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62-8-06_A/2016-1118002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计划总结 | 发布日期 | 2016-11-18 |
文号 | 浏览量 |
“十二五”以来,我县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县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为指导,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扶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夯实农业基础,狠抓农业科技措施的落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县农业局“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成成效
(一)农村经济。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6亿元,比2010年增11.41亿元,年均增长6.5%;农业增加值18.8亿元,比2010年增9.6亿元,年均增长6%;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7元,比2010年增4571元,年均增长14.5%。累计完成消除“空壳村”88个,全县无经营性收入的村减少到10个,年可配收入超3万元的村累计达64个。
(二)粮食油料。2015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9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4.8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4.34万亩、3.7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86%、2.3%;油料播种面积0.95万亩,实现油料总产量0.09万吨,比2010年分别减0.77万亩、0.02万吨,年均分别减少11.2%、3.9%。
(三)甘蔗产业。2015年,甘蔗面积稳定在10.3万亩,比2010年减0.3万亩,年均减少0.57%;实现甘蔗总产量41.6万吨,比2010年1.6吨,年均增长0.78%。实现农业产值1.77亿元,比2010年增0.09亿元,年均增长1.05%。
(四)茶叶产业。2015年,茶叶总面积达10.91万亩,比2010年增0.65万亩,年均增长1.24%;实现茶叶总产量7260吨,比2010年增1144吨,年均增长3.5%。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比2010年增0.39亿元,年均增长8.18%。
(五)水果产业。201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26万亩,比2010年增0.46万亩,年均增长9.5%;实现水果产量3500吨,比2010年增700吨,年均增长19.5%。实现农业产值0.12亿元,比2010年增0.06亿元,年均增长14.8%。
(六)渔业。2015年,库区、池塘养殖面积达1.028万亩,比2010年增0.39万亩,年均增长10.6%。稻田养鱼面积达4.45万亩,比2010年增0.1万亩,年均增长0.37%。实现渔业总产量5800吨,比2010年增2300吨,年均增长10.6%。
(七)农机化水平。201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2万千瓦特,比2010年增7.54万千瓦特,年均增长10.4%;农机总产值达1.67亿元,比2010年增0.52亿元,年均增长8.7%;农机作业面积达33万亩次,比2010年增10.96万亩次,年均增长9.9%;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4%,比2010年增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8%。
(八)农业产业化。2015年,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9.06亿元,五年累计增1.7亿元,年均增0.43亿元,年均增长7.6%;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7.3亿元,五年累计增2.07亿元,年均增0.52亿元,年均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0.65亿元,五年累计增0.06亿元,年均增0.01亿元,年均增长1.9%。
(九)农产品认证。2015年,全县“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3个企业5个产品,认真基地面积和认证产品产是分别达9.8万亩、2000吨,分别增长30.6%、19.7%。
(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千亿斤增粮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产业化、生物产业、农业庄园、高原特色农业等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提高投资效益。5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抓培育,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生态循环农业,增强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能力。一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实现总产值4.4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5.67%;农产品加工总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4.3%。二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全县现代农业庄园累计达7个,其中:上半年新建4个,2014年已建庄园3个(获得市级现代农业庄园专项资金扶持2个),实现总产值3.5亿元。三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全县注册登记家庭农场6家,总资产2257万元,流转土地面积2381.7亩,实现销售收入1071.6万元。四是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0个,入社农户55484户,实现总产值1.04亿元。五是培育种植大户,培育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户。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明显加强。
(二)抓调整,确保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划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把培育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政策上优惠、资金上倾斜、服务上强化,培育龙头企业21个,带动农户4.36万户,新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47个,碧寨金戈核桃精炼油加工生产线1条,云南极斛野生石斛保健酒加工生产线、龙陵县云河石斛含片、纳米粉、养生丸、冲剂加工生产线4条,龙稷精米加工生产线1条。目前各条生产线运行平稳,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几年来投入财政扶持资金500多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加工厂改扩建、市场培育等,有力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抓产业,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粮食生产上,抓好各项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着力提高单产、确保每亩提高5公斤以上,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上,甘蔗产业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发展、主攻单产、标准化建设,落实云南省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落实甘蔗新植任务。茶叶产业坚持“稳面积、提品质、拓市场、树品牌、增效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建立古茶树挂牌保护机制,支持发展有机生态茶,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水果产业坚持标准化种植、区域化发展、四季化上市的思路,加大优质水果种植力度,强化果农栽培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勐糯3万亩柑橘类水果基地建设。渔业上,扎实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重点发展库区及水库生态鱼、稻田鱼、冷水鱼等生态渔业,同时,进一步加大石斛、咖啡、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力度,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还存在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主体还比较缺乏,农特产品品牌培植还比较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投入不够,农业产业融资难、招商难,金融服务“三农”工作严重滞后,不会融资、不敢融资、不善融资问题突出,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未有效解决。四是科技创新驱动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试验示范力度不够,部分农科人员主业意识淡化。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影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农业装备不足,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为31.9%,低于全市15.2个百分点。农产品流通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七是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比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全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低、带动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头”,需进一步培植壮大;八是部分干部职工观念陈旧,本领恐慌,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工作质量、效益较低。
三、“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计划
(一)“十三五”工作计划
到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2.3亿元,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34.5亿元、21.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比2015年的8123元增加7877元,年均增长14.5%,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1、继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按照“稳面积、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巩固粮食、茶叶、甘蔗、“两烟”、咖啡等传统产业,努力将产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一是粮食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9万亩,到2018年,实现产量15.4万吨,产值4.2亿元,增加值2.6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量15.8万吨,产值4.32亿元,增加值2.8亿元,比2015年增加1300万元。二是甘蔗产业。稳定甘蔗种植面积10万亩,到2018年,实现总产50万吨,实现产值2.3亿元,增加值1.4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55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增加值1.68亿元,比2015年增加5500万元。三是茶叶产业。到2018年,实现总产7400吨,产值1.48亿元,增加值9200万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7600吨,产值1.7亿元,增加值1.1亿元,比2015年增加3000万元。四是烟草产业。烤烟:到2018年,实现总产7000吨,产值1.9亿元,增加值1.2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7500吨,产值2.1亿元,增加值1.35亿元,比2015年增加1500万元。香料烟:到2018年,总产达1500吨,实现产值3600万元,增加值2200万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3900万元,增加值2600万元,比2015年增加600万元。五是咖啡产业。到2018年,咖啡总产达25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增加值1800万元;到2020年,总产达28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增加值2600万元,比2015年增加1300万元。
2、着力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褚橙、车厘子、渔业、蔬菜等特色新兴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加快支柱产业形成,切实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一是水果产业。到2018年,褚橙种植面积达3万亩,总产8300吨,实现产值1.65亿元,新增增加值1.1亿元;车厘子种植面积达3000亩,总产达2100吨,实现产值1.1亿元,新增增加值7000万元。到2020年,褚橙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达5.4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增加值6.1亿元;车厘子种植面积3000亩,总产达45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新增增加值1.5亿元。二是渔业产业。到2018年,实现渔业产量7750吨,产值1.4亿元,增加值8700万元;到2020年,实现渔业产量9350吨,产值1.8亿元,增加值1.15亿元,比2015年增加4500万元。三是蔬菜产业。到2018年,实现蔬菜产量3.1万吨,产值1.02亿元,增加值6300万元;到2020年,实现蔬菜产量3.5万吨,产值1.23亿元,增加值8000万元,比2015年增加3300万元。
