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乡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启动会以来,如何结合各村(社区)的村情民情,突出特色亮点,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工作“融合进去、打下根基、接上地气”,切实打造“一村一品、一寨一风”,使之真正成为“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关键性的问题。

中寨村位于碧寨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30公里,国土面积29.5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小组549户2542人。自脱贫攻坚以来,中寨村大羊场、小水路、油竹坡三个小组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住房质量提升、入户路串户路建设等工作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颇高,村组之间团结互助、勤劳朴实之风历来为人所称赞,群众内生动力十足。据统计,此3个小组共有62户357人,建档立卡户25户117人,在入户路串户路建设过程中共完成4.3公里,投资共计195.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41.6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群众主动参与度高达95%,村内群众主动参加户主会、政策宣讲及其他各类党建、文体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谋划村庄发展。除此之外,组内群众对于村庄美化亮化绿化也很有想法,多次向中寨村委会反映欲主动参与设计和制作路灯,以及村庄美化的思路等。经过分析研判,碧寨乡决定以中寨村小水路、大羊场、油竹坡三个小组为突破口,将其典型的村风民风挖掘总结出来,以“六化三行”为标准,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工作。

践行“六化”标准:一是“学深文化”。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为荣,摒弃漠视教育、不求上进等陈旧理念。在村组中选取培养出大学生的家长开展经验分享、现身说法等活动,强化群众教育意识,打造书香家庭、书香村寨。同时,对村组中符合条件的人组织或争取技能技术培训,围绕村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和典型产业,着重加强手工艺、种养殖以及务工技能等培训,培养储备一批技术化人才,为村组发展打牢人才基础。二是“播种美化”。结合实际,选取当地1-2种或若干种特色植物或农作物,发动群众在村组道路、墙角屋檐、门前院后进行绿化,达到村庄美化的目标,提升村庄整体活力和形象,真正打造宜居宜业的村落环境。三是“点缀亮化”。提炼村组民风特色,可以自我设计或外包设计,为村庄定制统一风格路灯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扬民主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和支持群众积极众筹、投工投劳,享受自我努力成果。四是“建设样化”。对于群众房屋改造修葺、村民活动场所、村组道路等建设,实行村组统一标准和范式,反映和满足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精神文化活动需求和习惯,防止村庄规划参差不齐、标准不一,切实提高村庄整体感官形象。五是“邻里睦化”。倡导邻里和谐、和睦共处、团结诚信的村风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热情好客的民风,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村规民约》,真正在村组之中将良好社会风尚培育起来,深化下去。六是“精神升化”。精神文明是成就村庄历史和传承的关键,是培养和塑造人文风气的根源,是村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的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巩固等活动的开展,厚植村组精神文明根基和底蕴,使之成为铭刻于群众内心深处的力量。鼓励群众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平台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地方传统特色的打歌跳舞、文艺创作、体育竞技等文体文艺活动,多样化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打造“三行”样板:一是“先锋行”。以党员、团员和村组干部等中间骨干力量为主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以自身为标杆影响和带领身边群众,各小组建立自己的“先锋队伍”,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力量充实进来,打造工作“主力”、执行“干将”和村组“标兵”。二是“维和行”。以村组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和青少年为主体,对村组中的矛盾纠纷、利益冲突、集体问题商讨、重点工作落实、《村规民约》执行等进行调节、引导和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自治”力量,持续改善基层社会秩序,形成“老少同落实、共监督”的良好局面。三是“规范行”。凝聚群众力量、凸显群众形象,在人居环境整治、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氛围营造、村组基础设施建设、村风民风营造等集体行为中,强调群众每一个人的主人意识和主责意识,形成“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村庄的形象就是我的形象”的良好风气。

在此基础上,通过志愿队伍组建,开展好实践教育、宣传宣讲、创建评优、文化体育等活动。通过试点探索建设,以点及面在基层抓好文明实践工作。截至目前,开展了实地调研2次,召开各类群众会议4次,以及村级现场推进会1次,参与人数达310余人次。