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着重关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纲要》编制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强创新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突出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整个规划体系由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纲要和主要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重点专项规划构成。规划时限以2020年为基期,重点研究到2025年,同时展望到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是“十四五”期间全乡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纲要》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项目和战略举措,是政府执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的依据,各村委会(社区)、乡直各部门必须加以贯彻落实。

编者

二○二一年三月


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以来,木城乡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执政兴乡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战略,“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名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大力实施木城乡脱贫攻坚和提升农业、培育工业、打造民族文化、科教兴乡四大战略,突出稳定发展粮食、畜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烤烟、甘蔗、咖啡、茶叶等支柱产业,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全面落实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兴边富民片区综合示范工程,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全乡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经济持续增长。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2.911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62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二是财政收入达到6564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3.0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0万元。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44亿元,比“十二五”来增长3.38倍,“十三五”期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62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1.29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183.4%。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45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64倍。五是三次产业结构由量的渐变转化为质的突破,比重由2015年57:0.57:42.43调整为2020年48.09:7.21:44.7。六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突破。森林覆盖率达75.79%,比2010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为17%,比“十二五”末提高个2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3.85‰,总人口9456人。七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八是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相对消除贫困人口361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

(二)“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经验

“十三五”以来,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富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乡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定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及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共67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4亿元,为争取国家支持木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5年间,累计得到国家、省、市、县专项和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资金1.79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0.9亿元,增长2倍,带动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62万元,改善了农业、农村、水利、公路交通、集镇及社会事业发展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坚持改革开放,改善基础条件,营造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5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解决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改善基础设施,营造环境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是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兴边富民工程成效明显,改扩建沥青路面道路97公里,混凝土硬化道路54公里,全乡通车里程达197公里,比“十三五”末增76公里,公路路面等级有了较大提高,自然村通达能力大大加强,全乡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自然村道路弹石和混凝土硬化率达85%。5年来,解决了3600人饮水安全,自然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改扩建灌溉渠道9条58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35%,比“十三五”末提高12.8个百分点。

3、坚持支柱产业培植,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条件逐年改善,为全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奠定了基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有力抓手。2020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115万亩,产量达740万公斤,产值达2576万元;烤烟种植面积2963亩,交售烟叶8000担,实现产值1182.93万元;2019—2020榨季共完成甘蔗入榨种植6760亩,产量1.65万吨,实现产值690.8万元;茶叶种植面积2332亩,产量200吨,实现产值达110万元;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6100亩,产量690吨,实现产值966万元;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鲜果产量320吨,实现产值128万元。特色产业不断兴起。2020年,香料烟种植面积1220亩,交售烟叶16.6075万公斤,实现产值397.74万元;石斛种植301亩,实现鲜条产量10吨、产值50万元;糯橄榄种植面积1200亩。生态牧业健康发展。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8069.98万元,肉类总产量1900吨,禽蛋产量22.5吨。大牲畜存栏1.2万头匹,出栏0.0961万头匹,产值1135.7万元;生猪存栏2.58万头,出栏1.24万头,产值4340万元;黄山羊存栏1.85万只,出栏1.207万只,产值1940万元;家禽存栏6.14万只,出栏4.2902万只,产值516.28万元。

4、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维护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乡党季政府始终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一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成人技术教育全面发展。“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卫生保健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保健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民参合率达100%。三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参保率达98%。四是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处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

5、聚焦脱贫攻坚,精准实施兴边富民项目。“十三五”以来,聚焦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任务,结合贫困村、自然村,实施兴边富民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的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产业发展难,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以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突破口,以脱贫增收为目标,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话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精准实施兴边富民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全乡脱贫攻坚目标顺利按期实现,全乡建档立卡户935户3618人全部脱贫。

6、认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木城是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乡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全乡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木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全乡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视如兄弟姐妹。五年来,全乡未发生民族矛盾、纠纷案件,未发生少数民族群众移居境外案例。

7、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边境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五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向上级政府及部门申报、争取项目支持。