3、工作措施
一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县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种植业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巩固提升“两烟”、甘蔗、茶叶、石斛、蔬菜、马铃薯、水果、咖啡和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畜牧业要扩大畜禽良种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突破加工营销制约,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林业要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林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特色产业带,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重点鼓励发展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种加工型、营销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扶持发展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与农户利益关系稳定密切,带动面广,与主导产业相配套,采用高新技术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来我县建基地、办企业,不断增强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相同行业之间通过合作、联合,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形成规模集群效应。鼓励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订单生产、产销直供等方式,与农民形成紧密的生产合作和利益联结,有效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水平。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由原料、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精品组合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发展,创建精品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为先的原则,推广三种有效模式,大力发展由一定区域内的种、养、加、销等相应的大户或能人牵头发起而成立的“能人发动型”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由加工或销售企业发起,把相关产业内的农户组合到一起而成立的“龙头支撑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利用特殊的地理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技术措施及其他优势而发展的具有特色的相关产业,为壮大其规模、提高效益而成立的“特色牵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建立一批运作规范、结构紧密、监督到位、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面实施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组织机构、股金设置、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设立等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重组,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途径,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县供销社切实抓好国家和省、市、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创建,研究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的具体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入社标准,提高社员入股门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等进行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合各类资源,将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列入农业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广泛开展农产品标准生产和相关技术规程的培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品和驰名商标。建立创名牌奖励机制,对获“中国驰名商标”、“云南名牌农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龙陵市知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奖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基地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及产地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及省、市举办的大型农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品牌提升我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不断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围绕优势产业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与开发的方向,重点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科技应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技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节能、冷链保鲜、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是积极拓展市场。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构建辐射国内外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网络。加快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农业物流展销,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农村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六是加强质量监管。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残检测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投资者,吸引、鼓励外商和县外资金来我县投资开发农业产业,努力争取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龙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培育和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综合专业市场,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输出技术、管理和资金,到境外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流通项目。
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抓住中央和省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大好机会,以实施重点水源、农田水利、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水利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全县水利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烟水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治工程等建设项目,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加快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植物保护、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加强气象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水平。
九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农业源头污染。支持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鼓励龙头企业使用节电、节油机械设备,努力实现节能减排。龙头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我县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突破,继续推进农业提质升级,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32.2亿元、农业增加值20.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0元;消除“空壳村”10个,全县全部消除“空壳村”,年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新增10个,达60个。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实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实现粮食总产15万吨;建立古茶树挂牌保护机制,支持发展有机生态茶,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生产干茶7300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实现甘蔗产量40万吨以上;加快生态特色渔业发展,实现渔业产量6400吨;同时,进一步加大咖啡、蔬菜、水果、石斛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力度,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
2、抓实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和农业设施,全面完成购机补贴任务。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继续以农业节本抗旱增效为着力点,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为目标,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高产创建、水改旱、集中育苗育秧等重点科技增粮措施。进一步扩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种植业保险工作,进一步强化与金融保险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有关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抓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抓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因地制宜,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针对我县的新型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的现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庄园发展。
4、抓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从源头上强化监管,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应用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农产品产地安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加快推进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联合工商等相关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强化种子、农药、化肥使用的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抓实项目工作。一是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农业投资导向,扎实做好项目编制和申报,提高项目编制质量和项目命中率,力争更多项目落户龙陵;二是抓实获批项目的实施。着力抓好千亿斤增粮工程、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产业化、生物产业、农业庄园、高原特色农业、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提高投资效益。
6、抓好农业综合改革。抓好农村重点领域的改革,破解“三农”工作的难题,最大程度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按时、按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整县试点工作。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农村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混合经营等共同发展,推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土地流转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和推进承包经营权依法、公开、有序向稻田种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龙陵县农业局
2016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