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古称“勐弄”“黑水陇”(土著民族语)。民国《龙陵县志》记载,改勐弄为龙陵约在清朝初年,以山脉水势为据,龙陵“自雪山(高黎贡山北面)起,至高黎贡山,高峰插天,直出云表。左怒江,右龙江,由磨盘山(古城山)、五峰山……达摩山,左旋黄草坝,横结为龙陵”。据此,取龙川江之“龙”和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故称龙陵。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境内有烧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坝、大花石、马鞍山等古人类遗址,出土了一批石斧、石刀、石锄、石铲、刮削器、陶器等文物。先秦时期,龙陵属“濮”部(即哀牢族)。汉初为“百越”部落、为哀牢国地。宋时属软化府地,元代属大理管辖。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勐淋(今镇安)设守御所,明万历十三年(1585)改守御所为千户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始建龙陵厅。民国二年(1913)改厅建龙陵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将龙陵所辖的芒市、遮放、勐板三土司析出置设治局。1949年11月11日龙陵解放。1950年3月龙陵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属保山专员公署。1956年将龙陵县划归德宏州管辖。1958年1月将龙陵所辖的潞江坝划归保山县。1963年8月龙陵县复归保山专员公署管辖。
龙陵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十年(1860)8月,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军,两次进驻龙陵,同清兵和土司头人血战。清宣统三年(1911)在“辛亥革命”影响下,龙陵自治会员姜廷祯、王玉堂与清军哨官李槐、张定甲毅然发动反正,以兵响应,10月宣布龙陵辛亥革命起义成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境内有志青年到延安等地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涌现出了云南共产主义先驱李鑫。民国十四年(1925)李鑫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五年(1926)经毛泽东推荐,中共广东区委派李鑫到云南开辟工作,组织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民国十八年(1929),在个旧领导工人运动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民国三十一年(1942),龙潞游击队成立,象达人朱家锡任支队长,为收复国土,消灭日寇做出了贡献。民国三十五年(1946)创办的晓东中学,在一批中共云南地下党人的领导下,以晓东中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为龙陵解放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匡沛兴率领下中共华侨滇西边区领导小组进驻象达,以晓东中学为据点开展地下斗争。同年11月,朱家壁率边纵西进部队解放龙陵。
龙陵抗战是滇西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5月,龙陵沦陷,由于地处滇缅公路要冲和怒江西岸前沿,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主战场。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向滇西日军发起战略性反攻,在龙陵与日军鏖战,历经松山攻坚战、平达歼灭战和龙陵争夺战三大战役,付出牺牲官兵36800余人的巨大代价,歼灭日军14000余人。特别是在松山战役中,日军依托松山前临深谷、背连大坡的险要地形,修建坚固堡垒和工事,踞险坚守,战斗异常惨烈,历时68天,最终攻克松山,收复中国境内第一块被侵占的国土。
龙陵民族众多,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各民族能歌善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龙陵古老灿烂的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民族歌、舞、乐在民间经久不衰,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