(1)坚持规划先行,持续抓好项目工作。一是修改完善《木城乡深入实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及五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完成《木城乡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规划》;三是完成《木城乡边境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规划》;四是完成《木城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规划》;五是完成《木城乡“十四五”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六是完成《木城乡抵边自然村守土固边工程规划(2018至2022年)》;七是完成了《木城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八是编制《木城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整合资金,合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引领作用,五年来共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16个自然村,投入专项资金128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改造村内道路14条,全长8.7公里,硬化面积30450平方米,改建卫生厕所420个,1260平方米,庭院硬化25200平方米,改扩建卫生厩8400平方米,新建排污管道8400米,新建12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发放互助资金14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1280户,肉牛养殖50户,烤烟种植120户;二是实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专项资金项目,投入资金9600万元,改扩建乡村道路5条,全长24公里,硬化面积96000平方米,改扩建灌溉渠道6条,全长1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240亩,农村危房改造393户,架设人畜饮水管道24公里,建蓄水池36个,1800立方米,解决3800人饮水安全。扶持农户种植芒果1000亩,扶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养殖规模达1200头;三是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级财政兴边富民专项资金项目,投资4200万元,改扩建进村道路6条,全长28公里,硬化面积72000平方米,改扩建渠道9条,全长3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800亩,新建边境集贸市场39333平方米,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5个,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四是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项目6个,实施“四位一体”建设项目4个。五是实施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7个,新建桥梁1座,长16米,建灌溉渠道3条10.2公里,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个,建筑面积399.6平方米,建新农村1个。六是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1个,投资300万元,建垃圾热解站2个,建筑面积820平方米,购置垃圾车3辆,购置装卸式垃圾桶56个,垃圾箱25个。七是实施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5个,投资1000万元,埋设排污管道14.8公里,新建化粪池300个,新建生态污水处理池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60盏,硬化村内道路9.6公里。八是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项目17个,危房改造325户,硬化道路17公里,架设人畜饮水管道12公里,建水池35个,1005立方米,建3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360平方米。扶持生猪养殖927户,肉牛养殖50户,黄山羊养殖35户,蜜蜂养殖382户,发放贴息扶贫贷款500万元。九是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投资3200万元,架设供电线路98公里;实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0万元,新建乡卫生院门诊、住院楼各1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室3个,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十是实施电信、宽带、移动信号工程,投资860万元,架设光缆线路64公里,移动信号基站3座。十一是实施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投资320万元,新建完小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新建幼儿园2个,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十二是实施边境通道建设工程,投资2000万元,新建“两关一检”通关设施,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十三是实施龙陵县木城乡木城社区兴边富民边境集镇道路建设项目,投资916万元,提升改造木城集镇道路1.9142公里;十四是实施2019年木城乡抵边一线边民住房外观风貌统一改造建设工程,投资209.4万元,对抵边乌木寨村光坡自然村、花椒坪子寨自然村、老满坡村四楞自然村、木城社区等养自然村和木城自然村边民住房外观进行统一改造349户。

8、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五年来,木城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着力打好“边境、民族”两张牌,加大对彝族、傈僳族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民族歌舞、体育活动等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通过制作对外宣传片、旅游画册,在《龙陵县旅游指南》中加入推介木城的宣传篇,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强势宣传,着力提高木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我乡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突出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大力塑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做好傈僳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傈僳族口传文学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好彝族(香堂人)服饰、手工艺品、土巴拉乐器;打造以土巴拉艺术为龙头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链,组建了土巴拉艺术表演队,挖掘整理了《啊孛孛》、《啊奴布喋嘎哪咧》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土巴拉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木城乡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9、和睦相处,共建平安家园。“和谐稳定,共建平安”一直是我乡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点,一直以来,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相敬如宾。一是军警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边境稳定。乡党委每年组织边防部队、边防派出所、民族代表开展2次以上边境共同巡逻活动,增强了军警民血浓于水的感情、增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维护边境稳定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注重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健全机制、强化调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邻里间、化解在基层。三是加强对停留在辖区内涉外人员的管理,坚决防止境外敌对势力以民族或宗教的名义搞渗透和破坏。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全乡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10、全力抓好边境疫情防控工作。结合边境乡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乡共设置卡点3个(鱼塘垭口隔界洼卡点、马鹿塘卡点、锅底塘卡点);设立乡级集中留验点1个,可容纳隔离人员23人,4月15日至今,无集中隔离人员。设立临时安置点3个,分别是等养渡口木城通道和鱼塘垭口社区农贸市场、木城集镇中心农贸市场。其中,等养渡口木城通道建有联检大楼面积923平方米。鱼塘垭口社区安置点面积1265平方米,木城集镇中心农贸市场总面积59亩,两个安置点均通水通电通网。参考方舱医院标准距离测算,等养渡口木城通道安置点预计可安置471人,农贸市场预计可安置11108人,合计可安置11579人。为加强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处置,多次开展疫情防控桌面推演和境外涌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

(一)“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乡经济发展健康平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旅游业总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加快,乡内生产总值、引进乡外到位资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元大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740万公斤以上,新型工业化发展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09:7.21:44.7。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农村贫困人口3618人实现脱贫,提前于2018年退出贫困乡序列;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步推进,金融、互联网、债务等风险有效遏制。基础设施不断强化,路网加快织密,水网持续完善,信息物流网日趋健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城乡发展取得突破,美丽木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9人;社会保障更趋完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均预期寿命达76.67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凸显。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合作开放再添活力,创新驱动取得新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乡域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乡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纵观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扩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展望国内,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放眼云南,我省仍属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产业体系层次偏低,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十分明显。但也必须看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全省GDP在全国的位次由23位跃升至18位,经济总量突破2.3万亿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正在变为现实,“老少边穷、贫困落后”的状况即将成为历史,“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在成为云南的靓丽新名片、省情新内涵、发展新优势。聚焦保山、龙陵、木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为木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叠加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走实走深,为龙陵木城开放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我国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为木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国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木城联动发展提供了新支撑;云南省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木城高质量跨越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但木城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发展要素较为匮乏、集镇功能尚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短板突出、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问题依然存在。立足木城,我们正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腾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应对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将增加龙陵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防风险带来的融资约束将增加龙陵赶超发展的难度,国内要素供给条件及生态环境约束将增加龙陵跨越发展的难度,周边县(市)同质发展将增加木城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总之,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压力前所未有、风险前所未有。但也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全乡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木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乡、教育强乡、人才强乡、体育强乡、健康木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木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木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木城乡作为龙陵县唯一的边境少数民族乡,放直全师、全县版图来看,客观上处于东连勐糯经济重镇,西通芒市,南临缅甸果敢县,背靠县城,省道三锅腔至畹町2131线穿境而过,有等养渡口、老厂渡口两个省级出境通道的良好格局,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2)具有多样性的气候优势。木城乡立体气候突出,适合粮食、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核桃、石斛、坚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

(3)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木城乡粮食、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核桃、石斛、畜牧(肉牛、生猪、黄山羊为主)已具有一定规模,做强做大农业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具有良好基础。

2、发展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木城乡地处高黎贡山山脉南端,怒江及芦根河、公养河、中涨河、万马河4条支流穿境而过,生态保护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类齐全繁多,全乡森林总面积亩,森林覆盖率75.79%。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草药植物何首乌。散黄草、胶股篮、黄精、盐肤木、龙胆草野生蕴藏量较大,林下资源野生食用菌有25种。野生中草药种植加工产业化开发潜力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木城乡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钒等。有四楞山温泉资源,有大滚塘风光、麻场洼瀑布、乌木山万亩草山、怒江峡谷异国风光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

(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木城有马鞍山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2个世居少数民族彝族和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傈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祭稻节,有独特的傈僳族、彝族服饰,月土吧啦、三弦、竹笛等民族乐器,有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表演队4支。彝族傈僳族舞蹈,音乐制成光碟15套。2014年木城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

3、发展劣势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大量的农、林、畜产品形不成独立品牌。

(2)工业经济较弱且发展乏力。缺乏有较强支撑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工业经济始终是乡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3)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缺少增长平台。从交通看,还有5个自然村交通道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产业区公路覆盖率不足40%。从水利看,全乡还有36条灌溉渠道为土沟,渗漏严重,通水保证率低,水利化程度仅为41%,农村人畜饮水集中供水普及率只达90%,还有680人难于喝上安全、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普及率仅为20%。

(4)社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仅为17%,与现代化水平70%的要求相差53个百分点。全社会知识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公平化程度、民主化程度、法治化程度等指标都还较低。

(三)“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选择

1、农业产业化战略。木城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全乡7800多人依靠农业养活,这意味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乡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乡人民的小康。为此,乡情本身就决定了需要选择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其次,从木城乡的自然条件看,立体农业特征明显,适应多种作物生长繁衍,生物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奠定了基础。从农业发展的空间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看,总体上农业发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却越来越大,木城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乡份,选择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就可以抓住农产品需求呈线性增长态势这一机遇,增投入、强基础、注科技、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农业增长潜力。再加上,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最终形成“工人做工能赚钱,农民种田也赚钱”的农业产业工业化的良性格局,有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农村新型城镇化战略。木城乡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农村乡镇,人口居住环境、道路交通、生活方式习俗较落后,随着国家新一轮兴边富民守边固边战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战略的推进,乡村规划、扶贫、交通、农业等部门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集镇建设,住房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建设工程,给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选择农村人口居住环境、道路畅通、村容村貌城镇化战略,为农村人民群众谋福祉,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3、民族化旅游发展战略。民族文化旅游战略选择依据,一是木城乡彝族、傈僳族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火把节、刀杆世、祭稻节、服饰、土巴啦乐器、舞蹈、音乐等。二是木城乡有四楞温泉、乌木万亩草山风光、大滚塘风光、麻场洼瀑布、怒江峡谷异国风光、马鞍山石器时代遗址等自然风光及文化资源,为木城选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三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文化和体验经济的特点的“无烟工业”,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以及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功能和重要作用。对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4、科教发展战略。由于受地域、历史、少数民族、人文等因素的局限,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还非常低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程度及教育质量水平不够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小。文化素质较低,科技落后,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十四五”期间,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发展战略,努力消除教育科技制约瓶颈。其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科技乘积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产业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才能加快农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发展战略,是木城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一项战略选择。

三、“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生态立乡、农业富乡、文旅兴乡、强边稳乡、开放活乡、治理强乡战略,统筹推进发展生态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乡村文明化、党建特色化、治理现代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龙陵县对缅开放重要通道、对德宏交往的重要节点、龙陵县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乡镇、龙陵县强边固防先进乡镇、龙陵县边境小康示范乡镇、龙陵县滇西边境旅游特色乡镇、龙陵县市域社会治理优秀乡镇,将木城建设成为支撑龙陵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南大门,为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基础。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生态立乡、农业富乡、文旅兴乡、强边稳乡、开放活乡、治理强乡战略,统筹推进发展生态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乡村文明化、党建特色化、治理现代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龙陵县对缅开放重要通道、对德宏交往的重要节点、龙陵县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乡镇、龙陵县强边固防先进乡镇、龙陵县边境小康示范乡镇、龙陵县滇西边境旅游特色乡镇、龙陵县市域社会治理优秀乡镇,将木城建设成为支撑龙陵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南大门,为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基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一盘棋思想,更好发挥各级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乡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得到坚持,新发展理念得到树立,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3.78%;人均生产总会达到52112.2元,年均可比增长13.86%,力争实现1万美元,达到全省规划目标。同时,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9.83:7.12:43.05,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60元,年均增长11.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乡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2、2035年远景目标

围绕与全国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目标,到2035年,全乡生产总值在2021年基础上翻两番,年均增长11.19%,达到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三一二”结构调整为“二一二”结构,财政总收入在2021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6479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21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77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10%,达到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0%,达30100元;新型城镇化水平达到25%,提高个8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78%,提高个2.2百分点;年末人口达到10800人。

(四)“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一产业

规划到202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年均增长11.84%,增加值达1.05亿元。其中:

农业(种植业):规划实现产值2.45亿元,年均增长11.84%,重点突破7项产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产业。规划粮食播种面积2.7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0.95万吨,产值3705万元,平均增长2%。二是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发展甘蔗种植面积0.7万亩,实现总产量2.2万吨,产值968万元。三是提升烤烟产业,稳定种植面积0.41万亩,收购烟叶1108万担,产值1656.61万元。四是提升茶叶产业,稳定茶叶面积0.235万亩,实现总产量230万吨,产值达148万元。五是提升咖啡产业,稳定咖啡面积6100亩,实现总产量750吨,产值1238万元。六是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发展蔬菜产业542亩,实现总产量813吨,产值162.6万元。七是大力发展重楼等中草药种植产业,新发展种植中草药200亩,实现总产量200吨,产值160万元。

林业:规划实现产值190万元,重点突破7项产业发展,一是培植核桃产业。规划抓好核桃中耕抚育面积1.5万亩,实现总产量320吨,产值128万元。二是做强做大石斛产业。总面积达329.84亩,实现总产量10吨,产值50万元。三是加快管护坚果产业。中耕抚育坚果1.1万亩,实现产量484吨,产值6776万元。四是管护糯橄榄0.12万亩,实现产量12吨,产值36万元。

畜牧业:规划实现产值1.3272亿,重点突破4个畜禽发展;一是发展黄山羊产业。养殖规模达3万只,出栏3000只,实现产值225万元;二是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养殖规模达3.3万头,出栏2.2万头,实现产值528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养殖规模达1万头,出栏3500头,实现产值4200万元;四是大力发展以山地生态鸡养殖产业,养殖规模达6万只,出栏5.3万只,实现产值238.5万元。

渔业:规划实现产量95吨,产值238万元。重点加快稻田养鱼发展,规划稻田养鱼300亩,实现产量30吨,产值75.16万元。

2、第二产业

规划到2025年实现第二产业产值0.35亿元,在202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0%,其中,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50万元,年均增长10%;电力产业产值304.81万元,年均增长10%;木制品加工业产值20万元。

3、第三产业

规划到2025年,实现第三产业产值2.17亿元,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8690万元,年均增长1.77%,重点加快发展四项产业: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2025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3万元,二是服务业,大力发展通信、信息、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服务业,实现产值8741.7万元。三是发展劳务输出业:有序输出劳务8000人次,创收1.28亿元;四是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产值50万元。

(五)“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

木城乡列入乡级“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237项,规划投资30.3144亿元,其中:农林水方面,规划建设项目101项,投资4.7423亿元,道路交通方面52项,投资8.1659亿元,公共服务业方面16项,投资4.5291亿元,兴边富民边境集镇建设项目4项,投资2.25亿元,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5项,投资1.64亿元,社会事业19项,投资1.79亿元,工业和信息业4项,投资3147万元,能源项目4项,投资1217万元,生态环境资源及垃圾污水处理项目9项,投资1.969亿元,防贫帮扶项目3项,投资1356万元,边境管控项目3项,投资4044万元,其它项目17项,投资6.0408亿元。

(六)“十四五”发展战略举措

1、抓牢项目拉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四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投资方向对应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水利交通、扶贫、民族团结示范、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兴边富民守边固边边境集镇及抵边新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新型城镇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1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为确保目标实现,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从2021年起,对“十四五”规划项目实行分年、分批、分类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力量,筹集财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项目咨询机构开展项目前期测设工作,争取尽早进入实施阶段。为确保投资增长奠定基础。二是要高度重视项目申报专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央预算内投资边境中心集镇建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国家省市县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建设。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大力度争取国家、省、市、县对项目建设立项和无偿资金扶持。三是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抓好项目建设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安全、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好来自各方利益群体关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认真落实项目“五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推动项目按期建设,及时并长期发挥效益。

2、转形升级,培育壮大产业

要立足木城是农业乡的实际,始终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以生态化标准定位农业、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打造鲜明的优势产业。完成产值4.917亿元,年均增长10%:粮食总量稳定在740万公斤以上,人均粮食400公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甘蔗、茶叶,发展壮大核桃、咖啡、石斛、畜牧业,加快培育发展坚果、果蔬、稻田养鱼、林下种养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扩大农业发展成果。加快发展重楼、散黄草、何首乌等中草药材产业,把木城乡建成龙陵县中草药村主要种植基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农业庄园、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做好核桃、坚果、糯橄榄、蔬菜、畜牧等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工作,培育茶叶、核桃、石斛、中草药、野生菌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企业申报注册商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升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改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

以提质增效为目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快优化粮食2.73万亩,甘蔗0.7万亩,烤烟0.41万亩,茶叶0.235万亩,咖啡6100亩,核桃1.5万亩,石斛329.84亩,坚果1.1万亩,糯橄榄0.12万亩,蔬菜542亩,中草药200亩和肉牛10000头,生猪3.3万头,家禽6万只只,黄山羊3万只等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

3、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以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为动力,抓住国家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机遇,夯实农业基础。一是配合县级抓好勐堆水库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64公里,实施老满村片区安定大沟险段改造、申报实施全乡20条灌溉渠道建设项目,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0亩,水资源利用率达到16%以上,水利化程度达到46%;二是大力建设高稳产农田,重点实施橄榄寨、花椒、蛮旦、大谷地、干沟坡、等养山、青树坪子、老厂山、小中山等节水灌溉管池建设,实施公养河、木城河、中涨界河治理及土地整治及复垦项目。建设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三是解决5600人农村人畜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木城集镇集中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四是大力实施乡内道路硬化工程,提高路网质量,提升改造连接县乡公路的乡村、村组混凝土道路,重点是申报花椒三合至小里箐,大青树至绿根河口、桦桃林至里格楞、三锅腔至大坪子小组、老厂至弓背山等道路建设工程,全长50公里。五是着力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六是申报实施国家专项资金守边固边鱼塘垭口、等养2个抵边新村建设项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兴边富民5个村社区11个自然村边境一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兴边富民木城边境中心集镇建设项目。七是积极向上汇报、申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是:S217省道半斤坝至隔界洼三级公路建设项目,段家坝至木城三级公路建设项目。为把木城建设龙陵县对外开放重要通道,对德宏交往重要节点奠定基础。

4、保护生态,建设美丽木城

要重视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深入开展绿化荒山行动,切实抓好以封山育林和以农田路、水网为重点的立体区域绿化,以房前屋后为重点的庭院绿化,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加大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和草地保护力度,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一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大滚塘风光、麻场洼瀑布、乌木山万亩草山、怒江峡谷异国风光生态旅游作为全县、全乡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开发,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人文旅游。木城乡彝族傈僳族聚居的乡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彝族傈僳族仍然传承着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傈僳族服饰、火把节、祭稻节、刀杆节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胡万才、王云常、李春保获得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荣誉。此外,境内有古金矿冶炼和石器遗址。依托这些人文资源优势,进一步抓好挖掘整理和开发保护两个关键环节,着力发展具有厚重文化感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以福泽群众,增加收入。依托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努力把木城乡建成滇西沿边环线旅游的重要驿战,龙陵县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之乡。

5、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木城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改造工程,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力度,新建幼儿园2个,新建校舍2440平方米。巩固提升“两基”成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学前班儿童全部纳入营养餐改善计划;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校园安全,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疗保健水平。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新建鱼塘垭口、花椒村卫生室,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加大卫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视妇女儿童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5%以上,开发就业岗位24个,新增城镇就业24人;转移农村劳动人960人次,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问题。认真落实城乡低保、重点优持对象、高龄老人定补政策,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体系,加强敬老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巩固国家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完善乡、村、组三级公共文化体系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全民文化和和身体素质。深入推进改善民生工程,一是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住房质量提升、抵边新村建设、项目到村,帮扶到户,切实做到乡村全面振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二是实施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兴边富民工程边境集镇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农田水利、进村道路、人居环境整治、人畜饮水等工程。力争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亿元以上,有效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使全乡群众超全国、全省、全县同步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

6、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党的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各级党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乡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委员协商机制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木城建设。

四、“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木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纲要》关系到全乡能否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保持全乡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大局,各村、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各种形式,做好规划宣传动员工作,使规划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注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坚持做到依规划决策、按规划行事,切实承担规划实施主体责任,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搞好服务,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实施正常推进。对进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加以落实。

(二)建立科学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批准机制。为确保《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乡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认真编制、论证、咨询,形成规划成果,将《规划纲要》提交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付诸实施。

规划修编机制,当乡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突变因素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偏离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时,政府要及时依法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提请乡人大审议批准,对规划进行调整及修编。

监督检查机制,乡政府要切实把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第一个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对规划要定期开展自检自查。每年向乡人民代表大会汇报,通报规划执行情况,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三)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全乡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规划项目,齐心协力,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要求做好组织申报,并加强与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和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